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曌
摘要:少數民族傳統歌舞作為傳播歷史、文化、人文、藝術的重要載體,是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云南仍然保留有多種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但傳承方式單一,受眾范圍狹隘,并且在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之下逐漸成為獲得利益與名利的工具和手段,在少數民族傳統歌舞的傳承方式上逐漸陷入一種極端,呈現出商業化與世俗化趨勢。可以說,現如今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的地位在社會現代化飛速發展進程中顯得岌岌可危。
關鍵詞: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商業化;困境
前言
在2019年9月20日,云南藝術學院召開了非遺傳統舞蹈生存現狀研討會,本次活動主要以展示云南“非遺”項目為宗旨,以少數民族傳統歌舞的發展與傳承為主要目的。此次舉辦的傳統舞蹈生存現狀研討會專場演出《云舞畫語》中有大量來自云南各少數民族民間舞蹈表演。在表演中,筆者被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的魅力深深感染,同時也引發了深刻的思考。本應活躍在民間田野大壩上的歌舞藝術,卻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日漸世俗化、商業化,云南民族民間歌舞藝術也日漸陷入困境,這是當下研究者需要探究的問題。
一、《云舞畫語》概述
《云舞畫語》作為此次非遺傳統舞蹈生存現狀的重要表演場次,一共囊括了藏族、彝族、傣族、傈僳族、景頗族、佤族、基諾族、哈尼族等幾大少數民族樂舞表演形式,是一場精彩絕倫的少數民族歌舞藝術盛宴。各大少數民族的樂舞表演緊扣“傳統舞蹈生存現狀”的大會主題,并非以簡單照搬照抄的形式挪上舞臺加以呈現,而是以少數民族歌舞藝術未來發展方向為核心目的進行編排,使之在能夠緊跟當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步伐。
《云舞畫語》中的十四個節目大都是從傳統歌舞藝術中演變而來,且大都是原始生產生活情景的再現。其中包括藏族的《尼西情舞》;壯族的《手巾舞》;傣族的《長甲舞》;傈僳族《阿尺目刮》;彝族的《左腳舞》《叉舞》《煙盒舞》《大三弦》;景頗族《刀舞》《銀泡舞》;佤族《狩獵、甩發、薅秧》以及哈尼族《靈境》;這十四個樂舞表演也分別突出了自身獨特的舞蹈風格,動作特色。并通過各民族獨特的歌舞韻律和奇異風格反應出各民族地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充分體現了少數民族人民的性格特質以及少數民族人民對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二、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現代化發展困境
近年來,由于國家對少數民族傳統藝術傳承和發展的重視,大部分少數民族傳統藝術不再僅僅依靠民間藝人的單一傳播方式實現藝術傳承,而主要是通過國家打造的文化交流平臺不斷擴大傳播空間,使傳統文化得以實現歌舞藝術的推廣。在國家大力資助下,越來越多民間藝人投身于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的傳播事業上。云南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地,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種類復雜,形式多樣。其傳播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在云南的旅游業發展中,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占據了較高位置,通過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的多樣化從而豐富旅游業內容,吸引游客眼球,以促進云南的經濟發展;同時,旅游業的進步也加快了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的飛速發展,來自全國各地的人通過旅游的契機了解到云南少數民族歌舞,在無形之中擴大了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的受眾群體。第二體現在把云南傳統民族民間藝術搬上舞臺,如《云舞畫語》演出中云南哈尼族的《靈境》,該作品被入選第十二屆全國舞蹈展演、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評獎。這兩種傳播方式雖然對云南少數民族歌舞藝術的傳播范圍具有極大的擴散作用,也能迅速增加云南傳統民族民間歌舞藝術受眾群體。但是一旦跨越“度”的界限,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就會變成旅游業獲取謀利,舞臺表演爭奪獎金、名次的手段和工具,就失去了傳播“非遺”和傳統民族民間歌舞藝術的初衷。
(一)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商業化
近年來,隨著網絡傳播的迅猛發展,云南各地的旅游業經濟也呈急速上升趨勢,各旅游業商家看中云南少數民族種類繁多,樂舞文化豐富多彩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將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作為一種商機獲取利益。在各地旅游景點設立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民間樂舞表演,將原本應活躍在山間、田野、大壩中的自由互動交流方式演變成一種商業化表演,并為了適應旅游景點需要對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作出極大的改動,使傳統少數民族樂舞藝術形式面目全非,其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游客慕名前來,從而謀取更大的利益。筆者曾在西雙版納一旅游景點觀看潑水節表演,由于該景點游客流動量較大,表演次數頻繁,表演人員也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少數民族,而是由職業舞蹈工作者進行簡單編排和表演,在表演中感受不到各民族人民的熱情與質樸,互動交流環節亦是草草了事,已全然喪失了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的純粹性。云南傳統民族民間歌舞藝術的日趨商業化,已逐漸走向了藝術發展的另一個極端。
(二)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世俗化
此外,將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搬上舞臺,實際上是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的一大變遷。在經濟急速發展變化的當今社會,當現代化逐漸滲透進入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原生語境面臨巨大變動,使得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不得不作出改變從而適應社會的大發展、大變動。無疑以網絡、電視和競賽的方式進行傳播,實則是最為有效的方法。如:《中國好聲音》及各個競賽類節目,都會大量融入各個民族的音樂元素,通過網絡效應,使更多的人了解來自不同民族的民間音樂及舞蹈形式。但是,將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編排成一個作品加以呈現,必然需要考慮受眾群體的審美特點。有時為了獲得更好的名次和獎項,創編者甚至將作品融入進較多的炫技和表演成分,以此抬高作品展現的可賞性和審美性從而大大降低傳統民族民間歌舞藝術的原生性。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的日趨世俗化,使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的發展在新時代背景之下陷入困境。
結束語
此次云南藝術學院召開的專演《云霧畫語》,通過展現云南各少數民族傳統樂舞藝術的形式讓來自全國各省區的傳統民族藝術研究者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的多樣性,并通過交流互動的模式,探討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的傳承與未來方向。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對云南傳統樂舞藝術在現實語境下發展困境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