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龍
摘要:“三農”問題已經成為了國家發展中的關鍵戰略問題,伴隨著土地改革的進一步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已經拉開帷幕。在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的過程當中,要突出本地區的特色,要注重對于鄉村原本的風俗風貌的保存。但是當前,很多鄉村在建設中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原本的風貌被破壞。通過從生態倫理學的視角出發,對鄉村規劃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從環境道德層面、功能道德層以及形象道德層面等多個層面上,為鄉村建設規劃中原本風貌的保留和延續提出了一些相應對策,促進鄉村規劃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發展。
關鍵詞:生態倫理;鄉村建設規劃;風貌延續
當前,政府對我國農村土地改革的基本方向、主要任務目標和主要方法過程都進一步明晰了具體要求,也對農村土地改革和農村發展做出了全新的規劃和指示。實際上,早在2015年1月,有關部門印發了《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這一個政策的出臺落地實際上也就標志著我國農村土地改革進入到了實質性的發展階段。在接下來的四年當中,農村土地改革的政策加緊落實,取得的成績也是日益凸顯。在我國的安徽省、河南省等部分地區,美麗鄉村的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美麗村莊的布點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鄉村規劃和鄉村建設的過程當中,很多的規劃都是在遵循老村址、老住宅的基礎之上,本著治理環境的根本目標,對配套設施、新建設的住宅房屋、貧困戶以及拆遷戶安置區的建設采用“見縫插針”的形式。還有一部分村莊采取的是更加創新的方式,在村莊現有的村莊原貌的基礎之上進行新一輪的建設和開發。當然,不論是通過何種形式進行的村莊村貌、房屋建設的開發,都會涉及到新環境的建設、老設施的改造、新房屋的構架等問題。在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不僅在硬件配套上會實現一定的改觀和變化,而且在文化的保留和傳承上也會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為此,在村莊村貌的規劃之中,如何能夠保持原有的風貌而且能夠滿足廣大農民和廣大住戶的根本需求,讓整個農村的環境既能夠適宜居住、又適宜于經濟的發展,才是我們在鄉村規劃和建設中應該關注的核心問題。
一、生態倫理視角下鄉村風貌概述
“鄉村風貌”,不僅包括鄉村原有的自然生態景觀和村莊肌理,還涵蓋村風民俗、文化傳統等相關的內容。筆者在研究過程中,查閱了相關的國內外文獻和研究資料,重點對鄉村建設規劃中風貌延續的有關理論和典型案例,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以后,發現這些文獻資料中有關鄉村風貌的延續給出了相關的對策和建議,但是在生態倫理學視角下進行論述的研究成果還較少,對這一方面的研究還存在著欠缺和不足。
在《生態倫理學概論》一書中對生態倫理學的基本內涵進行了明確的闡述:“生態倫理學是一門以生態倫理或生態道德為研究對象的應用倫理學。它是從倫理學的視角審視和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1]從這個定義的描述當中可得出如下結論:生態倫理學實際上是基于道德層面和精神層面所提出的一個概念,是對道德領域的一個升華和發展。在生態倫理學的視角之下,要將環境和人放在一個同等重要的位置之上,既要關注于人的進步,同時也要關注于環境的保護。讓整個環境能夠得到可持續的發展。原本意義上的“人本主義”的思想和情懷也應該得到變革和進步,關注于自身,也要關注于環境和生態。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引導之下,讓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讓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放在一個同等重要的高度之上。
二、鄉村規劃中基于生態倫理學視角下的問題
(一)環境道德理念承載下存在的問題
1.鄉村規劃當中對于環境的破壞問題日益嚴重
鄉村的村貌、建筑的原本格局,在重新的規劃過程當中被破壞、被改變的現象極為常見。最為常見的就是為了建設公共區域而占用大量的菜田用地和農田用地,使原生態的土地遭到了破壞。[2]在鄉村規劃和建設的過程當中可能會涉及到一些新的建設,存在砍伐樹木、人工駁岸等行為,讓原本的生態鏈條斷裂,這也是造成整個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失衡的一個重原因。從本質上來看,這種做法與生態倫理學視域之下所倡導的“堅持環境道德理念,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確立為一種道德關系”理念和原則是背道而馳的。
2.鄉村風貌的破壞程度不一,鄉村原本的田園風光不在
為了加速鄉村經濟建設、推動鄉村新發展而開展的鄉村規劃過于急功近利,不顧農村的自身特點而一味向城市學習靠攏的做法,使鄉容村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田園風光不現。殊不知,這些鄉容村貌代表的是一個鄉村的形象,也承載著廣大農民的寄托。
(二)功能道德理念承載下存在的問題
1.“城鎮文明”侵蝕“鄉村文化”
農村建設過程當中過于急功近利,過于靠近城市、效仿城市,導致“城鎮文明”逐漸替代了“鄉村文明”,原本的淳樸的民風民俗似乎一去不復返了,這對于農村原有的風貌保存而言是極為不利的。在我國很多的鄉村地區,鄉村文化都是經過了幾千年的沉淀以后而形成的,在農村地區,以喬家大院等為代表的還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藝術瑰寶,對于有效的保護和必要的傳承是當務之急。但是,伴隨著城市現代化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向農村地區的流入,也讓農村原本自然的生活被改變、被破壞。
2.經濟發展相比城市更加落后,導致配套設施不足
雖然近些年農村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與城市相比還具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要遠遠落后于城市,在水電、天然氣等基本生活配套服務的規劃和建設上還存在不足。
(三)形象道德理念承載下存在的問題
1.農民對于鄉村格局變化表現出來了較強的排斥心理
進行農村建設的重新規劃,原本的村風被改變,甚至原有的生活方式都被改變,這就讓那些年齡較大的農村民眾很難適應。勤勞淳樸的農民思想比較保守,而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讓很多村民難以適應,對于這種變化表現出較強的排斥心理。
2.對鄉村規劃的重要性存在著認知不足的問題
