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自由 田旭 魏雅倩 楊計曉
摘要:1947年,美國哈欽斯委員會發表了《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報告,首次提出了媒介的社會責任理論,希望其能夠彌補自由主義理論的弊端。媒介社會責任理論的提出及其在西方各國的發展,對新聞媒介的自律意識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它的內在矛盾,導致它難以付諸行動。尤其進入互聯網時代,媒介社會責任論要面臨的問題也愈發嚴重。媒介的社會責任論發展之初,我國新聞媒介從業人員在我國就對此理論進行了傳播,但面對我國獨特國情,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我國現實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指導我國的新聞傳播活動。
關鍵詞:社會責任論;自由主義理論;新聞自由
一、媒介社會責任理論產生的背景
19世紀末期,包括報業在內的不少行業都開始步入壟斷經濟階段。人們更多的依賴于媒介報道的新聞去了解外部世界。而且,此時的媒介已經朝著規?;l展,演變為依賴復雜機械的大型媒介集團。報刊和民眾的關系也受到了影響。為了受眾和市場,這些媒介寡頭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如在新聞報道中肆意違背新聞的真實性原則。這種惡性競爭增加了報刊的生存壓力,不僅直接危害了社會道德標準,還產生一系列深刻的社會問題。作為大眾傳播工具,新聞媒介和人民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然而新聞界私有制的發展大大降低了能通過新聞界表達其意見和觀點的人的比例。報刊是公眾媒體,能使用新聞機構作為大眾傳播工具的卻只有少數人,因此,它未能真正履行提供滿足社會需要的服務。
二、媒介社會責任理論的基本觀點
“社會責任論的核心思想最早由美國著名的哈欽斯委員會在 1947 年提出,之后施拉姆才通過《報刊的四種理論》使它成為具有哲學和政治學基礎的理論體系?!?/p>
社會責任論的主要觀點包括:
1.就當日事件權威、準確和全面的報道
(1)必須報道關于事實的真相,而且要把事實與意見堅決分開。虛假新聞已經把美國公眾對報刊的信任消耗殆盡。
(2)新聞報道應客觀,降低黃色新聞在報道中所占的比例。
(3)新聞要做出真實的解釋,不存在沒有情境的事實。
2.一個“交換評論和批評的論壇”
大眾傳播媒介要成為交流意見和各種討論的傳播者,應將自身視為公共討論的共同載體,還要注意到少數人的意見。媒介作為公共資源的使用者,不能利用這種便利條件隨意壓制某種意見,也不能過分突出某種意見。在大眾傳播媒介上,所有的重要觀點和利益都應該得以體現。
3.對社會組成群體的典型畫面的體現
社會責任論者認為,在現當代公眾極度依賴報刊所提供的情況作判斷的社會背景下,為了確保美國社會的穩定,這就要求報刊正確描述社會各個階層及族群,尊重族群的感情和文化,減少因刻板成見而引發沖突。
4.對社會目標與價值觀的呈現與闡明
大眾傳播機構是一種教育工具,“意見的自由市場”是自由主義報刊理論的主要觀點,若是遵從理性,人們肯定會擁護真理,放棄謬誤。但事實并非如此,受眾往往都有從眾心理,又或者固執己見,拒絕服從真理
5.充分接觸當日消息
基于公眾知曉權,新聞媒介應該為公眾提供平等接觸每日信息的機會。公眾對于媒介的依賴日益增加,所以,新聞媒介應該盡可能多的提供各種各樣的新聞報道滿足其對信息的需求。
三、媒介的社會責任論與自由主義新聞理論的聯系
自由主義理論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并且西歐是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先驅。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其帶來的結果就是政府在新聞傳播的作用越來越小,其權威性極度銳減。隨著全方位的發展,在社會利益主體分化、組織功能復雜化、功能多樣化的大背景下,政府制定新聞傳播政策時也受到了影響,這直接改變了新聞政策。這個是自由主義理論的內容之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頻繁的新聞活動中,自由主義理論的缺點也越來越多的暴露出來。950年以后,它開始妨礙新聞自由的發展。新聞傳媒集團化高速發展,轉為壟斷,媒介集團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導致媒介擁有的公共資源被浪費,也就是說一些報刊所有者把服務于公共利益作為次要目標,這使得權利主體被侵害。
