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權民歌作為非物質遺產,流傳于晉中地區(qū)。左權民歌不同于山西任何地區(qū)的民歌,他它獨樹一幟,它反映出山西人民的生活和歷史。本文將從左權民歌的類別與左權民歌的藝術特色兩個方面來研究左權民歌,從而有助于讀者對左權民歌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左權民歌,開花調
1.左權民歌的分類
左權民歌是左權縣內所有民間歌曲的總稱。由于受地域、語言、風俗、環(huán)境等影響,具有獨特地民間音樂的色彩。通過舒緩悠揚熱情奔放的左權民歌,左權人民表達出自己對家鄉(xiāng)的贊美,抒發(fā)出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人們生活中所有情緒喜怒哀樂都可通過自己改編的歌謠來表達,但大多數(shù)的歌謠都是老一輩人的口口傳唱才傳承到現(xiàn)在,而在漫長的傳承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種類與體裁。左權民歌有強烈的地域專屬性,從曲調結構來看,左權民歌上世紀由大腔、小調(開花調)、雜曲三大類別組成。
1.1大腔
大腔屬于套曲類的民歌的一類,當?shù)乩习傩账追Q“喊大腔”。大腔由序曲正曲、尾聲三個部分組成。各個部分分又有各自的曲牌名稱,序曲稱“蒜圪塔”,正曲稱為“劈破玉”、尾聲成為“打岔”。其中序曲活動尾聲都是固定的,而正曲則是變化不定、自由隨意、富于變化,有多種回旋變唱的因素,能夠充分地展示大腔歌手演技,歌喉的部分。目前保留下的曲調僅有十余首,如《落梅花》、《跌斷橋》、《小二姐夢夢》、《二姑娘生病》等。歌詞有五言的,也有七言的,演唱風格優(yōu)美秀美、委婉抒情。
1.2小調
左權民歌中的小調,不是指音樂調式上的大小調,而是類別不同于大腔,形式短小,所以稱為小調。小調是左權民歌中的主體部分,在民間流行最為廣泛、最普遍,因此左權民歌也俗稱“遼州小調”。小調的體裁形式頗為豐富,有抒情的,敘事的,輕松愉快的,詼諧幽默的,諷刺現(xiàn)實的。歌詞格式以七言句為主,也有十字句、五字句的混合句多種多樣。曲賦有表現(xiàn)力,唱者亦可隨心所欲填詞詩句,易學易唱,因而傳唱度廣泛。小調有包羅萬象的音樂情調與多姿多彩的詞曲變化特點,最能夠引起勞動者的共鳴,如《開花調》、《龍燈秧歌》、《小放牛》、《買菜》等。小調最突出的就是口頭性、即興特點。反應了群眾創(chuàng)作的即興性、生活性、口頭性的歌詞。因此這些小調也是當?shù)匕傩瞻俪粎挘瑐鞒两竦脑颉?/p>
開花調
“開花調”大約興起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左權民間小調最主要的形式。這種小調歌詞內容以反應愛情生活為主,大部分歌詞分為上下句,第一句一般都是用生活中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引出要抒情主要情感的第二句,基本上形成了一種固定模式。山水人物、花草樹木,有生命無生命的萬物都可以“開花”。開花調巧妙地運用明喻、暗喻、偷喻、借喻的手法表現(xiàn)歌唱者想說又不好直說的話,因為這種小調起源于鄉(xiāng)間,首先是用“某某開花“興起的,同時它表達的又是男女間的愛情,所以被稱為”開花調“。”開花調“音調簡潔,深情感人,曲式屬于上下句呼應式對照結構,旋律進行以七聲音階為主,音階之間出現(xiàn)大跳音階,用于表現(xiàn)情緒、情感的起伏,大大增加的情緒的感染力。開花調適合在人們從事輕松勞作時哼唱,還可以自行填改歌詞,其歌詞生動活潑,內容及其豐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因此在青年男女傳唱度極高。如《苦相思》、《會哥哥》、《單相思》、《想親親想在俺心坎上》、《親圪蛋下河洗衣裳》等。
1.4雜曲
對于左權民歌來說,眾多歌曲并沒有一定的出處,有些歌歌曲在人們務農的過程或生活中自編自創(chuàng)而來的,因此也就形成了另一種形式“雜曲“。雜曲形式頗多,唱詞自由,旋律優(yōu)美,抒情性強,是左權民歌中別具一格的地方曲種。雜曲中的一種又稱為山歌,山歌時在刪減、田野勞作時隨時可唱的一種短歌、如倒秧歌、丑秧歌、牧童歌、打夯歌等。共同特點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抒發(fā)情感,格律自由,曲譜單一,適用于即興編唱,演唱方式靈活多變、可獨唱、對唱、或一個人領唱眾人多唱。如《笨呆呆》。
2 左權民歌的藝術特色
2.1即興演唱,恬淡質樸
