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承敏
摘? 要:作為一種新型傳播手段的融媒重塑了傳播格局,對大學生文化思想道德產生深層次影響,高校主流意識形態面臨著重大挑戰。牢牢把握融媒時代高校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形成新視野新思維新方法,成為當今時代的一項重要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提檔升級重在創新學習載體,持續推動理論學習;創新宣傳載體,積極探索思政工作吸引力;創新文化載體,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創新活動載體,推動隱性與顯性教育融合發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再造設計,重在拓展視野,激發多元資源參與課程;活化課堂,激發課堂教學活力;展示教師,激勵參與教改積極性;尊重學生,提升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共同成長,激發師生參與“教與學”動力。
關鍵詞:載體;課程;融媒;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New means of communication has a deep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culture, ideology and morality.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universities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Firmly grasping the mainstream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age of media, forming new visions, new thinking and new method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of the current era. The upgra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s in universities focuses on innovating learning carriers and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oretical learning; innovating propaganda carriers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attra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novating cultural carrier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novating activity carrier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education. The desig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mainly focuses on expanding the vision, stimula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resources, activating the classroom, stimulating the vit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showing the teachers, encouraging the enthusiasm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teaching reform, respecting the students, improving the students' sense of obta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stimulating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ower through common growth.
Keywords: carrier; curriculum;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對我國媒體融合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有了明確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適應性的重新審視工作機制,抓住機遇,發揮優勢,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和信息服務,引領主流意識形態,完成“三全育人”目標。
一、融媒時代高校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
作為一種新型傳播手段的融媒重塑了傳播格局,不僅對媒體人是一種挑戰,對整個社會互動、社會控制與社會變遷發生著作用。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戰略工程,面對融媒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的深刻變化,高校主流意識形態面臨著重大考驗,牢牢把握話語權,形成新時代新思維和新方法將成為重要課題。
(一)融媒信息對大學生文化思想道德的深層次影響
當今時代的網絡以不可阻擋之勢,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每個人每天的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對網絡的需求和依賴。其特征表現在:一是快捷性。高速、大容量、即時性的海量信息排山倒海,日日有更新、時時有變化,傳統的傳播方式受到挑戰并遭大幅度整合淘汰;二是不可控性。面廣量大的信息發布和傳遞,來自四面八方,良莠不齊,技術掌控能力的有限,技術監管困難,對主流意識形態陣地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三是參與性。動靜結合、圖文并茂的信息包裝簡單又方便,出現了全民參與,全網沉浸現象,帶來了很大的安全防控安全問題。處于青春“拔節孕穗期”的高校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融媒信息提供了豐富繁雜、高效便利的資源,產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推薦,對于大學生出現了“三難”:一是難以選擇。當多渠道的知識、新聞和信息涌入時,與課堂知識傳輸交相融合,在應接不暇時,常常會出現選擇盲區,虛假信息和非主流論斷充斥周圍,并且有可能會呈現“狂轟濫炸”狀態,造成選擇困難;二是難以判斷。紛繁復雜的信息流是帶著全世界的文化特質涌入視野,帶著“快餐”性質,“包裝”有趣、形式多樣、感染力強,無法確定正確性;三是難以批判。當社會思潮進入時,夾雜著各類錯誤言論,甚至是惡意詆毀社會主義社會的思想道德文化糟粕,批判性思維培植的滯后,缺少正確的價值引領。