鄉村規劃活動的發展不僅需要硬件配套設施的支持,同時 也需要輔之以必要的宣傳手段。通過宣傳,來讓廣大的村民能夠認可鄉村規劃的方案,能夠支持鄉村規劃的工作。但是,由于宣傳引導不到位,導致農民對于鄉村規劃建設的重要性認知不足。無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還是在精神文明的建設領域,都忽視了農民的需求。
三、生態倫理視角下鄉村建設規劃中風貌延續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基于環境道德理念之下的有關對策
1.景觀打造順應自然,綠化配置兼顧生態生產
在原本的鄉村景觀的基礎上進行重新的建設和規劃,不僅要注重創新,還要注重“還原”。要想讓原本的村俗風貌不被大面積地破壞,至關重要的一個手段就是要順應整個農村的自然景觀發展走向,順應自然發展的要求。只有在這種統籌兼顧的思想的指引之下,才能夠真正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才能夠在滿足當地村民的基本要求之下、滿足生態發展的基本要求之下,建設出更加有自然特色的新農村。[3]在新農村規劃和建設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對于傳統的村貌的保存,而最忌諱的無非就是對于環境的破壞。實際上從根本上來看,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進行美麗農村的搭建,并不是成功的,相反破壞了生態平衡,是一種失敗之作。
2.通過公共場所的打造來為村民的生活提供便利
新農村建設、原本的鄉土風貌的還原不僅要注重房屋、街道,更要關注公共區域。在公共區域的打造上要下一番功夫,因為公共區域可能在農村的日常生活當中承載著更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公共區域的類型是十分豐富,包括公共健身場地、公共圖書館、活動中心等。這些公共區域在選址的過程當中也要充分考慮到農村環境的允許性,考慮到農民的實際需求。在選址上要從便捷性的角度上出發,讓農民們真正地享受到由于公共區域的建設而帶來的“福利”。
(二)功能道德理念承載下的對策
1.整體考量鄉村肌理,力求村莊建設與自然相融合
在整個鄉村規劃活動推進開展的各個環節當中,要對整個過程進行肌理性的考慮和分析,其最終的目標就是要讓整個村莊的新一輪規劃活動與村莊的自然環境能夠高度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遵循了“合自然之理”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要注重對于鄉村歷史和文化的調研、挖掘,進一步的傳承和保護。根據村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去設計村莊未來的發展,去提升村莊整體的良好形象和知名度,這也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手段。[4]對于鄉村地區的建設和規劃發展而言,要彰顯自身的優勢,就要汲取城市特色,又要規避城市特色。
2.結合農民實際生活生產開展基礎設施建設
在農村規劃當中最不可忽視的就是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關系到農民生產生活中的切身利益。因此,在鄉村規劃改造的過程中對這一內容應該引起充分的重視。基礎設施的配置也要符合村莊實際,不能與鄉村的基本風貌相違背。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首先是生活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雨污設施、水電、天然氣等等,這是廣大的村民在生活中必須的保障,也是鄉村規劃和建設中的重點內容,只有廣大村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下一步的鄉村規劃才會更加具有意義;其次是健康基礎設施建設,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健康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在鄉村的小廣場等公共場地安裝一些健身設施,不但可以起到鍛煉村民身體的目的,還可以豐富村民的業余生活;最后,就是精神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的快速發展使農民的精神生活不斷豐富,建設村民圖書館、活動中心等精神基礎設施建設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形象道德理念承載下的對策
1.以村風村俗保護為載體重視特色文化架構的搭建
在生態倫理學的視角之下,應該注重對于道德層面上的保護,要注重對于新農村規劃當中原有的風俗風貌和鄉土人情的保護。對于農村全新形象的打造固然是十分重要的,要從“特色”的層面上出發,對于本村的民俗和文化給予充分的保護,這當然也是新農村建設和美麗農村建設過程當中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在我國東部、中部以及西部等不同的地區,“鄉村旅游”成為了整個旅游產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形式,鄉村旅游承載的內容也更加豐富,不僅有自然景觀的欣賞,同時也有人文景觀的體驗。而“鄉村旅游”有發展最為有效的一個手段就是注重對于民風民俗的保護,這也是整個農村的無形資產。將這些文化瑰寶與新農村的建設融合為一個整體,這不僅能夠帶動整個農村地區的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同時也能夠充分滿足外來游客對于文化體驗的需求。
2.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村民積極投身到美麗鄉村建設
在鄉村的重新改造和規劃建設過程中,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和領導干部只是“引路人”,鄉村改造的主體還是廣大農民。要想使鄉村規劃改造順利進行,就要從村民的利益出發考慮問題,其中風貌的延續和文化的傳承保護就符合村民的基本要求。同時,還要加大宣傳力度,使村民們主動投入到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中來。
參考文獻:
[1] ?林紅.生態倫理學概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 ?鄧潔,宋建軍,姚國鵬,易旺,鄧慧妮.新農村建設中傳統風貌保護與開發研究[J].現代園藝,2019(19)
[3] ?田華榮.因地制宜理念在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運用[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9(07)
[4] ?張博為.2008.我想在農村蓋個房子——我國農村民居風貌是如何形成的?[J].住宅與房地產,2019(14)
(作者單位: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