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秋玥
摘要: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民族之魂,是中華兒女的共同精神標識。2017 年 1 月 25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傳統文化需貫穿國民教育始終,要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環節,并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龍江劇日漸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一員,成為傳統文化在高校傳播的新載體,承擔著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重任。本文主要從劇本、表演、音樂與舞蹈和舞臺美術設計四個方面,來探索龍江劇與傳統文化的創新結合方式。
關鍵詞:傳統文化;龍江劇
傳統音樂的發展可以為我國高校的學科專業、校園文化、教師隊伍指明了具體的建設方向。高校傳統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在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推進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建設,豐富拓展校園文化,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進校園等。可以看出,龍江劇在日漸成為黑龍江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一員,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多元包容性,在高校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道路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龍江劇是傳統文化在高校傳播的新載體
隨著龍江劇的不斷發展,龍江劇獨特的藝術也慢慢的進入了大眾的視線。在黑龍江高校,龍江劇也慢慢的被大家所熟知,這是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蓬勃發展。除了專業藝術院校不斷創作和精心制作原創龍江劇之外,許多綜合性大學都有學生龍江劇社團復排國內外經典劇目片段甚至原創一些小型龍江劇。龍江劇成為高校文化藝術傳播的新載體,承擔著繼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對這樣一種新興藝術形態,尤其在高校教育教學環境下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龍江劇為傳統文化發展提供了可能
(一)優秀傳統文化包含的廣義內涵
傳統文化包含著非常多的內容,如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等可以體現中華文化的精神。這是廣義的傳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積淀的精神追求,它是龍江劇背后力透紙背的精神訴求。
(二)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的狹義內容
維基百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釋是狹義的,如“傳統指歷史沿傳而來的思想、道德、風俗、藝術、制度等。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但無論如何卻為校園龍江劇與傳統文化的創新結合提供了參考內容。它必然要通過各種具象的諸如詩、曲、畫等,才能與龍江劇這個新型藝術樣式所結合。
(三)傳統文化與高校龍江劇創新結合的手段
1.文學的內容題材
古典文學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其作品形式是從先秦至清代末年的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等文學體裁,涉獵的內容從王侯將相到尋常百姓、從歷史人文到神鬼玄幻。龍江劇的內容選材可以借鑒國外樂劇的寫作方式,如英國詩人“艾略特的詩歌作為戲劇發展的大綱,有點類似于將中國的漢賦改成了歌劇,把這些獨特的寫作方式應用在龍江劇的創作中。
2.表演方式
戲曲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瑰寶,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龍江劇的創作中融合戲曲元素,是通俗與高雅的結合,是當代大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一條好途徑。龍江劇在高校的傳承需要和現代文化相結合才可以更好的促進其整體的發展,更協調。
高校龍江劇,完全可以借鑒這樣的探索模式,吸收戲曲、曲藝等表演藝術的某些要素,融合進劇目的改編與創作中。由于龍江劇沒有商業票房壓力,是實驗型、研究型的,所以更應該沖刺在改革創新的第一戰線。而校園龍江劇與傳統文化結合的創新創編之過程,實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校龍江劇的編創排演,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3.舞臺美術
舞臺美術包含燈光、布景、服裝、道具和化妝等綜合設計,是對除表演外各種造型元素的統稱。校園龍江劇的舞美創作與中華人文精神中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相融合,比如融入書法、中國山水畫、工筆畫等傳統藝術,也可以研究古代的建筑和人物服飾等,這些對大學生來說更是美育中“潤物細無聲”的一環。
三、對龍江劇的包容并蓄,是傳統文化
龍江劇創新結合的重要基礎龍江劇要借鑒于其它的龍江形式,但是其具體的性質的規定性不能改變,否則就會變成別的藝術樣式。中國龍江劇乃至龍江劇,必須要在學習與吸收西方優秀經典龍江劇劇目的基礎上,去做創新和探索。目前已經有不少高等院校結合當地或自身高校的發展背景,成功地原創出一批龍江劇劇目來。
結論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日益加速、對外開放的日益擴大、科技革命的迅速變革,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下,高校師生更要站在前沿與世界對話,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而輕松通俗的龍江劇 與厚重積淀的傳統文化相互創新結合,無疑是最好的高校文化育人模式。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契機,借助國家優惠政策,全力把柳琴戲發揚光大,使其深入群眾,深入人心,為傳承民俗發展做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 ?莫非.文化生態與龍江劇的保護傳承[J].中國戲劇,2020(04):80-82.
[2] ?張一倬.地方民歌的傳承與發展——以河南豫劇為例[J].當代龍江,2020(04):55-56.
[3] ?李朝輝.湖南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創作京話劇《無名卒》致敬抗疫英雄[J].中國京劇,2020(04):94.
[4] ?陳曉燕.在小學龍江課堂中傳承戲劇文化[J].基礎教育研究,2020(06):31-32.
[5] ?李世曉.試分析粵劇藝術人物塑造過程中的傳承及創新[J].戲劇之家,2020(08):44.
[6] ?王凱.壯劇育人價值傳承探析[J].文教資料,2020(08):69-71.
課題來源: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 課題名稱:龍江劇與藝術院校共建及相互支持發展前景研究 課題編號:18YSE621
(作者單位:黑河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