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
摘要: 當代工筆人物畫已經走向了多元的趨勢,形成多種角度、多層面的發展格局,無論從題材內容、形式語言、創作理念、藝術式樣、審美趣味與藝術本體的追求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相當深刻的變化,呈現出勇于探索創新的新局面,顯示出多姿多彩的勃勃生機。對其進行研究總結是對今后的工筆人物畫拓展做有力的鋪墊。在多樣的表現形式下,要深入挖掘工筆人物畫創作風格的表現深度,并注重通過形式的層面而深入到繪畫的精神層面,在新的知識視野與新的時代背景下創作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藝術精品。
關鍵詞:當代工筆人物畫;藝術風格;多元化論;創作風格
中國工筆人物畫有著漫長的發展史,在中國繪畫發展史上是成熟較早的一個學科,經歷了千余年的風雨沉浮。在唐代已達高峰,異彩紛呈。唐、五代時期工筆人物畫發展到鼎盛時期,絢爛輝煌,涌現出一批人物畫大家,創立演化出各種線描樣式,極大地豐富了工筆人物畫的創作。這時期的人物畫主要描繪帝王、宮中仕女、士夫、侍者等題材,充分展現出大唐的超凡氣度。從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到人物造型的準確,法度森嚴的描法和絢麗的色彩,完備了工筆人物畫的優良傳統。五代人物畫則做出了新的開拓與嘗試,精備完善的方法拓展傳達了作者的表現空間,作者的情思、意趣的表述則少了滯礙,多了自由。閻立本在《歷代帝王圖》中,力圖通過對每個帝王的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畫,揭示出他們不同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如《步輦圖》中的李世民正襟威坐,能體會出他威嚴平和的神情和泱泱大國的氣派及對惶恐的吐蕃使者的鄙視。這正是唐代竇蒙《畫拾遺錄》中評閻立本所說的“直自師心,意存功外”的較好注腳;張萱筆下的《虢國夫人游春圖》中,人與馬的舒緩從容,輕盈閑適的體態,信馬游韁、漫無目的的在春日陽光映照下的那種慵懶,正應游春主題,反映出宮中貴夫人的無所事事,雍容自得,踏青游春的儀態;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同樣展現了宮廷嬪妃的驕奢生活,畫面氣息幽寂悲涼,幾個嬪妃款步于偌大的后花園,幾聲犬吠鶴鳴更襯托出幽靜寂寥和無可奈何的漫漫長日。
其后每況愈下,逐漸走入低谷。明代陳洪綬為工筆人物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是融“院體畫”與“文人畫”于一身的集大成者,既沿襲了“文人畫”的平淡天真、尚意傳神、抒寫性情的審美思想,又繼承了“院體畫”森嚴的法度和一筆不茍的繪畫精神,實現了他“以唐之韻,連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的繪畫主張。他崇古尚古,但不拘于古,師古不拘于一代,宗古不限于一派,集唐宋元于一身。其作品高古文雅,古而有新意,后世多以“高古奇駭”“古雅”評之。明清到近代,雖然優秀的工筆畫家不斷出現,但是始終沒能成為畫壇的主流。建國以來,在中西繪畫技法上打下堅實基礎的徐悲鴻提倡把素描融入中國人物畫學習,對中國畫壇產生了深遠影響。工筆人物畫在長時間的休克中得到復蘇和繁榮,從傳統中吸收智慧,從現實生活中搜取素材,從國外繪畫的精髓中汲取養分,為中國工筆人物畫的繁榮發展提供了不可磨滅的新的道路。特別是上個世紀改革開放至今,工筆人物畫已成為中國藝術百花園中一枝鮮艷的花朵,并逐漸受到重視。工筆畫精微細致的刻畫是其獨特的樣式與手段,但不是它的終極目的。工筆畫不是因工而工,而是以“工”傳情達意、舒展懷抱、抒寫心性,以精微細致的描繪傳達出無限的遐想。工筆畫“意趣”的顯現,在于畫面境界的營造、勾勒與渲染的控制把握及表現力等多方面因素。
當代工筆人物畫處在一個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寬松的藝術氛圍使工筆人物畫創作有了更廣闊的空間。畫家們以開放的心態吸取古今中外的精華,無論在油畫、壁畫、版畫、連環畫、裝飾畫,只要有益于表現創作風格的就加以吸收和借鑒,這使得現在的工筆人物畫創作風格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呈現出各種可能性,甚至有些工筆畫的創作風格已經超乎了我們的想象。工筆畫是用工整謹細的筆法來描繪物象的,是中國繪畫傳統中的一種繪畫形式,追求繪畫手段的裝飾性意味,造型手法上強調寫意性的旨趣、概括、提煉,并主張以神韻、神態的思維為先導來把握物象的本質形態,這說明當代工筆人物畫已是多姿多彩的語言形態,要想準確的將這些語言歸類是很難做到的。
在今天,如何既能保留中國工筆畫的純粹性,不乏其藝術特色,又能沖破僵硬的程式化束縛?隨著社會文化、物質生活的豐富和發展,新的繪畫理念、新的材料的使用沖擊著中國畫藝術。但作為國粹的工筆畫,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的性,一定要抓住其本真。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古代藝術品位再高,西方藝術再好,我們都只能借鑒,絕對不應該照搬和模仿。因此,對現代觀念和時代精神的認識與把握是中國工筆人物畫超越傳統具有時代精神的關鍵所在。中國工筆人物畫以其再現與表現于一身,色彩的高表現力,技法上的不拘一格,善于兼容并蓄,適于不斷接受現代的審美觀念和時尚精神而成為當代中國畫中最符合時尚追求,滿足現代審美需要和具有時代精神的畫種。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編.中國畫[J].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2]徐伯鴻著.詩情畫境問題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唐勇力.中國人物畫創作之思考[J].新美術,1994
[4]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5]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6]陳綬祥.隋唐繪畫史[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