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生物材料隨著科技的發展,藝術和科技的結合成為必然,以生物形態作為藝術創作的媒介已經成為當代藝術家追捧的新興藝術形式。使用活體生物材料作為藝術的產生,是因為在藝術的不斷發展過程中,隨著藝術的不斷發展不斷更新,傳統不斷地在被打破,更新型的材料和藝術形式在不斷刷新,不管是從生物領域還是科技領域上,藝術的發展正在更加有別于以往,這就是一個藝術發展的必然性。
關鍵詞:生物材料;藝術;當代
第一章 ?生物作為當代藝術材料的起源及發展
第一節 ?生物作為當代藝術材料的起源
1.起源
誕生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下半葉開始的生物工程與生物科技的迅猛發展,其標志是:多利的誕生與人類DNA解密。它為人類進入生物學世紀——二十一世紀鋪平了道路。“如果說,97年“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為生命的單性復制繁衍開了先河;那么DNA解密,則為生命重組創造了條件。”
縱觀藝術史的發展,無不受影響和受益于科技革命。如解剖學、透視學的發展之于文藝復興的古典藝術;光學興起之于印象派繪畫;工業革命之于現代藝術;IT時代之于新媒體藝術;轉基因與生物工程之于生物藝術。在生物學世紀,藝術已不是在一個領域里成立,它成為一個寬泛的與前沿科學緊密結合的新的視覺圖景與生命體。生物學世紀必將伴隨并呼喚生物藝術。
現代生物材料隨著科技的發展,藝術和科技的結合成為必然,以生物形態作為藝術創作的媒介已經成為當代藝術家追捧的新興藝術形式。社會是多元化的,藝術更是如此。當代藝術的語言表達已經不是只局限于單一的表現形式和傳統的藝術媒介。人們對于自然和人文以及生命形式的關注,促成了生物藝術的發生和發展,并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廣闊的創作空間。
2.生物材料的定義
生物材料,顧名思義,小到一個細胞,大到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都是可以運用的材料,用特別的形式特別的表達,賦予一個新的意識。
第二節 ?使用生物材料作為媒介的發展
生物材料的運用在藝術領域占有著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因為在藝術的不斷發展過程中,隨著藝術的不斷發展不斷更新,傳統不斷地在被打破,更新型的材料和藝術形式在不斷刷新,不管是從生物領域還是科技領域上,藝術的發展正在更加有別于以往,不斷地有藝術家使用這種活體材料來運用到自己的藝術作品中,呈現出了很好的效果,這在我接下來的章節里會舉幾個列子,這也就是藝術發展的一個必然性。所以說活體生物材料作為重要的藝術的媒介是必然的。
第二章 ?通過國內外的案例分析其發展
第一節 ?愛德華·卡茨
1997年,美籍巴西裔藝術家愛德華·卡茨創作了作品《時間膠囊(Time Capsule)》。卡茨通過將一枚芯片植入左腿內,來觸發物理切入與人類作為生物記憶宿主的命題。《時間膠囊》由植入芯片、照片、直播電視、網絡廣播、交互遙控芯片掃描儀、遠程數據庫干預和其他展示元素所組成。在作品完成過程中,卡茨首次使用了“生物藝術(Bio Art)”這一概念。
維基解密對于“生物藝術”的定義,則是根據活體組織、細菌、有機體和生命進程,通過科技手段,包括基因工程或克隆等分子生物技術所完成的藝術創作。2000年,卡茨將水母的綠色熒光基因編入兔子基因,創造出一只綠色熒光蛋白兔《阿爾巴(Alba)》,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有生命的生物藝術品,以此開啟了通過克隆綠色熒光蛋白基因而制造合成發光系統的熒光生物生態學。
藝術家愛德華·卡茨在藝術領域里將生物材料突破性的應用其中,將藝術的材料可選擇性擴大,不再僅僅是局限于不具有生命的材料,而是將活體生物作為獨特的材料進行使用,之所以稱之為獨特,是因為不管是在作品的制作過程中還是最后的呈現上來看,作品都還是處于不斷生長的過程中,這與非活體的材料對比來看,確是有很大的特殊性。
第二節 ?azumamakoto的花卉藝術
azumamakoto出生于1976年的東京花卉藝術家azuma makoto熱愛上植物藝術之前是一名搖滾樂隊吉他手。2002年,在日本東京的南青山經營著一家名為“JARDINS des FLEURS”的插花工作室,堪稱花卉藝術的高級定制大師。他于2005年開始插花藝術家的生涯,2009年,他創建了名為“Azuma Makoto Kaju Kenkyusho”的花樹研究所,其后,他在全球范圍內開展藝術活動,探索花卉與植物的無窮藝術魅力。
azuma makoto于近日舉辦了一個名為“Iced Flowers”最新裝置展覽,以冰封呈現花卉生命周期。該作創意大膽,采用了巨型冰立方將大型插花藝術別致展示,使花卉形態可隨冰塊融化而褪變。
azuma makoto聯合JP航空航天公司的john powell創作了一個將白松盆栽以及華蘇漂浮到太空中的藝術裝置。對于此番裝置的制作,38歲的藝術家主要通過一個巨型的氦氣球承載著支架,繩索以及盆栽、花束一同攀升至 91,800 英尺的太空;同時氦氣球上還配有 Fuji Film以及GoPro等攝影裝置,對整個太空旅程進行360度全方位的拍攝記錄。
這個叫做“exbiotanica”的項目從內華達州黑石沙漠上發射,讓不同植物進入遠離地球的外太空的設想概念化了。“地球上的植物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生長在土壤中,根、土壤以及萬有引力,如果舍棄這些生命的聯系,會誕生出什么樣另類的‘美麗呢?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海拔3萬米高空以及零下50攝氏度,植物進化變成了exbiota(外星生命)。一棵松樹面對著地球的脊線,一束鮮花在強烈的宇宙風中向著太陽前進,沒有了外面一切的束縛,植物會向太空深處前進”azuma makoto說。
第三節 ?李山
李山的作品《涂抹》1和2便是以自立1號稻和玉米為實驗物種,通過表現遺傳基因的修飾來修改植株顏色和性別表情。李山認為,生物藝術與表觀遺傳關聯的意義,在于它告訴我們,一個生命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只要給它提供一個可以隨機表達的語境,在這一點上只有生物藝術可以做到。除此之外,它還告訴我們,人類還沒有一個終極的定義。
李山的作品以植物為實驗物種,通過生物技術來修改生物材料的顏色和性別表情,從而表達藝術家的藝術觀點。
參考文獻:
[1] ?《生物藝術初探》 ?孫瀟钖
[2] ?《李山:生物藝術是藝術史的新章節》 ? ? 梁毅
作者簡介:龔可(1996.0719),女,漢族,湖北武漢人,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雕塑,導師:黃月薪,研究方向:雕塑研究。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