(二)融媒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型升級
融媒具有新穎的時代特征,由于監控技術水平的有限,以其綜合平臺上相對的言論發表自由、傳播傳遞信息自由,對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建立健全期的大學生是一種政治素養的考量。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需要提升三種能力:一是話語能力。高校肩負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思政工作者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直接傳播者,只有掌握了融媒新話語體系,才能占領前沿主陣地,提供有效的“養料”;二是技術能力。融媒是一種現代技術,經過多種媒介的綜合發力,使網絡形成多樣的變化形態,大學生思維敏銳、青春沖動,是知識信息發布者也是接受者,技術對輿論的保障成為關鍵;三是治理能力。綜合把控復雜形勢,讓黨和國家的要求,社會正能量傳遞給青年學生,需要思政工作者具有綜合的治理能力和素養。需要轉變三種觀念:一是樹立知識傳播與價值傳導相一致觀念。融媒時代的知識概念與價值傳導是融合推進,知識信息體系中積累的價值判斷、價值思考、價值需求和價值期盼,反哺促進新的知識價值的誕生;二是凈化空氣與傳播正能量相一致。融媒中的個性化定制有可能不可控,出現言論不當、網絡暴力、污穢低俗現象,在杜絕不良現象中需要制作優良產品,以及時傳播正能量;三是提高素養與掌控技術相一致。新時代思政工作者既要有政治理論水平,又要有一定的融媒技術知識,看得懂也有辦法,這就需要有理論修養,也具備現代技術知識。
高校作為思想傳播、科學創新、學術引領的特殊陣地,必須緊跟前沿、守正創新。新時期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面臨更高更艱巨的任務,高校更需要做好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頂層設計,牢牢把控和引導校園輿論前進方向,深入掌握師生關注的重大熱點、難點問題,了解師生所思所想,以貼近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話語體系,以新穎的技術優勢,構建師生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二、融媒推動高校思政教育載體提檔升級
構建“大思政”格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著重闡述的重要思想,“推動黨的聲音直接進入各類終端,努力占領新的輿論場”,[1]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與被教育者通過一定媒介互動聯系,傳遞黨和國家政治觀點、思想認識、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相關信息和知識,促使受教育者提高思想認識水平,這種作為媒介的手段或形式即載體。創新載體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的必要環節。
(一)創新學習載體,持續推動理論學習
放眼世界,受眾的信息接收渠道、閱讀習慣都在往手機端走,這是網絡時代的鮮明特征。綜合利用各類媒介,創造碎片化、零星化學習載體平臺成為一種趨勢,這是與傳統學習習慣的重要區別。如:學習強國平臺、校園微博、微信公眾號、各類網頁等,逐步成為高校校園傳播正能量,加強各類學習的重要載體。作為主流意識形態重點打造的學習載體需要加強:一是緊抓政治站位,使黨的聲音傳得更開。主流融媒作為傳達正能量、撥動主旋律的信息傳播主渠道,能有效團結師生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成為國家聲音有力的傳播器,定位明確;二是精準輿論引導,使黨的聲音傳得更廣。主流融媒是從國家層面構筑的意識形態主陣地,具有維護國家輿論安全、文化傳遞精準和意識形態導向正確的功能,是建構在有效監管基礎上、運營在法制軌道上的正確傳播,引導準確;三是個性信息傳播,使黨的聲音傳得更深入。豐富的融媒平臺同時也會提供多樣性和多元化產品,尤其以吸引青年人為目的的個性化產品,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和針對性,但也存在著嘩眾取寵的風險。打造主流意識形態與新技術的合力顯得尤為重要,符合學生心理,加強監管,提供精品,取材精確。
(二)創新宣傳載體,積極探索思政工作吸引力
依托校園載體樹立一種主流價值導向作為內心的基石,兼收各種喜聞樂見的知識信息,將成為大學生個人成長的校園重要記憶。一是發揮傳統宣傳載體的作用。報欄、櫥窗、廣播、電視等在多數高校依然發揮著重要的輿論導向功能,但其形式已經落后于時代需要,提檔升級在現代技術語境下已經成為可能;二是開發新型融合媒介的平臺。時尚的認知理念、快捷的生活方式、現實的價值取向,以及前衛的網絡覆蓋,每時每刻影響著高校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走向等,在各種信息交錯的背景下,產生的困惑很多,是非曲直難以分辨,需要提升宣傳載體的現代功能,及時給予正面解讀和互動。
(三)創新文化載體,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文化是大學的靈魂,文化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校園需要處處有文化育人載體。有兩個重點認識:一是校園各類文化基地是重要的載體。文化載體往往是學生時代的精神記憶,傳統人文精神的挖掘,使傳統文化的精髓根植于青年學生的內心,蕩滌現代社會帶來的各種不良風氣的干擾,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純凈、內斂、和諧和博大,尚文重教成為思政工作者的歷史使命;二是校園文化載體需要時尚化。傳承文脈,繼承辦學精神,以文樹人,以學養人,不斷創新,兼容并蓄,是每一所大學孜孜以求的目標,但傳統的文化嫁接到現代技術的平臺上,成為學生一生的念想和遵循的方向,需要探索研究。
