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冉 朱海香
摘要:如果說歷屆世博會是各個國家綻放風采,奪目耀眼的契機,那么毫無疑問的,所有人的第一目光都會集聚在世博會各區各個場館的整體設計與其寓意上。文章通過分析迪拜世博會中國館、上海世博會英國館,探尋展館建筑與文化內涵的關系。
關鍵詞:設計理念;展館設計與文化
世博會就如同是一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論壇,展館的設計和風格等都會影響甚至代表了此次世博會的形象。展館設計就如同一張白紙,由設計師起稿,建造師著筆,畫出一幅絢爛的畫卷。一筆一畫都能將展館設計的背景,寓意,文化內涵顯現出來。
如今,最令人期待的便是是迪拜世界博覽會,該世博會將于2020年10月20日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迪拜舉行。迪拜是一個沙漠之城,不僅繼承了阿拉伯古代文化傳統,而且開辟了現代奢華生活體驗,創造了許多“世界首創”。無論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筑奇跡、還是輝煌的文化遺產景觀,都超出人們的想象。該世博會是其160年歷史上的首次,也是首次在中東、非洲和南亞舉行。2020年世博會將在今年10月20日開幕,持續半年至2021年4月10日。隨著最新展館的揭幕,迪拜世博會將成為一場建筑盛會。
“溝通思想,創造未來”是這屆迪拜世博會的主題,內涵延伸了“機遇”“流動”和“可持續性”。在時長173天的展期中,將有192個不同的國家參與展出。世博會的吉祥物包括一棵阿聯酋國樹牧豆樹、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呼應了世博會的主題即“交流思想,共創未來”。
本屆世博會中國館將以4,636平方米的自建展館形式在迪拜世博會上亮相。主題為“為人類建設共享的未來共同體-創新與機遇”,使其成為參展面積最大的參與國之一。
迪拜世博會中國館分析
2020年迪拜世博會中國館組委會秘書長馮耀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促進國際貿易理事會貿易和投資促進部負責人表示,中國館將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科學技術展現了中國的文化信心和強大力量。設計過程遵循“中西結合,著眼于中國,古今融合”的原則,力求“一眼中國”,一看便是中國建筑。同時,它注重民族與現代的結合。中國館被取名為“華夏之光”,其形狀像中國燈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燈籠不僅代表著光輝與團圓,還象征著吉祥與幸福。這意味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國家聚集在世博會平臺上進行交流,追求繁榮與發展,并共同建立共同的未來社區和人類幸福家庭。迪拜世博會恰逢中國傳統的農歷新年,中國的燈籠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良好祝愿的典范。同時,燈籠也像“一帶一路”上的燈塔一樣,為不斷前行途中的世界人們點亮旅程,照亮了充滿機遇的美好未來。
中國館的建筑外觀從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中汲取了四大文化元素-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活字印刷,并采用了現代的建筑表達技術,使游客可以隨時隨地感受到中國文化。
建筑物的外部裝飾有玻璃和中國傳統的花格窗,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湛傳統技藝和獨特的審美視角,象征著吉祥,財富,和平與尊嚴。主樓分為內外兩層,外層采用透明玻璃模仿龍骨,綜合利用斗拱,中式花格等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內層的外面是可移動式活體印刷的矩陣,該矩陣白天是紅色的,而晚上則通過數字編程技術來顯示燈光,渲染氛圍。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完美結合。而在建筑整體顏色上來看,此次的中國館主體采用了大方簡潔的中國紅,白天日光照耀下展現的是現代建筑的卓越優雅、,夜晚將紅色與黑夜相融合,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
在展示功能分區上,其中華文化館將設立中國藝術博覽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并舉辦各種活動,包括世博美食之夜,世博中國文化名人典禮和世界博客旅行合作論壇。中國文化中心功能區分為六個主要功能區,通過產品展示,文化表演,美食體驗、會議論壇和其他文化交流活動,促進中國文化和國際交流。
而在世博會中,展館建筑既可以傳達出本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可以用先造型奇特來吸引目光,再通過其中的構造巧妙來更深層次的體現主題。其中,上海世博會的英國館用實際建筑形態向參觀者展現自己的主題:傳承經典,鑄就未來。
此次的世博會是參展方最多的,一共有238個國家與國際組織參與展出。主題更是鮮明—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將城市人,星球,足跡,夢想與城市連接起來。將時代大背景與世博會建立關系。
上海世博會英國館分析
在此次世博會中,造型引人注目的英國館堪稱是眾多展館中的標志性建筑。建筑項目初始,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寬松而場地緊湊的項目,預算有限且設計標準很高。與其他設計師不同,此次展館設計師托馬斯沒有因為自己的想法或條件而限制自己的思想和表達。相反,他努力從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來尋找建筑思想和表達的可能性。
建筑物周圍包裹著60,000多個亞克力管,每個管的底部都有一些稀有種子,作為對中國的禮物。他本著“非暴力與合作”的謙虛態度,不僅精美地解決了建筑問題,而且對建筑物和項目本身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在建筑形態上,白天這些亞克力管甚至會隨風搖曳;夜晚降臨之時,這些亞克力管受到夜色的影響,會呈現出異樣的顏色,令人不僅感嘆設計的精彩絕倫。而從建筑整體上來看,整個建筑就像是一個打開的禮物,寓意是將這座建筑以禮物送給中國。
在英國館的功能布局上,游客將先通過“綠色城市”、“室外城市”、“種子廟”和“充滿活力的城市”等空間進入“開放公園”。當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被夷為平地時,地圖上留有大片綠色區域和四大城市郁郁蔥蔥的城市景觀。在“室外城市”,游客將被視為典型英國城市的顛倒縮影版本,并會感受到“小雨”落在他們身上的影響。英國館將大自然與建筑充分融合,適當的解讀了大自然的美麗,并將其融入城市之中,給人以一種奇特卻不失魅力的視覺感受。
結語
歷來世博會中的展館都各具特色,既體現了建筑與藝術的聯系,也反映了建筑與自然的融合。建筑本身作為有代表性的展品借助世博會這個世界性的舞臺進行凝練與展示,體現濃郁的本土文化和藝術表現力。
參考文獻:
[1] ?潘慧慧,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的演繹與審美表達[D],中南民族大學,2011
[2] ?李硯祖.藝術設計概論[M].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
[3] ?方李莉,李修建.藝術人類學[M].三聯書店,2013.
[4] ?張賢根.藝術現象學導論[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朱冉,安徽六安,環境設計專業學生;朱海香,安徽滁州,環境設計專業學生。
(作者單位:安徽新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