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國巴比松畫派畫家米勒是十九世紀的現實主義畫家,在十九世紀中期之前,大部分西方人都把油畫作為上流社會的專屬,在這期間,雖然也有一些表現農民題材的油畫作品,但很多的是諷刺的手法來表現的,一直到米勒的出現,他運用了現實主義的手法與觀念,以農民畫家的身份出現在大眾視野里,從此這種現狀才漸漸發生改變,之后出現的更多的現實主義畫家,他們都以描繪現實生活、真實的生活作為他們最高的創作原則,肯定了普通人也是可以成為我們去描繪的對象,更加貼近我們民眾百姓。而且,在我國建國之初,在西方美術方面,最先推崇的也是米勒的繪畫與觀念。
緒論
本篇文章主要通過對米勒油畫作品《拾穗者》的分析介紹,來表達作品與當時社會人們對藝術的認知之間的聯系,以及作品中體現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觀點。試著對此作品創作過程中作者的想法思路、作者創作的表現手法和最終成果展示對大眾審美眼光的影響進行闡述,再近一步挖掘作品本身的美學價值。
一、作品介紹及剖析作品的藝術價值
(一)作品介紹
米勒是近代繪畫史上很受尊敬的畫家,特別是受社會主義國家的喜愛,因為米勒一直以來的繪畫主題就是表現的農民階級,他運用那樸實無華的繪畫語言,真摯的筆觸,描繪了一批又一批的農民現實生活,表現了其普通人民的真實生活,其這一點來說就非常貼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觀的核心內容,就是其真實性,他也深受法國農民們的喜愛。米勒自幼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打小就流露出了很大的繪畫天賦,之后他遇到了他的啟蒙美術老師,從而立志要學習繪畫,走上藝術的道路。在1857年的時候,米勒創作了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拾穗者》,作品里描繪一個十分普通的農村里的場景,雖然是一個普通而又真實的場景,但是在作品上的現實主義手法已經十分的成熟和穩重。這就是這副作品所描繪的場景,一個普通的農村農民拾麥穗的場景,米勒沒有運用浮夸的表現或者其更多的絢麗色彩,而是運用了樸實的現實主義手法,從自身出發,從身邊的事物出發,去描繪了這樣一個藝術作品,它來源于生活,而更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為他的這種真實性被賦予了藝術,他超出了生活本身的那種情感,而通過藝術繪畫的表現,使得生活中這一普通的場景能夠更多的迸發出深邃的情感。
(二)作品的創作思路探析
在十九世紀中期之時,黑熱病席卷歐洲,當時的米勒為了躲避這場病毒,他搬到了楓丹白露旁邊的巴比松村里,在那里,無不洋溢著樸實無華的村民生活,農民的真摯情感,以及美麗的田園風光,這些都深深打動著米勒,他想把這些都記錄在自己的畫布上,因此,他也開始了他自己的農夫生活,每天早出晚歸,白天他在田地里觀察農夫們的生活,記錄在速寫本上,夜晚回到家里又開始挑燈繪畫,每晚都是在昏暗的燈光下進行創作,不說別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藝術工作者向他學習,不為任何利益,這種超功力、純粹的藝術精神,都必將在繪畫作品中體現。因為他自己也是普通農民出身,他也改變了油畫只是一味地為上流社會而服務,只是描繪上層階級的社會、中產階級的生活,自米勒在巴比松生活并創作的這段時期后,更多的藝術家受到米勒的影響,都去大膽描繪現實生活,描繪普通民眾,我們身邊的人也都成為了我們創作的對象,這一改變更加肯定了普通人在藝術中的意義。
(三)作品表現手法的探析
首先對于主題來講,“拾穗”在一畫面來說對于農村里是很常見的場景,米勒通過這個十分常見的動作來表現了農民在麥田里辛勤勞作的艱辛,以及對于貧苦勞動人民的同情,同時又從另一方面來表達了農民生活的艱苦。他并沒有在畫面當中描繪了農民們痛苦的場景,也沒有描繪農民們凄慘的生活,而僅僅是描繪了這樣一種真實的場景、最為平凡的一幕,便得以把當時農民們最淳樸的內心而表達出來,所以說,現實主義的表現收能夠跨越時代的阻隔,表達了農民們不屈不撓的精神,使得現實主義畫派更加具有藝術感染力。
二、作品形式內容的現實的社會影響
首先,《拾穗者》并不是完全按照政治的角度去描繪的,真正的藝術從不會去考慮題材確定論,題材決定論的觀點是把要繪畫的主題當作繪畫的全部,這種是錯誤的,要去畫什么、如何畫是同等重要的,關鍵要看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是什么,表達的深不深刻,能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鳴,這才是一副好的作品。米勒也對于《拾穗者》這副作品以及其他的代表作也進行了深刻描繪,就比如他所呈現了這樣一種批判的精神,這種批判精神也就成為了這副作品的重要美感組成部分。他沒有畫悲慘的場景,而是透過這樣一種非常平凡的事情,真實地表達了農民們日常的艱辛,給人了很大的聯想空間,讓我們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那種農村場景中,這就是現實主義繪畫所能夠呈現出來的意味,對于農民的描繪十分真切,其中也蘊含了巨大的力量,真實地描繪了底層人民的苦難、底層人民的艱辛,從而引發更多人的思考。
三、作品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特色之間的關系
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中說到了“真實性與傾向性的統一”。其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側重點是:藝術的真實性,就是對于現實社會生活的正確反應和正確認知。它的客觀內容不被人的主觀意識而轉移。在判斷一副作品自身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是否具有真實性,只有一個,且客觀。我們對于米勒的《拾穗者》的整個創作和時代背景有了一個大概分析,我們了解到了創作本身深不深刻的問題就是看他是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一種現實性問題,米勒所創作的《拾穗者》就是發生在歐洲大變革時期,政權多次反復更替,還出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如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所論述的觀點:“現實是文藝形式來源的基礎,而文藝形式是表現現實的一種手段。”他的現實意義遠遠高于作品中的藝術處理手法,這一點也是作品成功的基點。并且對于藝術作品的分析,也可以深刻的體會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作用于作品實踐的關系”應用于作品中帶來的實際效應。
四、馬克思文藝理論與作品體現的社會化效果
我認為米勒在藝術方面的發展和取得的成功與當時歐洲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在《拾穗者》中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無論怎么更改政權,無論怎么更替國家制度,無論怎么重建國家,農民就永遠還是農民,他們根本改變不了自己命運,他們永遠無法翻身,他們根本與外面的世界沒有一點聯系,永遠貧苦,生活永遠艱辛,永遠也改變不了他們在社會低層苦苦掙扎的真實現狀。所以說,《拾穗者》給我們帶來的現實美感是十分深刻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種安逸而莊重的狀態,他給我們呈現的是一種現實,這種現實不僅僅是生活的現實,而且是勞動情境的真實,更是米勒內心狀態的一種真實,這種藝術表達是純粹的,更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問題。
縱觀古今,我認為現在也是思想最為活躍的一個年代,“馬克思文藝理論”作為一種思想原理,它既適用于古人也更適用于當下的我們。我們需要通過運用和掌握這種理論,能夠更好的去分析觀察和感受我們身邊的藝術。
參考文獻:
[1]?宋維宏.農民畫家米勒【J】.椰城,2010(6).
[2]?唐紹偉.現實主義的歌者:讓·弗朗索瓦·米勒的心性世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5).
作者簡介:王博,1996年6月出生,男,漢族,河南商丘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美術,研究方向:油畫。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