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媚俗審美風格,作為當時代視覺藝術普遍的審美風格,是現代性典型的審美形態之一,與機械復制、消費娛樂和大眾媒介等概念密切相關。其次是視覺藝術現代性。作為現代性人文主體心性的現實化活動之一,它充分體現了現代性形塑審美主體并賦予其新質的審美觀念。
關鍵詞:審美現代性;媚俗審美風格
周憲先生在其著作《審美現代性批判》中,以現代性問題史為起點,對現代性的概念給予跨學科視野的科學辨析。先生在區分現代性為啟蒙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的同時,以兩種現代性的沖突為切入,從文化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出發,在肯定啟蒙現代性的前提下,研究了審美現代性對啟蒙現代性的補救和糾偏的作用。在現當代現代性的研究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但是筆者認為,藝術作為審美現代性的表意實踐活動,在對現代性的反省與辨析中,充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不幸的是,在藝術對于社會、文化反思的同時與其啟蒙運動所倡導的理性殊途同歸,即藝術無法反思自身。商業性的介入導致了藝術在批判與反思的過程中,被其批判與反思的對象所同化,形成了一種具有現時代特有的審美風格——媚俗審美風格。因此,美國文學理論家馬泰·卡林內斯庫說“媚俗藝術作為一種廣泛的歷史風格,被視為現代之時代精神的鮮明體現”。
從藝術發展邏輯來看,藝術自古典至現代一躍而演進后現代,當代藝術的基本內涵應由后現代所開啟。雖然當代文化本身尚處于整合與發生之中,未有定論,但是其思想內核應是對后現代精神主旨的繼承,一言以蔽之,即對自身的無止境批判與超越。但事與愿違的是,當藝術名利場與商品交換的邏輯侵占了藝術領域,藝術成為了與一切皆流的“類無”。在藝術市場經濟交換的語境下,這一表意實踐活動喪失了抗拒同一性、顛覆同一性的積極作用,失去了阿多諾“藝術要從現實強加給它的同一性模式中解放出來”的精神價值。
當然,筆者不是說藝術不可以商業化,也并不是說所有商業化了的藝術都具有媚俗審美風格。在此,我想以當代藝術家的部分作品為例,試作剖析。博伊斯在創作《七千棵橡樹》之時,廣泛發動公眾出資參與這一創作計劃,每棵橡樹約五百馬克,參與者將會獲得一張捐款證明和一份由博伊斯簽發的植物證書。經歷五年,在公眾集體的協助下,已故的博伊斯最終實現了他生前的計劃。這七千棵橡樹將會不斷的呼吁人對自然生態的關懷。大眾的金錢后盾使《七千棵橡樹》具有不可否認的商品屬性,但我并不認為商品屬性使得《七千棵橡樹》具備了媚俗審美風格。在消費時代大眾文化巍然崛起之時,其藝術卻內在要求了藝術與生活的彌合,而非享樂主義虛假意識對于生活的逃離的“審美謊言”。除博伊斯外,伊姆斯的藝術設計同樣稱得上是純粹意義的商品,機械化的批量生產,廉價的商業實用。作為日常生活產品人們司空見慣,對其置若罔聞,但是這微不足道的日常用品確實是一件杰出的藝術作品。它不僅實現了功能價值的實用原則——即“善”的原則,也具備了日常座椅合規律的設計原則——即“真”的原則,而且還推廣了極簡主義的審美理想——即“美”的原則,是馬克思以美引真、以美引善的集規律、目的相統一的“美的形式”的自由顯現。
通過分析,我們不妨將上述案例與馬泰·卡林內斯庫對于媚俗藝術的定義進行比較。馬泰·卡林內斯庫在其著作《現代性的五幅面孔》中關于“媚俗藝術與文化的工業化”的分析中稱“一件藝術作品完全出于商業目的而被工業化復制,僅僅是這樣一種意識就能使其形象媚俗化。”筆者認為,這一定義未免過于武斷。媚俗藝術或藝術所呈現出的媚俗審美風格,不能以“商業目的”、“工業化”來加以評判。因為,自杜尚“噴泉”以降,“藝術”早已突破傳統架上框架,進入人們日常生活領域。公共雕塑、裝置、日常生活的設計產品等均可統稱為當代藝術作品。例如上述《七千棵橡樹》與伊姆斯的產品設計,稱這種充滿現實關懷與符合馬克思“自由形式”的藝術為“媚俗”顯然不合適,可見“媚俗”不是商業、機械復制形塑的結果。在筆者看來,媚俗藝術與媚俗審美風格之所以蔚然成風,主要原因在于思想的解構。當今之時代,真、善沒落,美孤立繁榮,使審美與思想的內在關系未能得到合理的建構。創造力(并非狹義的感性形式的創作力,而是思維方式的創造力)的喪失不僅使藝術這一審美現代性表意實踐活動喪失了與啟蒙現代性相對抗的根本活力,同時也使藝術自身喪失了反求諸己的本然之善,最終導致了具有媚俗審美風格的當代藝術。
那么我們該如何激發思維的創造力?現代化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同時改造了人的自然心性。因此,這時借用李澤厚先生的話講那就是“該中國哲學登場了”,所以以藝術思考切入中國哲學的探索軌跡興許是諸多可能性之一。
天人之際作為中國哲學的精神議題,其理論特征就是天人合一。“天人之際的關切核心不是天,而是人”。而人的問題實質上就是心性的問題。儒家明確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的理論命題。關注人的存在和價值問題,強調人的價值在于以有限的生命,不斷的向內超越,自強不息,以完善心性。與現代性指向未來不斷前進的直線矢量構成有效的互補性。因此,在筆者看來將中國哲學與西方當代美學及現代性予以會痛,從而使審美現代性及其表意實踐活動——藝術自身的反思和與啟蒙現代性之間的反思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審美現代性研究[J].章啟群.文藝爭鳴.2018(02)
[2]?美學與中國美學:范式、問題和史料——一個論綱或斷想[J].章啟群.文藝爭鳴.2015(08)
[3]?重新定義1900年以來的西方美學[J].張法.求是學刊.2013(02)
作者簡介:劉通,1997年8月出生,男,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15級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新媒介傳播工作室。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