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偉
摘要:始于2019年底,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了全球200多個國家,使得很多國家經濟全面停擺,世界經濟衰退已經不可避免,這對剛剛走出疫情的我國外貿企業產生重大影響。本文從新管肺炎下的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分析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探討穩定我國對外貿易的對策。
關鍵詞: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對外貿易;影響;對策
一、當前的國際貿易與中國對外貿易現狀
(一)2019年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全球國際貿易萎縮。根據IMF2020年1月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其對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的最終估值只有2.9%。2019年世界銀行發布報告稱,全球貿易量萎縮是全球經濟放緩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世界經濟貿易組織(WTO)數據與全球貿易現狀和趨勢密切相關的諸多指標在2019年均出現下降。其發布的商品貿易指數連續四個季度小于100,降低趨勢水平,部分分項指標接近或低于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這顯示出全球貿易大幅放緩且增長乏力,總體疲軟狀態。(二)我國對貿易穩中有升。2019年我國對外貿易呈現了總體平穩、穩中提質的態勢。據海關統計,2019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31.54萬億元人民幣,比2018年增長3.4%。其中,出口17.23萬億元,增長5%;進口14.31萬億元,增長1.6%;貿易順差2.92萬億元,擴大25.4%。然而若考慮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的影響,尤其是在中美貿易摩擦長期性和復雜性的大背景下,未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壓力較大。(三)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定的簽署為國際貿易增長帶來積極的預期。2020年1月,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定的正式簽署,為中美兩國和世界經濟注入了穩定因素,有利于增強全球市場信心,穩定市場預期,為正常的國際貿易活動創造良好環境。
二、COVID-19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第一,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毫無疑問,疫情的擴散與防控情況具有決定性影響,需要根據其具體情況的變化對世界經濟走勢進行判斷。大致應該分為以下三種情況:一是如果全球疫情可以在第二季度得到基本控制,今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可能在1-2%之間;二是倘若全球疫情持續至第三季度,全球經濟增長全年在1%以下甚至為負增長的可能性很大;三是如果全球疫情繼續拖延下去、跨年度甚至與我們相當長時期地并存,世界經濟將陷入長期衰退。
第二,全球經濟貿易規則的重塑。在一定程度上全球疫病的暴發會加劇這一過程;同時,全球宏觀經濟協調將會有所加強,但一定會矛盾重重,難度加大:在貨幣領域主要國家間分歧增大,協調難度增加;在貿易領域,全球規則的重塑將加劇,全球化分裂繼續。
第三,全球疫情將加劇全球產業鏈的重構。出于企業資產負債表平衡的困境,企業之間的退單潮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出現,一旦疫情緩解或消失,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產業鏈重構必將開啟,此次疫情暴露出全球產業鏈的高度脆弱性,因而跨國公司的產業鏈重構更會關注安全,包括更多的本土化,更加關注東道國的制度環境因素,以及包括大國關系在內的政治因素。
第四,全球央行超級量化寬松的后果將極大地影響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即“美元體系”的穩定,全球資產重新定價,黃金等貴重金屬與大宗商品價格再度走高且價格波動劇烈,但全球范圍內的貨幣體系重建短期內無法進行,也難以出現可以替代美元的關鍵貨幣。
三、COVID-19對我國外貿的影響
第一,我國外貿企業短期遭受雙重打擊。2020年的春節注定是不平凡的,按照我國的習慣春節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所有企業都要放假,COVID-19就在春節前爆發了,受其影響,各地工業企業春節復工時間延后,交通、物流、倉儲等配套行業受限,檢驗檢疫工作更加嚴格。外貿企業訂單積壓,無法按時交貨,在短期內降低出口企業的生產效率,增加交易成本與風險。中國疫情控制后,外貿企業紛紛復工復產,此時日韓、歐洲、美洲,大洋洲,等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疫情相繼爆發,世界經濟停擺。中國的大多數外貿企業已接到的訂單紛紛退訂,新的訂單幾乎沒有,東南沿海很多傳統外貿企業被逼無奈,只能停工、停產,工人放長假。
第二,我國外貿企業將面臨產業鏈的斷裂。這次疫情的爆發,醫療抗疫物資的短缺,使得歐美國家意識到,去產業化、空心化的危害,會進一步加速“去中國化”,美國和日本已經采取行動了,美國要求在中國的美國企業回歸美國,一切費用政府承擔,日本也要求企業回歸日本本土和東南亞國家。由此可以預見,疫情過后,各國都會加強基礎產業的發展,減少對外國的依賴,因此,中國的傳統外貿企業將面臨整個產業鏈不完整的難題,增加出口的難度。
第三,我國外貿企業長期將面臨轉型升級的兩難選擇。這次疫情將使得我們的很多外貿企業承受巨大的生存壓力,有些企業可能難以躲過這次疫情,即使企業活過這次疫情也將面臨巨大的困難,短期內各國會出現閉關鎖現象,國際市場萎縮,國內市場飽和的雙重困難。企業要想在這艱難中生存必須要尋求更高的發展,轉型升級是不二的選擇。
四、我國的穩外貿策略
面對疫情造成的全球經濟停擺,我國的外貿進出口形勢進一步惡化,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積極的扶持政策。
第一,國家扶持政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7日主持召開國常會,推出增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支持加工貿易、廣交會網上舉辦等系列舉措,積極應對疫情影響努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決定延續實施普惠金融和小額貸款公司部分稅收支持政策。在已設立59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基礎上,再新設46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
第127屆廣交會于六月中下旬在網上舉辦,通過提供線上供采對接、在線洽談等服務,打造優質的特色商品線上外貿平臺。這一“云辦展”“云招商”舉措大大疏通外貿營銷渠道,在降低企業營銷成本的同時,幫助企業爭取新訂單,最大程度減少疫情的影響。也為外貿企業提供轉型機遇,借勢數字貿易和云平臺改變傳統的營銷模式和思維,打造全渠道、全場景的營銷布局。
第二,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各級地方政府提出了穩外貿的各項扶持政策,比如寧波政府提出了八條措施:加大財政金融扶持支持;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加大對跨境電商業務支持;加大對外貿易綜合服務企業支持;加大向上開拓市場支持;加大對企業出口轉內銷支持;加大通關提效降費支持;優化稅收和外匯管理服務等。
第三,外貿企業自我升級。推進高質量國際經營,提升全球價值鏈地位。出口壓力促使企業努力提升產品質量、開發新品種,開辟潛在的或者沒有被充分開發的國內外市場。競爭的激烈與出口壓力促使企業重新構建新的全球化戰略與轉型升級路徑。一批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將逐步取代對初級生產要素的依賴,增加產品附加值,改善國際分工地位,實現向價值鏈高端的躍遷。
當前,在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海外投資的占比仍然很低,國際化主要表現為出口依賴,這也是中國產業全球出口占有比例較高的重要原因。全球范圍配置資源,深耕海外市場,這幾乎是所有經濟強國的典型特征。中國企業國際化過程不僅是企業由大變強的過程,也是國家競爭力增長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潘英麗. 疫情沖擊下的全球經濟和金融趨勢,21世紀經濟報道,2020,4
[2]?盤和林. “穩外貿”政策扶持力度大跨境電商迎來發展新契機,觀點中國,2020,3
(作者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