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佳
4? 關于明確具體業務操作
問題1:關于企業境外投資的問題。國家電力投資有限公司本部(在北京注冊)準備把收境外全資二級子公司(香港注冊)的分紅款,作為資本金注資給另外一個境外全資二級子公司(香港注冊)。該筆款項不跨境,但屬于國家電力投資有限公司本部(在北京注冊)注資給子公司的資金。請問是否需要報備?
國資委回復:中央企業的全資子公司進行境外投資也視為該中央企業的境外投資,因而應遵守《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辦法》的規定,應通過母公司向國務院國資委進行報備。
問題2:請問中央企業的全資子公司進行境外投資是否視為該中央企業的境外投資,因而應遵守《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辦法》的規定?如適用,該全資子公司應通過其母公司(即中央企業)還是自行向國資委申報審核?
國資委回復:中央企業的全資子公司進行境外投資也視為該中央企業的境外投資,因而應遵守《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辦法》的規定,應通過母公司向國資委進行報備。
問題3:《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第三十一條以下情形的產權轉讓可以采取非公開協議轉讓方式:(一)涉及主業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企業的重組整合,對受讓方有特殊要求,企業產權需要在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之間轉讓的,經國資監管機構批準,可以采取非公開協議轉讓方式;(二)同一國家出資企業及其各級控股企業或實際控制企業之間因實施內部重組整合進行產權轉讓的,經該國家出資企業審議決策,可以采取非公開協議轉讓方式。對于該條(一)中提到的,“涉及主業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企業的重組整合”“對受讓方有特殊要求”“企業產權需要在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之間轉讓的”,這三點是必須同時滿足還是只需要滿足一點即可? 此外,“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企業”具體指哪些行業和企業?
國資委回復:(一)中三點需要全部滿足即可采取非公開協議轉讓方式。對于命脈行業,包括軍工國防科技、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金融、文化9個行業。關鍵領域,包括重大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筑、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勘察設計、科技9個領域。
問題4:子公司轉讓股權問題。國資委間接持有公司約48%的股權。現在公司的下屬子公司(持有該子公司60%的股權),請問如果子公司轉讓股權,是否需要適用“32號令”?
國資委回復:《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32號令)中規定適用范圍包括: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轉讓其對企業各種形式出資所形成權益的行為,您咨詢的子公司轉讓股權問題,還要看該公司是否是國有實際控股企業,如果是實際控股,就適用該辦法。
問題5:同一國家出資企業下屬子企業增資價格問題。《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在“增資企業和投資方均為國有獨資或國有全資企業”的等四種情形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企業章程履行決策程序后,可以依據評估報告或最近一期審計報告確定企業資本及股權比例。”請問:就同一國有出資企業下屬全資子企業參與另一全資子企業增資情形(均為有限責任公司),增資的價格必須不低于增資企業最近一期經審計每股凈資產價格,還是可以為1元/股?
國資委回復:增資價格原則上應依據評估或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值確定。
問題6:國有參股的中外合資公司解散時是否需進行國有資產評估?
國資委回復:《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和國有資本控股公司合并、分立、改制,轉讓重大財產,以非貨幣財產對外投資,清算或者有法律、行政法規以及企業章程規定應當進行資產評估的其他情形的,應當按照規定對有關資產進行評估”,所提問題中的國有參股中外合資公司解散不屬于強制要求資產評估的情形,但其國有股東在履行相關決策程序時,應當按國資管理的相關規定發表意見,決策結果根據公司章程和內部管理規定最終確定,另外,其他政府管理部門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問題7:關于國有股權質押融資和備案的問題。
國資委回復:國資委2014年發布的《關于促進企業國有產權流轉有關事項的通知》(國資發產權〔2014〕95號)中第四條規定:“國有股東因破產、清算、注銷、合并、分立等原因導致上市公司股份持有人變更,以及國有股東質押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由國家出資企業依法辦理,并通過國務院國資委上市公司國有股權管理信息系統,取得《上市公司股份持有人變更備案表》或《國有股東所持上市公司股份質押備案表》,到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辦理相關手續”,因此,國有股東質押所持上市公司股份行為由國家出資企業負責管理并通過相關信息系統進行備案。
問題8:國有獨資央企的3級子公司與民營合資設立公司的性質。
國資委回復:此合資公司屬于混合所有制企業。
問題9:關于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的政策咨詢。
國資委回復:根據《關于印發<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資發產權〔2005〕239號)相關規定,可以將國有獨資公司的部分產權無償劃轉給事業單位。
