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本文在分析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主要舉措與成效的基礎上,分析農業機械化發展工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現代農業;三明市
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裝備水平、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具有重要意義。三明市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等精神,立足三明市農業生產實際,加快農業生產“機器換人”步伐,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一、三明市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三明市圍繞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的發展目標,聚焦短板弱項,研究制定具有三明區域特色的主要農作物和特色農業產業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農業機械化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主要農作物的生產和加工正在向實現全程農業機械化的方向邁進,林業、畜牧業和養殖業等機械化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的農業機械化支撐。
(一)農機裝備總量快速增長
大型農機具得到迅猛發展,先進適用的大型、新型農機具得到推廣應用。目前三明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481269千瓦,統計范圍內農機擁有量322367臺(套、架),其中拖拉機及配套機械65076臺、種植機械202161臺(套)、農產品初加工機械34562臺、畜牧機械5799臺(套)、水產機械10849臺、農田基本建設機械987臺、植保無人飛機380臺。
(二)農機作業水平逐年提高
截止2019年底,三明市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70.13%,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7.64 %,超額完成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農機化考核指標。建寧縣獲評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目前是我省唯一的部級示范縣。
(三)農機服務體系已具規模
不斷強化農機組織建設,農機服務網絡已經形成。截止2019年底統計數據,全市農機專業合作社219家,從業人數4921人,服務規模達到超過千畝以上107家、萬畝以上37家。
(四)農機購補政策落實到位
2019年全市落實補貼資金4279.28萬元,補貼機具18021臺(套),受益戶數12752戶。為促進生豬生產加快恢復,三明農機部門優先為養殖業主辦理畜牧業機械補貼,2019年共辦理畜牧業機械106臺。
(五)“平安農機”創建顯成效
將樂縣獲評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大田縣獲評省級“平安農機”示范縣。大田縣桃源鎮等21個鄉鎮獲評市級“平安農機”示范鄉鎮。全市未發生農機生產死亡事故。
二、三明市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受自然環境、政策環境、經濟狀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三明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還不能完全適應建設現代農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
(一)農機化發展不平衡
總體上三明市農機裝備發展尚存在著“四多四少”的不平衡現狀,即:小型機械多,大型機械少;動力機械多,配套機械少;種植業機械多,農村其它各業機械少;傳統作業機械多,高性能復式作業機械 少,另外在不同作物之間也存在著極大的不平衡,如目前我市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較高,但其他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平較低,這也是三明市農機化事業的薄弱環節。
(二)對農機化的投入力度仍顯不足
補貼投入仍不足,近幾年國家農機補貼力度不斷加大,但仍然滿足不了廣大農民的實際需求。能夠享受農機補貼的農戶占報名總數比例和國家補貼數額占農機價格的比例仍不高。宣傳投入不足,導致群眾對新型機具認識不足,購機積極性不到位;培訓投入不足,導致機手掌握農機操作規程不熟練;推廣投入不足,導致新型高效機具推廣滯后。
(三)農機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問題較突出
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但運作主要是依托大戶,組織一些農機戶,聚合一些農機具,搞一些服務,農機的利用率不足,社會化服務水平較低,直接影響了農機經營效益。有的農機專業合作社管理松散,責權利不夠明確。內部制度不健全,不落實。
(四)購機補貼目錄偏少
目前購機補貼目錄由省級農機部門確定,但一些在個別地方受老百姓歡迎的農機產品不能進補貼目錄,無法滿足農民購買需求,使得農民對新機具望而興嘆,影響了農業機械化的縱深發展。
三、進一步加快三明市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建議
(一)全面推動福建省政府《實施意見》落地落實
全面貫徹落實《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因地制宜,聚焦短板弱項,完善具有三明區域特色的主要農作物和農業產業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由耕、種、收環節向植保、烘干全過程發展,由種植業向畜牧業、漁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業等全面延伸,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夯實基礎。
(二)組織實施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推進行動
1.推廣農機新機具。聚焦糧食、經濟作物、水產、畜禽、農產品初加工等產業,重點推廣水稻精量直播,茶園機械化多功能管理,果樹修剪和采摘,蔬菜栽植和收獲,食用菌自動化生產流水線,畜牧水產養殖飼喂料、環境控制,農產品初加工等機械裝備和技術。
2.創新服務機制。鼓勵組建農業生產聯合體,完善“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形成“市場主體+小農戶”的利益聯結和分享機制。積極推進“互聯網+農機服務”“滴滴農機”等新模式,開展智慧農機推廣試點。
3.培育規范規模服務組織。培育上規模、全程機械化服務的“五有”農機合作社,發展適應小農戶需求的多元化多層次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提升農機合作社的發展質量和整體水平,更好地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與現代化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三)創新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
1.創新服務手段。推廣小型農機具通過手機APP實現全程網上辦理,方便購機戶辦理補貼。探索開展手機APP辦補、補貼機具二維碼、補貼機具物聯網監管“三合一”試點。要宣傳補貼政策,推動補貼政策落到實處,實現年度中央和省級補貼資金“零結余”。
2.強化補貼監管。建立完善“省級年度抽查、市級半年抽查、縣級日常核驗”補貼機具核驗工作機制。加大宣傳并督促農機產銷企業、購機者等補貼參與主體履行承擔相關責任義務,研究改進違規行為調查處理的機制方法,及時有效地嚴懲違規行為。
(四)加強農機安全監管工作
1.加強綜合整治。持續開展農機安全生產綜合整治“三年專項行動”,完善與公安、應急管理等部門長效協作機制。加強存量多功能拖拉機安全監管,推進報廢更新,加速消化存量,排查治理農機安全隱患和各類違法行為。
2.深化“平安農機”創建。落實《福建省“十三五”時期創建“平安農機”活動實施方案》部署,按照道安工作“一局一行動”要求,提升“平安農機”創建水平,發揮“平安農機”典型示范引領作用,構建農機安全監管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8]42號
[2]?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閩政〔2019〕8號
作者簡介:鄭明彩(1978-),男,漢族,福建三明市委黨校經濟教研室副教授。
(作者單位:福建三明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