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彥文
摘要:電力資源是我們日常生活、企業長期生產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為了保證現代社會秩序及正常生活生產,就必然要維護電力系統的平穩運行。本文對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了探討,文章從闡述電子技術在應用中的特征入手,進一步研究了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具體應用策略。
關鍵詞:電力電子技術;電力系統;特征;具體應用策略
前言
因為電力系統本身內部結構復雜,且極易受到外界各要素干擾,因此必須借助電力電子技術等先進手段,才能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事實上,電子技術可實現全天候全方位監測、可對輸出指令進行有效控制、可實現無人操控等優勢,其實用價值極高,而如何正確發揮技術優勢,值得思考。
1電子技術在應用中的特征
1.1可實現全天候全方位監測
電力系統的運行對于社會正常運行、群眾正常生活生產無疑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必須對其進行長期的維護管理,以免系統面臨故障、癱瘓等問題。在系統監測過程中,引入電力電子技術,將充分發揮科技優勢,確保監測的全天候、實時性與準確性,一旦系統運行中面臨外在因素的威脅,或者是暴露出了不安全跡象,就可以第一時間向工作人員提示,確保問題得到及時處理。
1.2可對輸出指令進行有效控制
利用電子技術,對電力系統的運行加以引導與控制,是現今流行的一種做法。工作人員借助電子技術,可以直接向電氣工程發出指令,后者在接收到信息后可以隨后做出反應。這種下指令的方法,可以有效規避指令輸出錯誤的問題,且具有人為調整所不具備的準確性。
1.3可實現無人操控
一直以來,電氣工程的建設與運行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人力操作,因此一旦員工判斷有誤、操作失誤,就會對電力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為規避這種主觀性風險,越來越多的電力企業選擇電子電力技術,它可以更敏感、精準地把握系統內外部的各種要素,進而捕捉相關信息,并向管理人員反映,這種信息采集的全面性是人力難以達到的。
2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2.1在新能源發電方面的運用
我國的新能源發電已經形成了一段較長的歷史,也形成了水力、風力、太陽能、核能發電等不同模式,電子技術在不同的新能源發電工程中的運用表現不同。例如,在水力發電方面,經常用到的水輪機,是機械液壓調速原理,是運用最早、功能最基本的一種技術模式。而就太陽能發電來看,太陽能電池板所發出的電力為直流電,此時就必須借助電力電子中的BOOST 電路進行升壓,通過逆變電路逆變成交流電;并且可以用微機跟蹤電網相位變化,同時可以調整輸出電流的幅值大小,來減小電網的波動。
2.2在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中的應用
電氣工程在長期運行時,對其進行系統化控制也是極為重要的。電力企業要借助電子技術等手段,對工程體系內所含的各類設備做出精準定位,在明確各設備所在位置后,再將前期采集到的信息傳輸到與之相對應的控制系統中,讓信息進行共享;計算機控制系統獲取到所傳遞的信息時,能夠對收集好的數據進行自動分析。而在此過程中,相關人員則需要將分析出的結果與工程原先設計系統的相關數據進行深入比較和觀察。最后,其可將具體運行的相關數據在自動化的形式下予以有效控制。
2.3在電力系統節能方面的應用
由于我國存在較為嚴重的資源、能源緊缺問題,因此電力行業發展也必然要考慮節能。運用電子電力技術來實現系統節能,主要是通過電能使用率和變負荷電動機調速運行兩者實現的。因為電廠運行消耗大量能源的原因主要在于發電機組不能隨能源變化而自動調整,而借助先進技術,加大對變負荷電動機的運用,就可以高度智能地自動調節運行轉速,這無疑降低了不必要的能源損耗。遺憾的是,該項技術目前尚且處于研究階段,因此不能迅速被推廣運用,且其運用成本較高,更多地會被中大型電廠所選擇。當然,其他電廠也可以借助電力電子技術,在配電系統中配置可控設備,實現電能的高效調控。
2.4在電網間的直流輸電方面的運用
在電網系統內,電流的互相輸送往往存在相位差異,并形成電壓波動問題,直流輸電技術的出現便是為了解決這一類問題。在具體運用過程中,要經歷兩次交流、直流電之間的轉化。其一是交流電變直流電,其二反之,隨后再將交流電并入另一個電網中,此過程中可以運用微機對電網相位和電壓加以跟蹤,這就化解了相位和電壓的難題。在這兩次轉化中,第一次運用到的是電力電子技術中的整流,第二次則是電子技術中的逆變技術。
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問題的探討,意義重大。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明確電子技術在應用中的特征,在此基礎上對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要點展開研究,使其在新能源發電、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電力系統節能、電網間的直流輸電等方面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馬莉,符曉玲.電力電子技術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研究[J].工程技術研究,2017(12):36+50.
[2]?仲文祥.電力電子技術在電路系統中的應用分析及研究[J].電子制作,2017(24):80-81+44.
[3]?汪利華.我國電力電子技術應用系統發展現狀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9(S2):165-166.
(作者單位:上海電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