張明 李波
摘? 要:融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事件具有其獨特的特征。輿情信息的迅速傳播,給高校教育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文中對高校網絡輿情傳播的特點和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網絡輿情治理的策略。這有利于提升高校網絡輿情處理的實效性,確保校園和諧穩定。
關鍵詞:融媒體;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研究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integrated media, the occurrence of 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 events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pread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the governanc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This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process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nsuring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college campuses.
Keywords: financial media; universities; online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research
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媒介生態環境和輿論格局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在“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時代,人們可以使用移動終端隨時隨地發布信息。網絡技術的創新,加快了媒體之間的融合,融媒體整合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優勢,結合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特點,互補了不同媒體的短板,實現了內容兼容、資源通融,淡化了媒體人和受眾的界限,為人們接收和傳播信息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機會。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到2019年6月,我國網民已達到8.54億,其中手機網民達到8.47億,網絡普及率達61.2%,20-29歲的網民所占比例最高,達到24.6%,受過大學專科以上教育的網民群體占比為20.2%[1]。這說明大學生已是網民的主力軍,是新媒體的主要使用者。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高校發展需要穩定落實輿情監管工作,將網絡技術的革新作為基礎,優化監督管理方式,核心目的是通過網絡技術的優化革新,是高校發展順應網絡技術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進行有效引導、精準應對網絡輿情事件的研究有利于解決突發事件,并緩解突發事件帶來的社會信任危機。
一、融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傳播的特點
互聯網是網民思想交流的空間,是輿情話題“滋生”的場所,是網絡傳播的發源地。媒體高度融合的網絡空間為輿情匿名、信息傳播、互動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特別是在高校校園內,由于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高校輿情的傳播還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
(一)輿情傳播主體的特殊性
在融媒體時代,青年大學生是網絡輿情重要的參與者和影響者,他們積極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校園文化、教育實踐等校園活動,他們的年齡處于18歲至25歲之間,這個階段恰好是人生的青年階段,也是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黃金階段”,處于此階段的青少年主要表現為理論知識水平較高,思維活躍,善于表達自己,接受能力強,社會閱歷較少,好奇心強等特點。這往往會導致大學生對社會或校園熱點問題產生片面見解,并在沖動的狀態下發表不當言論,造成負面的信息傳播。
(二)輿情傳播內容的復雜性
在環境自由,氛圍輕松,信息暢通的大學校園,大學生們關注的內容也呈現多元化。他們不再僅僅關注學習成績,開始關注學校的教育管理、國家教育政策與管理、社會熱點等方面的知識,其中學校管理方面包括了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獎懲辦法、學校設施管理、后勤服務、校園生活等;國家教育政策方面主要是國家教育政策出臺、各類教育管理突發事件等;社會熱點主要涵蓋國內外政治事件、社會民生熱點、國際形勢動態等。大學生經常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來評價自己的所見所聞,在熟悉的網絡圈子與他人進行分享評論。
(三)輿情傳播載體的多樣性