左權民歌也像我國其他地區(qū)的民歌一樣,是勞動人民反應生活和表達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通過口頭傳唱的形式代代流傳至今。民間老藝人也是通過他們的口傳心授來教唱民歌,一些熟練的民間藝人可以做到,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他們在教唱的過程中就融入了自己對于左權民歌的理解和認識。這種即興演唱的方式,讓老百姓有了屬于自己的唱法,想起什么就可以唱什么,想怎么樣唱就怎么樣唱。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這種唱法也就是“原生態(tài)唱法“,它與當?shù)氐娘L土人情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這種”原生態(tài)“唱法具有獨特的生動性和表現(xiàn)力,已經成為在全國有影響性的原生態(tài)民歌中的經典。譬如左權民歌中最家喻戶曉的”開花調“,在演唱時不像其他唱法一樣高亢嘹亮,開花調的演唱特點節(jié)奏自由舒緩,裝飾音較少,節(jié)奏比較規(guī)整,也很少有拖腔,音程之間的跳動也不是很大,表現(xiàn)出一種張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質樸。更加突出了淳樸、真切的情懷。
2.2體裁取材于生活,更生動形象
左權民歌的歷史是千百年年的農耕文化所鑄就而成的,是一代又一代左權人民所孕育出的文化。艱苦創(chuàng)業(yè)、勤勞樸實的左權人民常年面朝黃土背朝天,只有等到春夏時,才能感到一年中風景最舒心的日子。人們把美好的夢想寄情于山水,寄情于莊稼,于是就有了左權民歌中“桃花花你就紅來,杏花花你就白“,”谷地里帶高粱啦,豆角開花呀,小果數(shù)開花呀“等等。這些歌詞洋溢出在務農時的生活美感,彰顯出淳樸的生態(tài)之美,山水之情。
2.2歌曲中的方言特色
左權民歌的語言時老百姓自己唱出自己心聲的記錄,通過口語方言的傳唱,更突出了左權民歌的語言特色。左權民歌的方言巧妙的引用方言表現(xiàn)出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方言在歌曲中的運用在語氣聲調上帶有鮮明風格的地方性特征和韻味。左權方言語言屬于晉語,它和晉中地區(qū)大部分的方言大體一致。在演唱時左權民歌中大量的運用了虛詞、襯詞、疊詞。強化了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更加突出了地域民歌的特點。比如虛詞運用如“啊格呀呀呆,呀格呀呀呆“、”么呀兒,呀哈呀兒“、”親呀格親呀格,呆呀格呆“等等,這些語言、語調原生的特點,看似是無詞,但通過方言語氣的襯托更加突出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加強了左權民歌的個性特征。
2.3與時俱進的情歌“開花調“
左權民歌主要以“開花調“為代表性的情歌,用最美的自然花木來興起,匯集了千百年來的流傳相思之情,表現(xiàn)了熾熱美好的愛情出題。但這些關于愛情主題的情歌,承載了歷史發(fā)展的沉重步伐,記錄了黑暗舊社會對人性的壓迫,充分的反應出左權民歌的人民性和歷史性。如《單相思》細致地刻畫出”相思“人物的心理活動。在曲調的唱詞中,幾乎沒有相思的對象,幾乎是女子的相思心態(tài)的記錄,把相似苦戀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在新時代的到來后,壓迫千年的思想被打碎,傳統(tǒng)情歌滿載著鄉(xiāng)間泥土的情感一應而起,表現(xiàn)出與時俱進的發(fā)展趨勢。唱出了新時代人民的心聲。如左權民歌中的《上民校》、《摘豆角》、《找對角》、《兩想勸》等,表達出淳樸的愛情的忠貞,洋溢著對新生活的追求于熱愛,對新時代的贊美之情。
結語:
通過對左權民歌的藝術特點進行研究,不僅僅是為挖掘出左權民歌的價值,在將后學習地方民歌的同時,打下堅實的基礎,更加全面的了解左權民歌。
參考文獻:
[1] ?楊紹科.左權民歌的音樂特點研究[J].音樂創(chuàng)作,2017,No.305,161-162.
[2] ?郝志宇.左權民歌的音樂形態(tài)與藝術特色探究[J].黃河之聲,2015,No.444,114-115.
作者簡介:盛夏(1993—),女,甘肅省蘭州市,研究生在讀,學生,研究方向:聲樂。
項目基金:民族民間舞蹈研究中心2019年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左權民歌走進高校音樂課堂研究”(立項編號:MYZC2019-9)
(作者單位:四川輕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