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心 劉曉瑜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老工藝逐漸呈現失傳的狀態。以皮雕藝術及嶺南節日元素為主線,分析傳統老工藝和嶺南節日元素,創新思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對嶺南節日元素在皮雕藝術上的應用方式和價值分析,闡明嶺南節日元素在皮雕藝術上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老工藝;皮雕藝術;嶺南節日元素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關于“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倡激發創造活力。保護廣大手工藝者個性,挖掘創造性手工的價值,激發因材施藝靈感和精心手作潛能,恢復和發展瀕危或退化的優秀工藝和元素,傳承中華工藝文化。[1]。
二、研究現狀
互聯網的到來,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完整性、穩定性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變化。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傳承是發展的手段,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受到國家的重視,屬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嶺南節日文化記載了嶺南的優秀文化和歷史記憶也列入國家優秀傳統文化名單。在如此喧囂繁華的網絡時代社會壞境下,傳統節日日漸簡化,人們已很難感受和再現傳統節日的熱鬧氛圍。許多青少年在當今網絡時代環境里都已經缺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素養,沒有了過傳統節日的熱情和興趣。
三、嶺南節日元素在皮雕設計元素上的提取
(一)嶺南節日服飾元素的提取
節日服飾是極其廣泛的,生活的改變和一定的文化所影響,服飾也和季節相聯系。我國是禮儀之邦,在節日里裝扮自己,過年穿新衣,喜歡紅衣服、紅帽子、紅圍巾,寓意紅紅火火,驅邪消災;端午節有些地方會給孩子們系上五彩繩;節日風很濃的唐裝等具有節日文化魅力的服飾,其服飾的色彩是節日服飾的民俗表象、具有美化節日、表達情感的標志。
(二)嶺南節日食品元素的提取
美食是節日活動中獨特的存在,在節日里也會有特定的美食代表,形成一種節日的飲食文化。提起湯圓,人們便能想到元宵節和冬至,端午節人們會粽子,煮雄黃酒,中秋吃月餅,過年臘味且廣東最有名…這些美食在特別的節日里有一定的風味,按季節搭配飲食,節日里注重情趣,這也是嶺南節日優良習俗。
(三)嶺南節日活動元素的提取
活動是節日里必不可少的,在傳統的嶺南節日里,活動最熱鬧的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也叫過年,農歷新的一年開始,“貼春聯”、“熬夜守歲”、“迎財神”、“拜年”等是春節活動的民俗,鞭炮中洋溢著幸福;清明是悲酸和歡樂結合的節日,“放風箏”、“踏青”、“祭拜先祖”、等有特色的清明節日民俗;農歷五月初五是民間古老的端午節,“賽龍舟”、“喝雄黃酒”、“吃粽子”“掛艾草”等隆重的端午節日活動;八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圓,中秋顧名思義又叫團圓節,“賞月”、“吃月餅”、“放天燈”等期盼團圓的中秋節日活動...將嶺南節日活動元素進行插畫設計后應用在皮雕藝術上,給皮雕提供了生動有趣的外衣。
四、嶺南節日元素對皮雕藝術上的應用
傳統皮雕手工者、企業,甚至整個地區在機械化面前受到沖擊,皮雕雕在傳統老工藝的花叢中想要如星星之火蓬勃發展,需要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嶺南節日元素的融入和協助,皮雕的機械化背后的大批量生產,不具備民族特殊性。大師們在皮雕藝術雕刻與敲打中把握中國特色,吸取原有皮雕的精髓,及嶺南節日的元素,在中國深厚博大的傳統文化土壤中繼承、改革、發展與創新[2]。在生活方式的變遷中得到升華,對皮雕具有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價值進行全面總結、改革、開拓,在中國藝術家的雕刻與敲打下重生,圖案的重復和單一不再是皮雕僅有的裝飾點綴,深入研究和發展皮雕,打開新雕刻的大門。