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ham Wood、Wendy Wang



在納米比亞古老而廣闊的沙漠之中,自然就是最偉大的建筑師。數百萬年來,鳥類等動物不斷改進自己在這里的棲身之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群織雀在駝刺合歡樹上用樹枝和雜草所筑的圓頂鳥巢,寬度通常可達三米。企業家和環保主義者Swen Bachran與他的設計師兼藝術家朋友Porky Hefer以此為靈感,花了八年時間,在這里建起了一座名為“The Nest”(鳥巢)的住宅。
Porky是南非著名的設計師,熱衷于打造繭式環境,即有趣而富有想象力的獨立場所,代表作包括天馬行空的豆莢形家具(模仿鯨魚、魚類和其他生物形狀的吊椅)和巢穴(大型編織結構)。當他和Swen在沙漠中露營時,他一直在設想如何將這一理念擴大至整體建筑。

Swen在納米比亞收購了三個相鄰的農場,總面積達23000公頃。他發動周邊鄰居,大家團結一致,移除了各自立起的柵欄,攜手鋪設了道路和用水之類的基礎設施,并清除了數百噸的碎石和廢金屬,建立起了占地10萬公頃的Namib Tsaris自然保護區。他們為這個保護區制定了章程,以及旨在永久保留該區的100年計劃。“現在這里是一片原始的土地。100年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動物,無論是嚙齒動物還是犀牛,我們都將重新把它們帶回來。”
伴隨著保護區建設的如火如荼,擁有雙層四室的“鳥巢”別墅也逐漸成形了。這項住宅工程浩大而艱巨。因為難度太高,他們找不到愿意合作的建筑師,于是自己組建了一支施工隊伍,僅焊接鋼筋框架就花費了一年的時間。他們想盡可能地使用當地材料和技術,還借鑒了群織雀巢的設計經驗。鋪設建筑內外的茅草使用了經過改良的本地技術,顛覆了一貫的內部裝飾做法。茅草內外層之間的縫隙能起到隔熱作用——在陽光照射最強烈的位置,兩層之間的間隔被擴大,以便容納更多空氣進行隔熱。其中的原理是讓居住者模仿鳥類的活動——在自然通風即可保持環境涼爽的白天,鳥類會讓雛鳥在靠近表面的位置活動;到了晚上,它們會將雛鳥移至巢穴深處,內部積攢的熱量可令它們保持溫暖。茅草來自北納米比亞贊比西河兩岸。建筑使用的磚塊是在現場制作的,用于砌墻的石塊也是工人現場挖的。
整體設計融合了仿生學理念,與獨特的美學細節交相呼應。例如,Porky創新地將石板堆砌方式從水平堆放改成了垂直堆放,模仿了駝刺合歡樹樹皮上的紋路。地板和墻板的安哥拉紫檀木飾面讓人仿佛身處懸于駝刺合歡樹之上的樹屋中。圓形舷窗仿照群織雀巢的入口,并延續至下沉式客廳、游泳池等處的細節,成為高效設計的基礎。兒童房中的雙層床嵌入豆莢形釉面墻之中,入口采用橢圓形舷窗,這一靈感也源于群織雀在巢中厚厚的雜草間通過身體開辟出各個棱角的過程,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建筑家具。
室內裝飾均出自Maybe Corpaci之手。她表示,因為“鳥巢”沒有一面直墻,很難找到合適的家具。她一邊通過牛車將進口的意大利家具帶到這片土地,一邊與工匠在現場合作設計和制作定制物件,從毛巾架和燈鉤等繁復的焊接品到特大號圓形床和各種櫥柜。“總體而言,我希望能對整個建筑進行補充。每件作品都與主色調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它們又非常獨特、精美。”捕捉到建筑本身的觸感和質感后,她還將這一理念注入了其他家具中。例如,她選擇了Pezula Interiors與斯威士蘭草織工聯合創作的一個系列,開辟了設計對話的新途徑。大型桌子看起來像大理石,其實是由拋光納米比亞花崗巖制成。“當你走進屋里看到桌子,抬頭瞥見周圍的群山,它們的色調相同,那種感覺會很美好。”
像所有真正意義上的本土化設計一樣,“鳥巢”從其周遭環境自身具有的靈感、材料和技術出發,以一種其他建筑難以企及的方式,成為了沙漠的一部分。同時,它也具有Porky提到的、其豆莢系列設計理念所賦予的變革力量——為游客帶來一種沉浸式體驗,令他們有機會真正改變視角,并以深刻的方式與沙漠建立起聯系。另外,“鳥巢”所賺取的收益都將用于支持自然保護區的運作,促進了這片土地的保護與復原。

“每件設計單品都與主色調及‘鳥巢的概念融為一體,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它們又非常獨特、精美。”





“設計師Porky Hefer一直熱衷于創造繭式家具,在‘鳥巢案例中,他將這一理念擴大至整個建筑。”





“盡管內部空間氣勢宏偉,但從外部來看,當地材料和有機形式的組合令它與周圍環境形成了有機整體,大膽無畏而又謙虛低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