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榮
摘要:油畫作為西方畫壇的主要畫種,自歐洲文藝復興以來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而油畫中國化的道路則是在探索和摸索中前行的。如何將油畫這一西方畫種在當代世界經濟文化呈豐富交流狀態的情境下,形成既保持對外交流的可行性,又不失自身特色的獨特價值歸屬。筆者認為“地方化主題”的風景油畫創作是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創作模式。
關鍵詞:油畫;地方化;風景;創作
油畫(oil painting)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如亞麻仁油、核桃油等)調和顏料,在畫布,木板或紙面上進行繪制的一種繪畫種類。因為加入了油性物質進行調和,能夠展現對象豐富的光澤感,從而能夠結合光影的明暗效果進行細節化的呈現與塑造。同時,由于顏料的強附著性,顏料干燥后仍然能夠保持長時間的光澤感,色彩豐富,立體感強,這些效果的形成是其它畫種很難與之相提并論的。油畫是西方繪畫的主要畫種之一,自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產生以來一直保持著自己的主流位置,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在現代藝術品市場中,最為昂貴的拍品大都是油畫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油畫在西方藝術中的地位。
中國的油畫創作源自距今400年的明朝,由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瑪竇等人來華傳教從而帶到中國,這種能夠塑造逼真形象的繪畫形式使國人大為驚異。至清朝,有許多擅長油畫創作的歐洲傳教士來到中國,并在宮廷中供職,其中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寧、潘廷章等。這些西洋畫師利用自身掌握的油畫技法為清朝宮廷的皇親國戚繪制了肖像,并結合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形式與個性化內容,進行了具有中西合璧特征的藝術創作,為中國藝術史,也為世界藝術史增添了獨特的內容。然而,這些西洋畫師的創作并未在中國花壇掀起一場廣泛的變革,也并未受到廣泛的高評價,這使得中國繪畫仍然在原先的傳統模式下行進。最為典型的理論及傳統即南朝畫家、理論家謝赫在其著作《古畫品錄》中,依據人物畫的創作實踐,歸納整理的繪畫社會功能以及品評繪畫的六條標準(“六法”),分別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
至清朝末年,許多青年學子便去了去英國、法國等國學習西洋的油畫,如徐悲鴻、林風眠等。他們學成歸國后,正式引進了油畫的創作理念與方法,并受到青年一代的追捧與學習,并根據當時的時代境況,繪制了許多表現社會歷史現狀的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由此,油畫真正開始了在中國的發展。
可見,基于油畫材料的表現能力,基于油畫和歷史境況的相互關系,基于中國近代化“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轉變模式,油畫才真正形成了在中國現代藝術轉型中的重要影響力。時至今日,中國的油畫創作經歷了發展、動蕩和一輪又一輪新的探索,逐漸形成了要創作具有中國自身特色的作品,走出一條適合中國本土化特質的作品的認識。中國當代油畫家吳冠中提出“油畫民族化”的理念,并創作出大量具有獨特地方特色和中國特色的油畫作品,是中國繪畫現代的重要探索者。筆者認為,除了“民族化”,還可以從“地方化”的角度進行創作。創作者利用當地的地理特點,從自身感情,認知與理解的角度出發,對自然進行深度的觀察,琢磨表現手段,在實踐中不斷地打磨自己的繪畫語言,就能夠創作出有藝術價值與內涵的作品。
我國地大物博,地理資源豐富且充滿變化,各地方都有自身的獨特魅力,通過藝術手段加以挖掘,能夠對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良好的助益。以筆者所在的云南省紅河州為例,當地有文明世界的“哈尼梯田”,有萬畝石榴林,有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有世界錫都“個舊市”,還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服飾,民俗,居所,舞蹈,節日都充滿地方特色。這些寶貴的資源能夠為藝術創作提供無窮無盡的內容,且不會流域空泛和對概念的炒作。從風景油畫的角度來說,融情入境,融人與物入景,均能創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作品。
筆者認為,地方化主題的風景油畫在創作層面有幾個要點:
1.形成系列,在系列作品中展現地方風貌。
2.形成風格,以某種個性化的風格對地方特色進行較為全面的展現。
3.形成標志性元素或構圖,例如在系列作品中大都有純凈的天空出現。
4.形成獨特的繪畫語言,如法國19世紀“印象派”的作品中,多數畫家以
細碎的筆觸進行繪畫,注重對光,影,色的展現,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那么在地方性主題的風景油畫中,創作者是以怎樣筆觸,怎樣的色彩效果進行畫面呈現,亦是應該積極探索的問題。
以筆者作品《紅河風景之西北勒》(如圖)為例,在本幅風景油畫中,對紅土地,不夠寬闊的道路,晴朗且紫外線強烈的光照效果進行了細致的刻畫,塑造出生命力旺盛,肥沃,不夠精致但天然自在的美感。
19世紀初,歐洲畫壇中風景畫終于在漫長的人物畫占主導地位之后獲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受到了人們普遍關注,并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畫家盧梭,杜比尼,迪亞茲等人開始對風景進行寫生創作。19世紀60年代,印象派開始進行室外創作,遵循當時的光學研究成果,形成了區別于古典的沉穩典雅,以深褐色為背景色的豐富色彩變化,故而也被稱為“外光畫法”,大自然的真實之美出現在繪畫表達中。但在中國繪畫史中,對風景的表達,在唐五代時期就已成為重要的表情達意的藝術媒介,即“山水畫”。不論是光輝燦爛的“青綠山水”,還是意境深遠,素雅含蓄的“水墨山水”,均是中國古人對自然的感性認識的圖像呈現。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繪畫對自然,對風景的表達有著豐富的積累和深厚的歷史底蘊。這其中的傳承與創新完全可以在現代風景油畫的創作中體現出來。借鑒油畫的表現力,尤其是在光感和細膩肌理感方面的介質優勢,油畫的現代化可以在地方性主題的創作中找到合理的路徑,畢竟中國古人的山水畫創作,就多在游山玩水,多在“游歷”(云游),多在一種”出世“的狀態下,多在地方性的空間中創作出來。不論是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還是沈周的《廬山高圖》都是 如此,都是基于對對象的合理抽象,細致觀察,呈現對象的個性化特征,融入自身對自然的認識才得以創作完成的。
總之,在繪畫的風格,種類,手法,觀念,形式等各個層面都異常豐富的當下,風景油畫的創作如何能夠取得真正適應自身發展的進步是創作者需要進行深度思考的問題。但不論藝術如何豐富和多元,立足生活,扎根自然都是創作的金科玉律,值得不斷地加以探究。
(作者單位:云南省蒙自市紅河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