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騰宇
摘要:本文將闡述為現在科學提供了基本范疇、構成現代科學的概念框架核心的三大核心原則,分別是自然的同一性原則,實體原則和因果關系原則,通過闡述三者的具體內容和關系,來深入了解現代科學的基石。
關鍵詞:現代科學;自然的同一性;實體原則;因果關系原則
一、自然的同一性原則
自然的同一性原則是現代科學關注的中心問題。本文以現代科學所采用的范式將這一原則明確化,并指出它的一些含義。
自然的同一性原則涉及變化,通常被理解為自然變化是合法的,或是按照規則發生的。因此,它暗含著一個確定性的變化概念。規則有時可能會被打破,但該原則仍然保持其基本的有效性;或者該原則可能只適用于確定性的限值內,在此限值內相對不確定的變化可能發生。
自然的統一性原則是某種已經被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接受的原則。如果不采納這一原則,不假定自然變化所依據的規則,我們就沒有辦法把握知識。
自然的同一性原則遵循:相似的狀態遵循相似的自然狀態。例如,狀態A與狀態B相似,A接下來的狀態為A1,B接下來的狀態為B1,那么A1和B1的狀態也相似。該原理表明,兩個相似狀態之間的相似關系,暗含著關于變化的確定性的形式。
確立兩個狀態是否相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與現代科學相關的這一方面的說明是,空間和時間的位置不是狀態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狀態A和狀態B是否相似絕不取決于它們在空間或時間本身上的位置,這對空間和時間的構想具有重要意義,表明兩者在某種意義上是同質的。
二、實體原則
基本上有兩種變化的概念,一種是一切都在變化,沒有什么是永恒的,這種概念最初由赫拉克利特提出;另一種是所有的變化都只是發生在一個實體內的變化,這種概念最早由泰勒斯提出。一個極端是沒有實體,一個極端是永恒實體。還存在一種折中的觀點,即實體(獨立存在的實在,不是任何其他事物的屬性)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存在,如亞里士多德關于第一實體的概念。
與現代科學特別相關的概念是永恒實體的存在,而變化只是實體的變化。這個概念的一個重要推論是,沒有一種實體可以既存在又不存在,這一概念可以稱為物質永續性原則。可以用有不同的方式可以解釋實體原則。實體可以被認為是物質的,也可以被認為是非物質的或形式的,或者是神圣的超驗存在。然而,就現代科學而言,實體被認為是物質的,并且變化包含在實體的運動當中。實體被設想為一種占據全部或一部分空間的實體,單個空間不能被實體的多個部分占據,并且實體的所有部分不能同時占據一個空間。同樣,在這個概念上,運動本身也被認為是永久存在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它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實體。
實體的具體構思方式可以隨著一個特定的范式概念而發展,而原則會保持其適用性。
我們在現代科學中發現,某些學科的實體概念是由其他學科的實體預設的,將學科置于本體論依賴的層次中。因此,化學的實體以物理的實體為前提,生物學的實體以化學的實體為前提,社會科學的實體以生物學實體為前提。
實體原則的靈活性還體現在相對于一門學科來說,這門學科的實體從學科本身的角度來說永久存在。比如說,如果把社會學的實體說成是社會,雖然并不意味著社會是永恒存在的,而是說有社會是社會學的先決條件,所以就社會學而言,必須要有社會。
三、因果關系原則
因果關系原則指出,變化是有原因的。與自然的同一性原則一樣,因果關系原則也一直被所有人類所相信。但是,有些人認為原因的起源是自然原因,有些人認為原因的起源是超自然原因。舉例來說,雖然所有人都同意地震是有原因的,但古埃及人和美索不達米亞人以及當今原始文化的人們可能會說,造成地震的原因是一個憤怒的神。另一方面,泰勒斯(Thales)以及今天的科學家和受過良好教育的非專業人員,會聲稱地震是由特定的自然原因或物理原因引起的。
超自然原因的概念在現代科學中是沒有地位的。但是,所有的“自然的”原因都不全被認為是物理的,還有一些是形式的。今天,實在主義和經驗主義之間的斗爭,很大程度上是一場關于原因是物理的還是形式的斗爭。其中物理概念起源于泰勒斯,形式概念起源于畢達哥拉斯學派,由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進一步發展。
區分自然的同一性原則和因果概念原則對于理解實在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科學方法有極大意義,自然的同一性原則和因果概念原則之間的本質區別在于因果關系原則也不涉及規則的遵循,只涉及結果。如果自然的同一性性原則在自然變化中暗示了規律性或決定論,而沒有指明這種變化的原因,那么因果關系原則在不暗示規律性的情況下指明了原因。
同一性原則和因果關系原則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因果關系原則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一種內容,而同一性原則提供了一種形式。這兩個原則以一種特定的方式統一起來,表明所有的變化都是以一種固定的方式引起的,即這些原因的影響是有規律的,在空間和時間上的位置不是原因。
將實體原則與這兩個原則結合起來,我們得出了這樣一種觀念,即因果關系是通過一部分實體對另一部分實體的作用來規律地起作用,而變化在于實體的重新定位。如果按照先前表達的范式概念,運動被認為是永恒的,那么它也不會出現或不存在,而只會在形式上發生變化。然后,在這種情況下,因果行為會改變物質(一部分)運動的形式或狀態。
將實體原則與這兩個原則結合起來,我們得到這樣一個觀點:即因果關系是通過一部分實體對另一部分實體的作用來規律地起作用,而變化就是實體的重新定位。
參考文獻:
[1]?Bunge M A . Causality and Modern Science[M].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79.
[2]?Bridgman P W . Physics and Philosophy:The Revolution in Modern Science by Werner Heisenberg(review)[J].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1959,2.
[3]?Kapil R . Relocating Modern Science:Circul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South Asia and Europe,Seventeenth to Nineteenth Centuries[J]. Conservation & Society,2008,6(4).
[4]?Philipp Frank,R. B. Lindsay. Modern Science and Its Philosophy[J]. physics today,1950,3(7):27-29.
[5]?Sir Isaac Newt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cience:Mechanisms and Mechanic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6]?Schiebinger,Londa L. Nature's body:gender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science[M]. Beacon Press,1993.
[7]?Viladecans-Marsal E . THE WELL-TEMPERED CITY:WHAT MODERN SCIENCE,ANCIENT CIVILIZATIONS,AND HUMAN NATURE TEACH US ABOUT THE FUTURE OF URBAN LIFE[J]. Papers in regional ence,2019,98(2):1261-1263.
[8]?Xin Y,Ya-Hui L I,Zhuan L I,et al. Study of Medicinal Properties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 Modern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thods[J]. Education Teaching Forum,2019.
[9]?Burns K J . The Ascent of Birds:How Modern Science is Revealing their Story[J]. The Auk(3):3.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