在融媒體時代,智能手機逐步消除了媒體間的界限,文字、圖片、視頻不再是單一的媒介,微博不僅具有新聞屬性,同時還具有視頻屬性;微信不再僅僅是社交平臺,也是生活、娛樂、學習的平臺[2]。高校大學生一直是新興網絡軟件的嘗試者,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著極大的好奇心。微博、微信、抖音、快手、QQ等網絡輿情傳播的重要載體都是大學生經常發表言論的平臺。短視頻行業調查報道顯示,抖音的用戶群體呈年輕化態勢,85%的抖音用戶是24歲以下的青少年人群[3]。當高校發生突發事件時,大學生就會在這些平臺上迅速發布信息,并會迅速成為一個輿論中心,開始出現網絡輿情。
二、融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傳播的現狀
(一)融媒體是網絡輿情傳播的加速器
互聯網實現了巨量信息的存儲與共享,人們獲取信息的門檻越來越低,特別是在融媒體時代,人們在網絡平臺上發表言論不需要任何的審核和把關,這為輿情的肆意傳播創造了條件。在大學校園內,安全事件、教育政策、招生考試類等話題極易成為輿情高發敏感話題,大學生們常常在網絡上發表對管理制度、社會熱點等相關的言論,甚至出現不理性的行為,導致危機事件的發生。
(二)高校輿情治理意識薄弱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輿論在社會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強,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須轉變已有的輿情治理理念。當前大量的網絡突發輿情事件表現出突發性強,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大,破壞力強等特點。部分高校對于網絡突發輿情事件的處置重視程度還不夠,雖然建立了相關的應急處置機制,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難度較大,效果不佳。多數學校對輿情的治理仍以“管”為主,采用“刪帖”“回避”等方式來應對網絡輿情事件,而輕視了“引導”作用。這種傳統、被動的應對方式將可能導致大學生情緒失控,激化矛盾,導致輿情控制難度增大。
(三)網絡輿情治理技術水平相對滯后
融媒體時代的網絡信息傳播速度遠遠超過了傳統媒體,信息對公眾的影響力也更加突顯。完善的輿情事件預警機制將對網絡輿情事件的發展、研判與處置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無論是政府還是高校尚未完全認識到融媒體在網絡危機預警中的重要作用,普遍缺乏專業的網絡危機預警機構和方案[4]。高校面對網絡輿情事件時,仍采用傳統的搜索引擎人工監測技術,嚴重缺乏專業化的輿情大數據分析,無法對輿情發展趨勢、周期變化和階段對策等進行預警和研判,與當前迅速發展的媒體融合前衛性不相稱,這必然會導致高校網絡輿情監控信息不全、不詳、不實,并存有隱患。
(四)輿情治理隊伍力量相對較弱
高校的主體是大學生,大學生的管理隊伍是學生工作部,輿情事件的發酵往往是學生在網絡肆意的傳播輿論所導致,而高校輿情的處理部門往往是黨委宣傳部或網絡信息管理部門。所以,高校輿情的處理需要部門之間密切協調、溝通和配合。當前大多數高校輿情處理的主要力量仍是一線的學生工作輔導員和學生干部,結構較為單一,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相對缺乏,往往是“輿情事件發生組建工作小組,輿情結束小組解散”,沒有對輿情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和反饋,無法形成行之有效的輿情治理監管體系和專業團隊。同時高校對輿情管理的經費投入也較少,很少學校會設置專項的經費來對工作人員進行心理學、教育學、傳播學以及管理學等相關的專業培訓或學習,不利于專業化隊伍的建立。
三、融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的治理策略
做好網上輿情引導及處理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在黨中央和國家不斷加強網絡安全建設,建設網絡強國的新形勢下,高校應該高度重視教育網絡輿情治理工作,不斷提升網絡建設技術和輿情管理能力,完善輿情分析與應對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5]”這為高校構建良好的網絡輿論生態環境,加強網絡輿情管理機制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建設好網絡輿情預警機制
信息是高校管理的重要資源,網絡輿情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網絡信息不暢通導致的,當網絡輿情事件發生時,高校應及時通過融媒體平臺發布準確信息,保障校園師生及社會民眾對信息的知情權,減少網絡謠言的肆意傳播,緩解校園師生對輿情的恐慌和猜測,維護高校校園及社會的穩定。
議程設置理論的奠基人之一的麥克斯維爾·麥庫姆斯在《輿論季刊》上發表的《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文中曾這樣描述到:輿情信息的搜集是網絡輿情信息處理的重要基礎。有效的網絡信息搜集對網絡輿情的處置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校應及時更新網絡管理技術,提升網絡管理的硬件及軟件設備,引進較為先進的網絡預警機制,充分結合融媒體平臺的特點,將微信、微博、網站、論壇、貼吧、抖音等平臺的活躍度作為重點的觀測因素,根據網絡輿情的演化過程必經的三個階段:網絡輿情形成期、網絡輿情演化期和網絡輿情輿論作用期[6],進行科學的研判和分析,及時掌握校園或社會熱點動態,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輿情的發展,減少負面影響力。
(二)發揮好輿情引導作用
