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絢麗而又多彩,豐富而又多樣,貴州的苗族便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之一。不光是漢族,少數民族亦擁有自己的圖騰與紋樣,通過對這些特殊符號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蘊含的特殊寓意,構成形式,從而挖掘其深層內涵,使少數民族的地域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能夠得以繼承與發揚。
關鍵詞:魚紋符號;象征寓意;表現載體;民族性
本次研究圍繞兩個重點進行展開,其一是“魚紋符號”,對其特殊的發展演變與寓意進行解讀;其二是“民族”,作為少數民族的苗族,對于魚紋符號表現的特殊載體進行研究。
一.貴州苗族及相關紋樣符號簡介
苗族現今主要分布于中國的貴州,湖南,湖北,等地,苗族最早是在黃河流域聚居,之后通過遷徙到達江漢平原一帶,再后來由于戰爭等原因,最終遷徙到今天的西南地區。苗族的紋樣符號大多與自然事物相關,表現出與自然的關聯性,例如龍紋符號,魚紋符號,蝴蝶符號,鳥紋符號等等。本次所選取的苗族的魚紋符號就是其典型的符號代表之一,魚紋作為一種傳統紋樣是吉祥文化的代表,寓意吉祥如意,也是人們對魚的崇拜的一種物化的表象[1]。
二.苗族魚紋符號的演變與發展
(一)遠古社會早期
在原始社會早期,生產力不發達,人類對于自然的認知能力有限,改造自然的能力較低,人類作為自然的一份子,方方面面都要適應自然環境,人類只能依附于自然才能生存。人類認為自然現象,動植物的存在都具有神秘性,因此對于各類事物充滿了敬畏之情,對于動物的崇拜,植物的崇拜都有體現,魚類作為水生物種之一,包含在內。
(二)古代文化典籍與歷史文物
中國先秦時期的神話典籍《山海經》就有關于魚類的諸多記載,其中關于魚種分類的記載有五十多種。在古代的辭書《爾雅》之中也有關于“釋魚”的記載,對魚進行相關的解讀;在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中魚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種瑞,魚紋是漢族傳統寓意紋樣,《史記.周本紀》就有這樣的記載:“周有鳥、魚之瑞”[2]。此外,與此時期相關出土的歷史文物可以給我們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在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史前陶器上面就已繪有魚紋,可見魚類符號在遠古時期就已存在并且承載著特殊含義。
(三)古代民歌與神話故事傳說
苗族的古歌和神話傳說也可以看作是文化典籍的一個部分,因此也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通過對于民歌歌詞的解讀,神話傳說的考究,發現其中存在著大量的關于民族崇拜,民族圖騰紋樣的記載,圖案類型也是豐富多樣,包括動植物花紋,其中魚紋也包含在內。
(四)民族遷徙史與自然史
由于歷史戰亂等方面的原因,苗族的歷史很長時間都處在一種遷徙的狀態,在這種特殊原因的影響之下,苗族的后代為了不忘記自己的歷史祖先,采用圖案的方式進行日常記錄,記錄的圖案紋樣包括各種飛禽走獸,植物花紋,生產生活等等,魚類圖案亦包含其中被記錄下來。對于魚類符號的各種記載,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在生產能力低下的原始社會,自然環境惡劣,人類只能依靠天然果實與河水生物等果腹,魚類就是肉類食物來源之一,因此對于魚類的具有崇拜與依賴之情。
三.苗族魚紋符號的寓意
(一)圖騰崇拜
圖騰在古代有記載神的靈魂的說法,是原始社會時期對自然的迷信,用來祈求神的保佑,代表本部氏族保護神的一種符號載體。中華民族的圖騰是龍,同樣,少數民族也擁有自己的圖騰,魚類就是苗族的圖騰之一,原始社會人類無法探知自然的奧秘,故對于自然十分敬畏,敬畏自然的動物,植物;另外魚類給人帶來了生存所必須的食物,古代人類認為是上天的恩賜。
(二)信仰與懷念
首先,人們在原始社會的存活率較低,故而古人有七十“古稀”的說法,魚類不僅為人類提供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而且具有很強的的生命力,故將魚紋符號染印在布匹上,刺繡在衣服上,燒制在陶瓷上等等,表示尊重信仰。其次是對于祖先的懷念之情,各類的花紋,紋樣等都在關于祖先的神話故事或古歌傳說中可找尋到相關蹤跡,由于苗族作為遷徙民族,對于祖先的深刻懷念之情,就是通過符號圖案來記錄的,以此表達對先輩的懷念。
