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吉平 金秀蓮 朱少娟

摘要 目的:探析人性化護理干預對改善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汕頭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人性化護理干預,比較2組患者生命質量以及睡眠質量的變化。結果:觀察組護理后的簡明精神評定量表、日常生活評定量表、焦慮量表、抑郁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生命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還可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 人性化護理干預;恢復期精神分裂癥;生命質量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uman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during convalescence.Methods:A total of 120 schizophrenic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tou from February 2018 to April 2019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with 60 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uman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and the changes of life quality and sleep qual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simple mental rating scale,daily life rating scale,anxiety rating scale and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after nursing,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Humanized nursing is more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bad moo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 convalescent schizophrenics,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words Human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Schizophrenia in convalescence; The quality of life
中圖分類號:R338.63;R749.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0.08.080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精神類疾病,以青壯年為主要患病人群,患者病程長、反復發作,若不及時控制會增加發病次數。現階段臨床上主要以藥物維持治療為主,但在用藥的過程中還需要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護理服務。人性化護理干預是“以患者為中心”理念下的一種護理模式,選取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汕頭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均為男性。觀察組年齡20~58歲,平均年齡(38.87±2.33)歲;病程0.5~5年,平均病程(2.55±0.16)年。對照組年齡21~57歲,平均年齡(38.68±2.47)歲;病程0.7~5年,平均病程(2.62±0.18)年,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向患者介紹遵醫用藥的重要性,并向其介紹疾病相關知識,觀察患者情緒和病情的變化,并及時與主治醫師匯報。
1.2.2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人性化護理 ?1)做好病房內清潔:讓患者保持身心愉悅;2)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在與患者交流過程中要保持微笑,充分尊重患者,避免患者出現抵觸情緒。適當的對其進行健康宣教,讓患者了解關于精神分裂癥的發生和發展情況,并向其介紹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以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逐漸舒緩患者額的不良情緒。在生活上,要多給予患者關心和鼓勵,關心患者的睡眠情況和飲食情況,讓患者對于生活中出現的困難保持積極的態度,或盡量的幫助患者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3)定期與家屬溝通交流:并讓患者和家屬溝通,指導家屬溝通的技巧,讓患者從家屬處獲得安慰和精神鼓勵,從而保持積極向上、陽光的心情和態度。
1.3 療效判定標準 1)護理后,采用簡明精神評定量表對2組患者的精神病性癥狀嚴重程度進行評估,量表中共包括18項,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病情越嚴重[1];2)采用日常生活評定量表對2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命質量改善情況進行評定,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強、生命質量越佳[2];3)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對2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情緒進行評估,評分范圍為8~52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焦慮情緒越嚴重[3];4)運用抑郁自評量表對2組患者護理后的抑郁情緒進行評價,評分范圍為10~54分,所得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抑郁情緒越嚴重[4];5)采用GQOLI綜合評定問卷對2組患者護理后的生命質量進行評估,共評價4個維度,分別是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命質量越好[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護理后的簡明精神評定量表、日常生活評定量表、焦慮量表、抑郁量表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的簡明精神評定量表、日常生活評定量表、焦慮量表、抑郁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生命質量評分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生命質量評分更高,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人性化護理干預是基于人道主義、患者為中心等原則制定的新型護理模式,在開展的過程中,人性化護理干預內容的制定均圍繞著患者,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認知和情感方面存在障礙,在護理過程中更需要體現出對患者的人文關懷。
本研究說明患者的疾病癥狀和負面情緒均有明顯改善,并且患者的生命質量評分更高,再次說明人性化護理干預是具備臨床價值的。人性化護理的建立和實施均以患者為基礎,基于患者這個工作重心,建立系列的護理方案,并針對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更改護理內容,體現了對患者的尊重和關注,真正做到了以患者為中心。將人性化護理干預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中,體現在住院期間的各個方面,包括環境、心理、健康教育、家屬溝通、生活習慣等等,將人性化護理服務貫穿始終,能夠最大程度上滿足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需求,讓患者重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并以積極的、樂觀向上的情緒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早日恢復患者的社會屬性,進而提升患者的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還可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可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祝興玲.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的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21):2986-2988.
[2]廖成功,周志享.人性化護理管理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8,8(22):146-148,152.
[3]陳威,洛傳明,王卉芯.個體化護理干預在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8,24(29):173-175.
[4]商海杰.人性化護理管理在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應用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11):95-96.
[5]李亞平.人性化護理管理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17,31(6):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