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雕塑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實在我國雕塑的歷史上雕塑的種類可以分成很多種類的:從雕塑的使用材料方面來看,雕塑可以分成石雕、木雕、骨雕、冰雕、玉雕等;從雕塑呈現的形式來看,可分成浮雕、圓雕以及透雕。雕塑的形態不僅僅能夠展現工匠們的卓越技術,優美的雕塑更能給人一種文化的視覺盛宴以及精神上的享受,另外在大多數的雕塑藝術中都蘊含著一定意義,值得人們去深入體會。其中石雕作為我國傳統的五大雕刻之一,工匠選用上等的石料進行雕刻,塑造出具有一定美感和可視空間的藝術品。石雕藝術在創作的過程中,包含著藝術家對美好事物的感受、理想以及情感表達,以致于在人們進行觀賞石雕藝術中,會不自覺的感受其中的意境,從而對自身以后的美好生活產生無限的遐想。
關鍵詞:雕塑文化;石雕藝術;創作;意境
石雕文化的發展過程其實和人類的生活變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雕的創作意境從原始時期生活所需向情感表達轉移,石雕形態也從略顯粗糙的日用品轉變成精益求精藝術品。同時,石雕的創作過程還受到每個時期宗教信仰、人類社會觀念的影響,在一些年代久遠的石雕藝術品中,不難看出其中的宗教元素以及當時社會的人文風情。比如在唐朝之前,我國的佛像雕塑大都是以印度人的形象出現,幾乎看不到中土的佛教造像,就連佛像身著的禪衣也是印度佛教的穿衣風格;而在盛唐時期,我國的石雕技術在原本的風土人情基礎上融入了不少外來文化,將具有中國傳統石雕藝術的技巧與審美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打造出獨具唐朝風情的佛像。眾所周知,唐朝時期是以胖為美的,所以那個時期的佛像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1石雕藝術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在我國歷史的長河里,流傳著很多豐富的文化和歷史資源,使得我國人文社會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石雕藝術的發展歷史更是可以追溯到距今約有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們把簡單的石器進行加工作為主要的生存工具,運用這些粗陋的石器進行采集和打獵,滿足日常的彩生活所需,也為之后的新石器時代打下了一定的基礎。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歷史的不斷變遷,石雕藝術的創作技術也在不斷的進步,不管是從石雕的樣式上、還是種類上都有著很大的改變;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石雕藝術的需求和對審美的追求都在不斷的改變,再加上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以及宗教信仰,都在不同程度的影響著石雕藝術的發展和變化。石雕文化的發展過程,能夠完整的記錄了原始人生產勞動向現代人們生產生活的轉變,更彰顯了我國勞動人們的智慧,更能體現出我國古代對藝術的追求[1]。
通常人們選擇可塑性非常強的石料,加上高超的雕刻技巧,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以此來表達當時的社會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同時還包含藝術家的審美以及情感表達。在石雕創作中,常用的石雕材料有花崗巖、大理石、青石等質量非常堅硬不易風化的石料,將人類的工藝技巧融入到這些石料中,在保存大自然之美的同時,還能彰顯出人類的文化藝術,極具特色的石雕工藝品更是一個時代文化的代表,充分展現出時代的審美感念。
2石雕創作中所要表達的意境
2.1大自然的意境
在我國傳統的審美觀念中還是更趨向于自然之美。隨著現代化建設不斷的發展,人們長期生活在充滿鋼筋混凝土的生活中,對周圍的事物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長時間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使得大多數人們更加向往大自然的美好生活。因此,在我國的石雕創作中的意境表達方式更趨向于大自然,其中飛禽走獸、假山、亭臺樓閣等都是常見的具有自然意境的石雕作品。隨著我國石雕藝術的不斷發展,再加上成熟的現代工藝技術,現在的石雕創作中手法圓潤細膩、紋式流暢灑脫,塑造出來的石雕作品更加的形象逼真,被應用在園林綠化帶中,能夠更好的表達出大自然的意境之美。對于大自然意境的表達,藝術家在進行石雕創作中普遍會選擇圓雕方式呈現,獨立完整的個體形象而又逼真,能夠給人很好的視覺感受。但是這種雕刻藝術對造型設計的要求較為嚴苛,而且石雕的每一個方位都需要精細的加工、雕琢,務必實現“精益求精”四字,盡可能的確保自然意境之美[2]。
2.2生活藝術的意境
事實上,我國很多的藝術成果都是源自于民間傳統的藝術文化,因此在這些藝術作品中一定會存在著生活元素。其實市面上流傳的一些石雕作品絕大多數也是出自民間的工藝雕刻,而這些石雕工藝品更是建立在人們對生活、對社會的細致觀察之上,人們將自己對生活的所見、所知、所想完美的融入到石雕創作當中,使得藝術品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活氣息。以人們所能夠接觸到的事物作為石雕作品的素材,雖然不夠華麗張揚,但是卻能夠給人一種淳樸自然的天然形態,不會給觀賞者太多的精神壓力。創作者本身對于生活中的情感釋放,讓石雕作品更加真實的呈現在世人面前,這種真實的表達方式,能夠讓觀賞者通過石雕作品的意境,感悟到生活中的文化和包含的哲理。
2.3中西文化的融合
雖然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國的石雕文化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對人們的生活乃至世界文化藝術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我國傳統的石雕藝術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很多雕刻技巧方面還略顯不足。因此,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在現代的石雕創作中,人們打破傳統的工藝文化的束縛,與很多西方優秀的元素進行融合,創造出具有中西文化融合意境的石雕藝術品,從而使其更具世界藝術性,促使我國石雕藝術更好的發展[3]。
結語
總之,在進行石雕創作過程中,人們要非常重視意境的表達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飽含深意的作品,也使得石雕作品更有價值,同時還對我國石雕行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江秀影. 淺論石雕創作里的意境表達[J]. 東方收藏,2018(21).
[2]莊晚輝,陳麗萍. 淺論傳統雕藝美術在學校的傳承與發展[J]. 基礎教育參考,2014(12).
[3]馬明濤. 淺論雕塑藝術中的簡約造型特征[D].西安美術學院,2018.
[4]楊可. 惠安民間傳統石雕的非傳統題材創作[D].中國美術學院,2015.
作者簡介:王章義(1983-),男,漢族,福建羅源人。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中國玉雕大師林文樂,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鄭建旺。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高級(一級)技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會員,羅源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擅長花鳥、海底雕刻,作品善取巧色,線條流暢技藝嫻熟,精美絕倫,深受業內人士好評,于2014年3月受邀做客福建電視臺都市頻道的《瑰寶》欄目,從藝多年過程中,作品多次獲獎。感言:不忘初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