網絡輿情有效引導的前提是高校管理者與師生之間,高校與社會之間建立了良好的有效交流溝通理念。高校在學校建設管理中要不斷創新信息傳播的方式,及時全面了解校園師生的思想動態和輿論方向。高校要建設良好的媒體交互系統,掌握融媒體網絡的話語權,運用精準、及時信息傳播機制,對傳播的信息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判,開展有效的信息交流,同時要擁有優秀的融媒體團隊,掌握在交互平臺中信息的傳播規律和方向。
當網絡輿情事件發生時,高校利用輿情監測系統發現信息,應第一時間通過微博、抖音、QQ等各類媒體利用首因效應占領輿論高地,傳播學校正確的聲音,澄清事件真相,并及時通過融媒體做好與社會公眾的互動,讓外界了解學校內部的動態,積極引導突發事件的輿情發展方向。同時,高校要善于借用社會外界媒體的力量,通過社會媒體發出學校的聲音,并可以引入社會媒體具有影響力的言論,化解校內可能存在的刻意抵制或負面影響力,聯合發力,產生良好的引導效果。
(三)積極做好輿情應對工作
在網絡時代,網絡輿情是社會民眾對社會熱點或民生問題的集中反映,是民眾心聲想法的抒發,在一定程度上,輿情為政府或學校的管理提供了參考,為了解民意提供了渠道。網絡輿情的形成和發展都遵循著“刺激-反應(S-R)”理論,輿情事件的爆發是刺激物不斷疊加的結果。應對網絡輿情的關鍵是反應迅速、及時介入,2010年,人民網輿情監測室首次提出了“黃金4小時”的概念,在現在的融媒體環境下,輿情事件的處置可能已經縮短到了1小時甚至更短,在新的環境下,事件爆發后會通過各類媒體平臺形成輿情爆發的“源輿論場”,高校介入的時間決定了輿情發展主動權的掌握方。在輿情初期,信息相對較為不完整,網民的輿論存在很多的猜測和推論,此時也是謠言同期滋生的極端,有效的應對措施將會控制謠言的進一步傳播。同時,高校應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的“網絡意見引領者”,積極發聲,正能量的意見將會引導輿論的發展方向,形成主動網絡輿情的“聲音”,形成“優勢意見”。
高校在正面應對突發網絡輿情的同時,也要根據融媒體自身具有的突出特征,采用不同的載體,不同的形式,同步發布對網絡輿情事件的信息,做到信息首家發布,權威真實,充分發揮融媒體的有效性,搶占輿論的制高點。通過融媒體的交互性,及時做好與師生的交流溝通,在正面信息的傳播中搶占主動權,遏制謠言的發散。
(四)培養好輿情治理專業隊伍
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科學化、制度化、專業化的團隊。高校應該建立政治素養高、專業能力強、理論水平高的專兼職輿情治理團隊,團隊成員專業背景需要滿足心理學、教育學、傳播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樣化專業,在做好輿情信息搜集的同時進行科學的研判、評論、引導等工作。高校應定期對網絡輿情治理隊伍進行培訓,及時掌握國家對網絡安全、輿情處置、社會發展動態等方面的最新的方針、政策,掌握輿情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積極開展輿情研究交流,形成一支政治敏銳性高、業務能力強的輿情治理隊伍。
高校還要建立一支優秀的學生“意見領袖”團隊,團隊成員定期對各類媒體平臺熱點話題進行搜集,對大學生討論的話題進行了解,并及時做好網絡輿論的正確方向的引導。
(五)提升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當前的高校校園的主體力量是“00后”,他們在互聯網的伴隨下步入大學校園,網絡是他們心聲和情感表達的主要載體,網絡的言論深深的影響著他們思想的成長。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課程中開設媒介素養相關的課程,將媒介素養教育貫穿到專業課教育中,培養他們具備辨識是非,明辨真偽的能力,養成正確的媒介素養觀。同時,高校要加強學校媒體平臺的建設,建設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做到與時俱進管理媒體平臺,做到“打鐵自身硬”,充分發揮好學校官方媒體的主流陣地的作用,嚴守思想主流價值觀和宣傳底線,加強網絡安全教育,提升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培養他們正確認識各種網絡輿情事件。
四、結束語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中指出:“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主渠道。要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建設好自己的移動傳播平臺,管好用好商業化、社會化的互聯網平臺,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在融媒體時代下,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大力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發揮好學校主流陣地的作用,發揮好輿論引導作用,積極構建良好的校園網絡輿論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Z].中國電信網.http://www.cac.gov.cn/2019zt/44/index.htm.
[2]康凱莉.淺析融媒體對新聞傳播的影響[J].科技傳播,2019(17):61-62.
[3]陳策.微信平臺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01):52-54.
[4]高萍,齊南南.融媒體環境下政府網絡危機公關應對機制探究[J].陰山學刊,2018,31(2):5-8.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OR/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6]李超民,何宛懌.網絡輿情與網絡輿論的內涵闡釋、演化機理及應對方法[J].晉陽學刊,2018(02):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