(四)創新活動載體,推動隱性與顯性教育融合發展
顯性思政教育與隱性思政教育共同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品德素養,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以活動為載體的隱性思政教育,作為最能直接將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教育載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青年是一支最為活躍的社會力量,更是高校校園最亮麗的風景線。促進以活動為載體的隱性思政教育,是為青春搭建更健康的平臺。一是創造性、有意識地開展各種活動。以思政教育活動為載體,寓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于活動之中,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革命精神的宣傳教育結合起來,加強“第二課堂”建設,發揮榜樣示范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實踐育人功能,使受教育者在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教育。二是線上活動與線下活動相結合。以新興媒體活動為載體,通過線上和線下相融合,增強活動的互動性和參與性,打造有影響力的思政教育活動品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讀一些“無字之書”,在實際參與、親身體驗的同時,加深對思政理論的理解和感悟,從而促進隱性思政教育與顯性思政教育有機統一,推動思政教育更接地氣、更有吸引力。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在于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青少年階段正處于人生的重要轉型期,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數字化和信息化伴隨一代人成長,已經融入每個人的日常,作為載體的手機、PC端輸出的高度融合的各類融媒新產品,伴隨著抖音、快手,給人牢固印記。顛覆單一表現形式,淘汰無法互動的各類傳統介質,指日可待。高校應該利用理念優勢和技術優勢,創建新型載體平臺。[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運用新媒體等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充分運用及開發“兩微一端”(微博、微
信、客戶端)等多元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用主流價值駕馭輿論引導和信息傳播的精準化和個性化設計,以文字、圖片、視頻等青年教師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達思想信息,讓大道理和正能量既能入耳、入眼,更能入腦、入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融媒促進高校思政理論課程再造設計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特點,也是改革創新發展的時代動力。融媒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一定要與新時代新技術新思維緊密結合,向改革要發展,向創新要質量。
一個階段以來,人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質疑不斷。體現在: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抬頭率”不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性太強,與學生現實需求和期盼以及接受能力之間有差距,學生上課打瞌睡、玩手機;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發展實際有距離。教師普遍缺乏參與現實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對火熱的社會生活體驗不深,缺少理論與實際結合的研究;三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藝”粗糙、“包裝”不時尚。課程內容與時代發展,尤其與新技術發展脫節,沒有生動的表達形式,觸動不了學生的心靈,缺少針對性和親和力。總之,隨著科技與信息技術的發展,處在知識信息覆蓋中的大學生,捕捉動態信息,追蹤熱點新聞,已經成為“時代弄潮兒”。現代融媒技術以傳統與現代結合體的轉型升級形態,更易于被師生認同與接受,如果能有效導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可以有效促進教學改革,提高課程教學的時代感。
(一)拓展視野,激發多元資源參與課程
教學遠離現實生活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的重要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并發揮各類熱點資源導入,參與思政課教學,主動實行“課堂革命”,使教學更貼近學生思想和興趣,更“接地氣”。近年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進步,融媒平臺整合資源豐富,時尚又快速,已經貢獻給社會大量有價值、深思考的優質思想產品,受到了學生的青睞。高校應該鼓勵思想理論課教師通過拓寬教學思路,增強教學新動能,引導師生在融媒訊息資源中汲取養分,學習參與現代技術研究、革新和制作,以嫁接多元正能量配合課程教學,用多元的合力推進“三全育人”。[3]
(二)活化課堂,激發課堂教學活力
課堂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渠道,簡單的“說教”已經無法打動學生的心靈,無法真正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尤其無法給予學生人生指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現代科學知識、專業知識相結合,必將產生更多“智慧的火花”。梳理更多專業知識中孕育的思政元素,激發其教育功能,啟發學生更多的人生新思考,是時代賦予的機遇,也是提升思維創新能力的挑戰。融媒資源中所蘊含的知識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經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共同提煉、研究、包裝、開發,同向共行,結合課堂教學,共同承擔現場授課,開闊教學思路,完善教學設計,利用學生歡迎的方式對各類資源展開深度分析,能有效活化課堂、增添課堂教學活力。[4]