皮雕作品不僅僅代表的是一件藝術品,也是匠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向往的精神寄托。讓這一藝術更顯生動活潑與富于活力,更獨具地方特色的魅力,藝術性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有魅力的手工藝術將會邁向世界,向各地的人們展現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價值。對比了大量機械生產的皮雕作品后,想要獲得皮藝術雕的發展和傳承,必須有自己傳統文化的烙印,必須有中國特色!制造出具有民族氣息的特色皮雕作品,有生命活力的皮雕,在皮雕藝術文化如頑強生命力的小草,在風雨中屹立不倒。
五、基于嶺南傳統節日文化的皮雕手工藝的發展之道
(一)嶺南節日文化帶起民眾的認知和情感歸宿
古老的中國文化,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四大節日在人們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產物,生活的輪軸,慢慢演變成一種時間規律,演化成國家法定的節假日,人們在回顧歷史民俗和文化,本能的產生情感依存和身份歸屬,嶺南節日文化擁有了極為鮮活的生命力,在歷史悠久的長河中民族的認同形成了豐富多樣的節日風俗[3],在歡慶嶺南節日文化節日中,彰顯著民族的精神支撐、情感寄托和心靈歸宿,人們只要有強烈的愛國情感,團結一致對外,才能不被外來事物所侵略,才能同一條心維護我國的統一,推進人們的進步和發展。節日文化是人在生活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產物,其帶有許多復雜的情感,藝術家或者匠人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情感是他們創作的靈感和動力。藝術品的能長久存在更是有情感的寄托在。
(二)皮雕藝術承載時代的生活景象與豐富的歷史信息
皮雕藝術承載蘊藏在中華各民族的博大而豐富多彩的嶺南時代的生活景象和精神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精華[4],真真實實的把嶺南節日的全貌展現在大眾面前,是再現時代文化跨越時空的橋梁。嶺南節日有其獨特的節日文化藝術風格,歷史的、自然的和人文方面因素讓嶺南節日更加多元化,嶺南的地域文化是嶺南節日中的重大因素,造就了嶺南節日獨特的傳統文化。皮雕藝術的藝術內容以及表現形式融入了嶺南悠久而厚重的優秀傳統節日文化。所以,皮雕藝術的內容和形式無一不展現著嶺南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藝術風格。嶺南人的節日習俗和方式更是大大加深了人們對民族團結的意識,將節日風俗視為對情感的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和憧憬,在皮雕藝術中我們仍然可以享受到它所表現出的華美和尊貴,感受當時生氣勃勃的景象,豐富而深刻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歷經千百年的凝結與承傳,是大眾所認同的精神根坻。
六、結論
老一輩人的漸漸離開,傳統老工藝也漸漸消亡。在不斷發展中創新和融合,以節日風俗為主,鮮活氣息的節日文化、逝去生命的靈魂哀思寄托在了嶺南節日之中。嶺南節日是本嶺南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精髓的體現,節日元素的融入增添了藝術的靈動感和內涵,匠人們的獨特的藝術審美與藝術創作,精湛的雕刻與敲打手法充分發揮了皮雕在材質上的獨特優勢,具有中國特色的皮雕藝術作品其內容越發生動形象,人文化的設計和工藝給人給一種獨特的視覺和觸覺感受,從而讓皮雕藝術得到新的發展,從而讓皮雕藝術得到大眾的認同。
參考文獻:
[1] ?呂倩. 剪紙傳承者的文化實踐與主體生成[D]. 南京大學,2018.
[2] ?劉海燕. 雕刻與敲打下的重生[D]. 西安美術學院,2011.
[3] ?顧宗俠. 論傳統節日的民族認同功能[D]. 遼寧大學,2012.
[4] ?舒燕. 民族元素提取后的重置――以納西族為例[D]. 大眾文藝(學術版),2010
作者簡介:林惠心(出生1997年11月27日),女,漢族,廣東,廣州工商學院美術設計系,16級在讀本科生,專業: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方向:嶺南節日與皮雕藝術。
指導老師:劉曉瑜,廣州工商學院美術設計系
(作者單位:廣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