社會責任論是對以往新聞自由理論的變革。它的目的不是顛覆自由主義理論,而是改革自由主義理論。社會責任論的基礎點是接受新聞自由是人類不能替代的權力,堅持“思想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為珍貴的”的觀點;但同時又堅持:新聞媒體占有著社會公共資源,并作為其使用者,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并承擔責任。這是社會媒介必須執行的基本性能。
四、媒介社會責理任論在我國的發展及啟示
1.社會責任論在我國發展
在美國社會責任論誕生后不久,我國的新聞學者就留意到了風靡于美國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責任論思潮。我國新聞界在20世紀40年代就對社會責任論有了初步詳細的了解。我國早期主要通過《新聞資料》和《報學雜志》對社會責任論進行傳播?!秷髮W雜志》發表的三篇書評,對于社會責任論在我國的傳播起到了相當大的推進作用。
在當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自媒體時代,對于媒介從業人員而言,社會責任論的許多方面還是存在著極大的研究與學習價值。但是,社會責任論并非完全適用于我國這一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本質不同,政治經濟制度也不盡相同。由此,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決定了中西方不同的思想觀念,也決定了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和其在媒介中的定位,因此,他們承擔的東西也不盡相同。
2.中西方文化差異下不同的社會責任觀
(1)中西方媒介對社會責任論的解釋
中西方媒介的共同點在于他們都承認媒介享有權利,并且應該履行義務。但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新聞體制又包含于上層建筑之中。追求利潤最大化和承擔社會責任相互矛盾,這是西方媒介的困惑。黨性原則是我國新聞媒介必須堅持的,這由我國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決定,代表公眾行使權力,作公眾發表意見的工具。
(2)中西方國家對新聞自由認識和推動的標準不同
新聞自由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有不同的表現。新聞自由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與這個國家的民主發展水平、經濟發展狀況、政治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實現新聞自由需要媒介在經濟和政治上相對獨立,需要新聞媒介成為社會公器。
新聞自由和責任觀,是我國對內及對外一直堅持的標準。但西方國家不同,他們所謂的自由也只是針對自己國家的公民,有時甚至在國內都無法做到公平。他們通常都是打著自由、公平的旗號,對其他國家實行文化霸權,其實質上是通過傳播他們的價值觀念,將西方的意識形態通過文化傳播的方式推送到這些國家,達到他們分裂其他國家文化的目的。這些文化霸權活動尤其針對發展中國家。
3.社會責任論對我國新聞從業人員的啟示
在當下中國,不顧社會責任論的約束,一部分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逐步喪失,公眾對于此的譴責聲越來越大。忽略新聞真實性、一味獵奇、追求利益,甚至于搞有償新聞、假新聞的事情頻頻發生。
記者必須為真相而活。大眾傳播具有極強的公共性,在新媒體環境下,人民已經成為傳播的中心,而記者在傳播過程中,要更加注重新聞的來源,對媒介負責,對公眾負責。
其次,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應在專業標準的要求下,真實、客觀、公正。我們國家應該完善新聞法制道德建設,讓新聞工作者有法可依,在現存法律和制度下約束自身行為。
參考文獻:
[1]?虞明.社會責任論的提出背景及發展研究[J].青年記者,2010,(8).
[2]?李良榮.西方新聞事業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8).
[3]?[加]伊尼斯.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張莉.淺談自由主義理論與社會責任論[J].人文論壇,2012,(1).
[5]?陳力丹.自由主義理論和社會責任論[J].學者論壇,2003,(3).
作者簡介:羅自由,1981年12月25日出生,土家,男,湖北省武漢市,本科,研究方向:互聯網媒介。
(作者單位:西安集優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