(三)展示教師,激勵參與教改積極性
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是黨中央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期望,也是思政教師改變課堂上單調的“獨白”,改革提升教學水平的基本要求。一個時期以來,思政教師成為專職思想政治工作的代名詞,似乎思想政治工作與專業教師沒有任何關系。[5]融媒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創新要求,發揮所有教師“教書育人”的共同責任意識,使更多的專業教師參與到課程思政教學中來。[6]激發專業教師與思政理論課教師共同參與研究思想政治方式方法,科學開發利用現代融媒技術,協同參與挖掘最新科技進步熱點知識,將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吸納入思政教育中,提高全體教師參與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研究的積極性。通過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集體備課、研討交流、互相學習,提升教學精氣神,摸索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途徑。
尊重學生,提升學生思政課獲得感。讓學生當課程的“主角”,以學生為主體,回歸課堂本身也是需要積極探索的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追求的不僅僅是抬頭率,還要提高點頭率、回頭率,增強學生獲得感,進而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這就要求教育者必須關照教育對象的需求,做個熱情的傾聽者,切實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惑,從學生訴求出發,圍繞學生、服務學生,培育學生的主體存在感,在平等溝通、自由討論、互動交流中,促使學生踴躍地參與課堂,產生思想的共鳴。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教學,善于挖掘學生喜愛的教育元素,提供學生更多觀察與體悟的機會,讓學生在最生動、最火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認識國情、豐富閱歷、磨練意志、增長才干、縮短適應。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入腦入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以致用。
(四)共同成長,激發師生參與“教與學”動力
“教與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但現實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模式基本是一個缺乏生氣的“教”與“學”的過程。“教”的知識視野不廣,“學”的興趣不濃,遠離鮮活的生活,遠離經濟社會發展現實,也沒有學生愛好的導入手段,勢必影響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和探究積極性,重構教師授課理念,提高教師研究能力,創新課堂設計理念,是提升課程參與度的重要環節。整合教材資源,以吸引多元元素參與的形式,提升活躍教學內容的鮮活力,則是重要保證。也需要充分利用校園融媒平臺建設和創新,個性化制作、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吸納學生參與制作,推出校園更多現象級新媒體產品呈現給學生,輔助思政理論課教學。[7]只有建構全員參與“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同向共行思維體系,實現“各門課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有育人責任”,“每個學生樂于聽講,積極參與思考”,[8]才能在共同的課程開發設計中,實現師生互動式政治成長。
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為高校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作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接班人的主陣地,新時代高校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擔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需要堅持全面思政教育、立體思政教育、創新思政教育的理念,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新華社,2016-12-8.
[2]王增寶.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創新路徑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10(20):150-151.
[3]李芳.基于“三全育人”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J].專題與論述,2019,10(10):124-125.
[4]劉聰.融媒體視域下高校校媒思想政治教育優化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50):202.
[5]韓振峰,李辰洋.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高校思政課課程建設的發展歷程及經驗啟示[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0(4):47.
[6]丁冬漢,梁駿.課程思政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以上海外國語大學為例[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1(1):44-48.
[7]劉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課堂-實踐”一體化教學體系構建研究[M].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
[8]董前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