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金華
“國有史,縣有志”,我國自古就有注重編史修志的傳統。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從“誠意、正心、修身”開始,到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從國家一統志、省市縣三級志,到鄉村史志、家譜,是一個統一完整的編修體系。誠如清代方志學家章學誠所言:“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
鄉土中國承載著豐富生動的傳統文化和歷史記憶。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縣級政區發展迅速,一些市縣包括其承載的重要歷史文化信息、傳統文化信息不斷消亡,導致地方文化和民俗文化不斷流失。如何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留得住文化、記得住歷史、忘不了故鄉,事關城市發展的人文關懷和文化保護及文化血脈的傳承。作為全面系統記述縣域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資料性文獻,方志無疑是最好的載體。因此,編纂《麻栗坡縣志(1997-2010)》,可以留住發展的記憶、歷史、文化,意義重大。
打開《麻栗坡縣志(1997-2010)》的稿子,一個神秘而充滿傳奇的麻栗坡就呈現在我的眼前。
麻栗坡縣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對越自衛還擊和老山防御作戰期間,麻栗坡縣各族兒女與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共同締造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虧和艱苦奮斗的老山精神”成為麻栗坡縣最為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麻栗坡縣的“大王巖崖畫藝術”色彩鮮明、形象逼真;歷史悠久的天保口岸是云南對越開放的第二大口岸,天保口岸于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正式設立,目前我國將天保確定為對越貿易通商口岸;麻栗坡縣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的固體礦產達52種,境內探獲綠柱石和祖母綠寶石偉晶巖脈多條,是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具有開發前景的祖母綠礦床;麻栗坡縣還是生物多樣性富集的生態綠洲;古老而傳統的彝族支系“白倮人的銅鼓舞”已傳承千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項目;擁有全州最大的馬鹿塘水電站,總裝機容量40萬千瓦……
《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強調,堅持改革創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修志的優良傳統,認真總結地方志工作的經驗教訓。按照我國目前地方志行政法規,國家各級地方志機構的法定職責是編纂省、市、縣三級志書,并不包括縣以下的鄉鎮志和村志。由此可見,編纂史志是對方志文化的推動。做好地方志編纂工作,要客觀、準確、真實地反映今昔變化,切忌“千志一面”;充分吸取和借鑒歷代方志中的創新元素,結合實際深挖特點,創新調整。
《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要求,要堅持和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機構組織實施、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工作體制,堅持“一納入、八到位”的工作機制;地方志工作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要與其有效履行職能、順利開展工作的要求相適應;按照德才兼備原則和專業要求,配齊配強地方志工作機構的領導班子要發揮地方志資源優勢,全面提升開發利用水平;拓寬用志領域,提升服務大局能力,為黨政機關、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服務;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讀志用志水平。因此,要樹立責任意識,編修精品史志。在修志實踐中,要做到記述詳實,微觀與宏觀統一,對具體資料進一步提煉、升華和綜合概括,編修人員要清晰認識歷史發展的主線,用歷史的眼光去研究和認識事物盛衰起伏和興廢交替的發展規律,善于圍繞歷史主線組織和取舍材料,用史家之筆去記述宏大久遠能經受住歷史考驗的史實。讓讀者觀百科而不覺繁瑣,明萬物而不覺冗長,志書是資料性著述,整體性、科學性和嚴謹性是其著述質量的重要標志。它作為一個整體,從內容到形式,從體例到文風,都必須力求科學嚴謹,整齊劃一,在編寫實踐中,必須遵循統一的要求,突出全志的有機整體性和科學嚴謹性。
麻栗坡縣由于對越自衛還擊和老山防御作戰后,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在1997——2010年間,正是各行業飛速發展的時期,麻栗坡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及時修志,意義重大。
《麻栗坡縣志(1997-2010)》突出了文化意識。無論是物質、非物質都是不可替代的無價之寶。其中包含民俗風情、歷史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縣域發展、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諸多方面。史志記錄的是縣城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留住的是記憶,激發遠方游子和本地民眾的家鄉情懷、愛國情懷。
《麻栗坡縣志(1997-2010)》突出了地方特色。編修史志要突出地方特色,全面反映區位優勢。地方特色是一個地區所具有的獨特優勢,是區位優勢的鮮亮要素。地方志歷來注重突出地方特色,自古以來的所有名志佳志,都以鮮明的地方特色來爭奇斗艷。各地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自然、人文、歷史、現實、政治、經濟等。因此,要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在篇目上大膽突出區位優勢,在記述上把有特點的東西濃墨重彩,將有特色的內容不要遺漏。同時,要堅持“存真求實、實事求是”的原則。
編修地方史志,要將地方的建置區劃、自然環境、居民、農業、工業、基礎設施、商業、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及人物等全面載入史冊,實錄地方歷史,反映地方現狀,匯集地方文化,展示地方風采。
中國幾千年,人們所推崇的史德志法是“秉筆直書”,其涵義是說,編史修志者秉筆在手,要對自然與社會、歷史與現狀的記述“不虛美、不隱惡”“其文直、其事核”,評人論世不隨意褒貶,不以私害公,不以情違理,親者不以瑜掩瑕,仇者不以瑕掩瑜,做到“書法不隱”的直書實錄。唯存真求實、存史資治才可流傳百世。名志、佳志、良志都以其資治當代、通鑒后世而名垂,不真、不準不能為明鑒。只有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存真求實”的基本原則,才能編出高質量的志書。志屬信史,質量是志書的生命。要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實施精品戰略,爭創名志佳志。所編地方志書,達到可讀、可信、可用,能夠實事求是地反映歷史和現狀,做到觀點正確,資料翔實,體例嚴謹,文辭規范,校核準確,印裝精美。
在城市化加速發展過程中,中央提出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新四化”的今天,編修地方志留住的回憶,留住民族記憶的背影,記錄麻栗坡縣的發展歷程,是宏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現代化建設,也是提升麻栗坡縣文化的重要舉措。
作為責任編輯,甚為榮幸之。
(作者單位:云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