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羽 李穎婷




“墻面置物架上擺滿了屋主在旅行和打造這個家的過程中的回憶,記錄了這個家的‘生長過程。”

“做菜成為每日在家中的自在時刻,獨自在家時享受窗外光景;邀請好友做客時,客人們‘對號入座,在家時光有不一樣的閑趣。”

在Cindy購置現在的家時,第一要素是找到可以滿足她各種高需求的室內設計師。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網上看到了設計師Stefny的作品,被她的設計風格和思路所吸引。在經歷了通過各種渠道尋找Stefny后,終于與其結識,但這只是開始,Stefny為Cindy列出了長達好幾頁的問題清單,包括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乃至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這是她挑選業主的原則:彼此間諸多相同的興趣愛好,讓雙方默契度提升,一起搭建起了現在的家。
起初,這個家在交房時是四室兩廳的構造,由于Cindy獨居,設計師根據她的使用習慣將客廳中的小書房打通,變成了一個普拉提室,里面存放著Cindy的普拉提床以及各種健身器材。除此之外的其他空間也是根據Cindy個人的興趣愛好展開:喜愛北歐的簡潔設計,于是敲掉了商品房原有的大理石地磚和紅木地板,變成了簡潔的拼接木地板。因為Cindy喜歡囤家居用品,設計師在走廊及轉角處打造了擁有大容量存儲功能的儲物空間。家的采光對于拍攝而言很重要,因此設計師打通了客廳、餐廳與西廚空間,全景天窗將光線自然引入室內。


家的締造不是設計師或業主單人的努力可以促成的。為了對精裝房徹底實施改造,屋主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采購之前,經由各個渠道查品牌和產品,和設計師在溝通上達到默契,并在一開始就有了一份自己家的購物清單。動工之后,兩個人也會商量如何根據空間調整家中的家具和家居產品。Cindy完工后的家是接近簡約的北歐風格,家中的家具和飾品整齊擺放,即使入住半年,依舊非常干凈,廚房干凈到很難想象這個家竟然每天開伙。
無意改變獨居現狀的Cindy從小就過著比同齡人更為獨立的生活:“我10歲起就開始一個人在外讀書,時間長了反而不習慣與他人同住。我的父母和我都是非常獨立的人,在我看來,再親密的人,有一點點距離也是美好的”。

對于從小就不斷遷徙變動的Cindy來說,家是安全感:“因為太小就在外面,讀書的時候每一年都要搬家,其實會有不安定的感覺,買房之前也一直在租房子,所以一直想要一個屬于自己的家,這樣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歡、審美去規劃它。不管是經濟上還是生活上,現在內心特別有安全感,對自己的現狀很滿足。”
“接近裸色與大地色的室內空間,在材質肌理的作用下,令人舒緩放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