評析:上述問題屬于實務操作問題,有些法律法規規定不明確,有些則屬于對條文理解不準確。例如問題3對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32號令)沒有明確規定,但國資委回復中對國資委對命脈行業、關鍵領域的范圍作了說明。問題4《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32號令)已明確規定企業產權轉讓行為包括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轉讓其對企業各種形式出資所形成權益的行為。從32號令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的定義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包括:(1)政府部門、機構、事業單位出資設立的國有獨資企業(公司),以及上述單位、企業直接或間接合計持股為100%的國有全資企業;(2)本條第(1)款所列單位、企業單獨或共同出資,合計擁有產(股)權比例超過50%,且其中之一為最大股東的企業;(3)本條第(1)、(2)款所列企業對外出資,擁有股權比例超過50%的各級子企業;(4)政府部門、機構、事業單位、單一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直接或間接持股比例未超過50%,但為第一大股東,并且通過股東協議、公司章程、董事會決議或者其他協議安排能夠對其實際支配的企業。第(1)款中規定的企業為國有獨資企業(公司)及國有全資企業,第(2)、(3)款中規定的企業為國有控股企業,第(4)款中規定的企業為國有實際控制企業。
5? 關于信息公開問題
問題1:如何加強對中央企業海外投資的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國資委回復: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境外國有資產安全,強調要加強對國企“走出去”的統籌協調和監管,不能讓走出國門的企業成為“脫韁的野馬”,不能讓國企海外經營成為監管的薄弱環節,嚴防國有企業境外投資經營中的資產流失。國資委持續加強對中央企業境外國有資產的監管。
一是健全完善境外國有資產監管制度。國資委為了加強境外國有資產監管,先后出臺了系列制度和辦法,比如中央企業境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中央企業境外國有產權管理暫行辦法、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同時還在制定系列的監管實施細則,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和規范中央企業境外投資行為,維護國有資產安全,實現境外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二是加強境外國有資產監督。監事會是國資委加強境外國有資產監督非常重要的方面,按照國資委統一部署,監事會從2010年開始,開展了對中央企業境外國有資產的監督。僅十八大以來,監事會就先后對67家中央企業的793個境外項目開展了監督和檢查,其中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6個,檢查涉及的資產總額達到了2.55萬億,涉及的合同額有4900多億,發現各類問題和風險2600多項。經過八年的探索和實踐,監事會形成了對中央企業境外檢查的系列規范,走出了一條境外國有資產監督的有效路徑、方式和方法,逐步探索實現對中央企業境外國有資產監督的全覆蓋,有力地促進了中央企業規范境外國有資產經營管理行為,提升境外經營管理水平。
三是督促企業落實對境外國有資產監管的主體責任。一方面企業走出去實施國際化經營過程中,首先要遵守所在國家的法律和法規,自覺主動地融入當地的社會,包括社區,同時要履行好中央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現中國企業良好的國際形象。再就是合規管理、合規經營,切實防范可能引發的各種風險。要加強對境外投資項目的內部監督,包括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和中介機構等等,加強境外國有資產的常態化、制度化的監管。
下一步,國資委和監事會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進一步強化境外國有資產監管,不斷改進和完善境外國有資產監督檢查工作機制,提升境外監管的覆蓋面和檢查的深度和廣度,確保境外國有資產運營安全和保值增值。
問題2:請問貴部門是否有關于近些年境外資產數量變化的圖表呢?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我國境外資產的情況應該尋找哪些途徑?
國資委回復:截至2017年底,中央企業有境外單位10791家,分布在185個國家和地區,境外資產總額超過7萬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7萬億元,利潤總額1064億元。如果您想了解更詳細的信息,您可以電話010-63192442,咨詢國資委信息公開辦公室,按要求提請信息公開訴求。
評析:此類問題主要關注國資委監管企業發展、監管重點等,屬于信息公開內容,國資委曾在回復中明確可向國資委信息公開辦公室咨詢并按要求提請信息公開訴求。企業或個人如果有信息公開方面的需求,可以通過查閱國資委官網、“國資小新”微博微信和國資委公告等方式獲悉。
結語:法律法規的準確適用對提高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效率,優化國有要素資源配置,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本文涉及的內容均為國務院國資委在其網站上公布的問答選登中涉及產權管理的問題,國資委在回復中也都明確“上述回復僅供參考”,因此回復內容僅能反映國資委的非正式傾向性意見,尚不能直接作為法規依據。在實務操作中,國有產權交易除《企業國有資產法》外,還需遵守《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對于法律法規規定不明確的,可以運用法律解釋方法進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