(三)生殖崇拜
其一,歷史上由于戰爭的原因苗族經常遭受漢族的打壓,戰爭中傷亡慘重,民族的生存成為苗族面臨的最重要問題;其二,原始社會人類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而且極容易遭受猛獸的侵害,故而生存率極低;而魚類作為水生生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例如一條魚可以產生大量的魚卵來進行子孫后代的繁衍,人類對于魚類的崇拜實際實際上也是一種生殖崇拜。
(四)巫術心理
關于藝術的起源有“巫術說”的說法,圖案符號也作為藝術的一部分,自然也是受到巫術方面的影響,再加上對于自然的認知能力低下,對于巫術的依賴迷信也就更為強烈。苗族有個叫做“殺魚節”的特殊節日。在殺魚節這一天,人們會在河里捕獵魚類,架鍋煮食,親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喝酒吃魚,因為按照當地的傳統說法,食用什么樣的物種就會具有它身上所具有的特性,魚類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煮食魚肉意味著希望能夠像魚那樣,子孫后代,綿延不息[3]。還有一方面也與道家陰陽學說有關,從整體形式構成上來看兩條魚的形態類似道家的太極圖,所以也有“陰陽魚圖”的說法,以此來表示陰陽互補,萬物循環往復之規律。
四.苗族魚紋符號的表現載體
(一)蠟染與刺繡
魚紋符號通過不同的載體呈現出不同的效果,苗族的蠟染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悠久歷史,其工序繁雜,所呈現出的效果也是精妙絕倫,蠟染的圖案紋樣也是與苗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類型多樣,造型多變。刺繡相比蠟染更加的形象生動,蠟染是以一種二維的方式進行呈現,構成一種可視化的圖案,刺繡雖然也是二維的表達方式,在觸覺和視覺上帶給人的感覺則更加的直觀具體,并且所采用的顏色也更加的豐富。
(二)器物配飾與剪紙
圖案是人類創造的最古老的藝術形式[4]。苗族女性配飾上面存在很多關于魚紋符號的內容,苗族的銀胸牌,銀項圈等圖案紋樣豐富繁縟,所雕刻塑造的內容大部分也都和自身的民族傳統和民族信仰等息息相關,魚紋符號,魚龍組合等在配飾中都有相關的表現。此外,還有剪紙手法,剪紙不同于器物雕刻鑄造等,以單純的平面圖案呈現在人們的眼前,苗族的剪紙與漢族的剪紙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處,在剪紙的內容方面大多表達民俗生活,吉祥寓意的紋樣,苗族的剪紙圖案中存在魚和龍的結合變體,苗族中的龍與魚結合,并這與民間習慣與民族特色有關,魚代表人丁興旺,龍代表風調雨順,二者結合,內涵深刻。
五.結語
魚紋符號的產生歷史悠久,所承載的文化寓意也是豐富多樣,這與其民族歷史與特定的地域環境密不可分,在發展的過程中所表現的方式也類型眾多,內容所也呈現的載體也十分豐富,總體來看,時間之長,寓意之深,范圍之廣,魚紋符號所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審美性極其鮮明,并且魚紋符號的布局構成亦遵循特定的形式美規律,而非單一的構成形式,在與各類事物的組成中表達出特殊的傳統寓意與民族情感。
參考文獻:
[1] ?鄭夢蘭.湘西苗族服飾中魚形紋樣的審美特征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05
[2] ?陳藝方.貴州苗族民間美術中的魚紋及其文化象征意義[J].貴州民族研究,2016.06
[3] ?程越渝.黔東南苗族魚紋圖形語言分析[D].重慶師范大學,2015.05
[4] ?李暉.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傳統動植物圖案的應用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0.05
作者簡介:張波(1996-8),男,山東臨沂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學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研究。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