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寧
摘要:語言作為人類進行交流的主要工具,漢語言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結晶,它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學內涵。隨著最近幾年網絡文化的崛起和發(fā)展,網絡語言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時,網絡語言也對漢語言文化的發(fā)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網絡語言;漢語言文學;發(fā)展影響
一、網絡語言的概述
網絡語言是伴隨著網絡而產生的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語言媒介的語言形式,其主要是利用電子計算機在網絡交際的領域中使用的,是人們信息交流、思想交流的一種主要交流方式,其形式簡單明了,便于理解。其具有變化速度快、簡化度高、具有時代特色以及趣味性高等特點,廣義上指與網絡和網民有關的專用術語和網絡聊天的語言,狹義上是指網絡聊天室里的常用的詞、字、符號等。
二、網絡語言對漢語言的影響
1. 網絡方便了人們漢語言文學作品的閱讀
移動圖書館的開發(fā),數字資源庫的建設,已逐漸成為了高校圖書館發(fā)展的重點工作之一。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豐富了漢語言文學經典閱讀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兩個主要方面:一方面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傳統(tǒng)的漢語言文學作品閱讀只能通過紙質的書籍,進行慢慢品味書中的韻味,而如今網絡技術日益普及,平板電腦、手機等移動設備等的流行,人們在閱讀的時間、方式上的選擇上更加靈活,從而節(jié)約時間,提升了閱讀效率。另一方面,在網絡技術普及之前,外國的經典名著很難被普通人群所接觸到,而如今文學愛好者通過先進的網絡技術可以品味到更多的優(yōu)秀外國經典名著。
2. 網絡語言帶來的積極影響
網絡語言是在現有漢語言的基礎上,結合新事物、新現象的特點而產生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漢語言文學的推陳出新。其在借用了漢語言語法中的縮略、諧音等變化的基礎上,對傳統(tǒng)的漢語言文學賦予了新的內涵與意義,是外來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與交匯。網絡語言具有不受傳統(tǒng)的語法制約,吸引力較強等特點,是網絡文化的重要體現,給人們的生活與工作也增添了許多的樂趣與色彩。網民能夠將網絡語言的運用作為一種休閑、輕松表達自我的方式,使語言表達更具趣味性和幽默性,以便從交流中獲得愉悅的感受。以網絡語言“人在囧途”為例,其本意是指人們在旅行過程中遇到的尷尬事情,但是“人在囧途”卻顯得更加的形象、生動,從而被大多數人所喜歡與接受。
另一方面,網絡語言往往來源于生活中比較熱點的新聞或事件,是對其社會現象的側面體現與反映,創(chuàng)造出了一些新奇、獨具內涵的詞匯、句子。比如“我爸是李剛”,是人們對于一些仗著自己父母有權有勢,從而不遵守社會公德、法律法規(guī)年輕人的諷刺與調侃。體現的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存在問題以及人們對于這種社會現象的批判與不滿。在信息化的今天,網絡已成為了人們表達思想情感、對于社會現象、法律法規(guī)等看法與思考的重要平臺與渠道,網絡語言成為了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
3. 網絡語言帶來的消極影響
網絡語言打破了漢語言文學中的語言規(guī)范,很多詞語的含義、語句的用法都被刻意曲解,并大量的運用錯字、別字,給語言教育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青少年教育中,由于其正處于最佳的學習時期,樂于接受新事物,但是辯解是非的能力相對較弱,在網絡語言的影響下,極易養(yǎng)成不規(guī)范表達的習慣,并在寫作、口語中普遍運用,逐漸喪失了語言鑒賞能力、閱讀能力等,對語言學習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例如網絡語言中十分流行的“杯具”一詞,人們主要用其諧音代替“悲劇”,將本為名詞的“悲劇”一詞作為一個形容詞運用,使很多青少年在語言學習中也開始運用其錯誤的詞性,并形成習慣,難以矯正。再例如網絡語言中的“掛了”主要用于表達“死亡”,在網絡語言的使用中,很多青少年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中也運用這一詞語,甚至在試卷上直接用“掛了”代替“死亡”,以此,嚴重阻礙了其寫作能力的發(fā)展,并使其語言鑒賞能力不斷降低,淡化了漢語言文學功能在青少年身上的作用。
同時,在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中,我國與世界各國交往日漸頻繁,很多外國友人對漢語言文化十分感興趣,并前來我國深入學習。而網絡語言中有很多對詞語刻意誤解、讀音誤讀變異的情況,對其學習和漢語言文化的傳播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例如“稀飯”的原本含義是粥,而在網絡語言中故意將其讀音誤讀,以表達“喜歡”的意思。這種方式不僅為人們的交流造成了障礙,同時會引起眾多的誤會,誤導他人思想,很可能在運用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三、對待網絡語言的正確態(tài)度
1. 取其精華
網絡語言是根據社會的發(fā)展而產生的通過大眾媒體得到發(fā)展與普及。在網絡語言中,還是有著一定的可取之處的。它對人們表達自己的感受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且在語氣上面顯得更加生動詼諧。正確地看待網絡語言,就要懂得分辨網絡語言的精華和糟粕。切忌一味地模仿任何性質的網絡語言,丟棄漢語言文學的精華。現代社會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網絡文化良莠不齊,人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正確分析網絡語言的好處和弊端,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網絡語言,同時也不能放棄對現代語言文學的誦讀。
2. 摒棄低俗的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良莠不齊。有些網絡語言很低俗,包含不良信息。比如“TMD”,在網絡語言之中,它的原本意思消失了,而變成一種低俗的、具有不良信息的詞語,我們應當杜絕使用這類網絡語言。使用這種具有不良信息的網絡語言,不僅不利于人們文明用語,而且還會引導人們養(yǎng)成壞習慣。對于這些新興的網絡語言,我們一定要分辨清楚它們的利與弊,正確地看待它們的發(fā)展。
四、結語
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興語言,在其運用和發(fā)展 上備受爭議,雖然其對漢語言文學發(fā)展具有一定的 消極影響,但是也不可否定其產生的積極作用,人們對待網絡語言,應采取公平公正的態(tài)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fā)揮其優(yōu)勢,以促進漢語言文學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孟繁潤. 探究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的影響[J]. 才智,2019(10):199.
[2] ?宋揚. 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fā)展的影響[J]. 漢字文化,2019(12):40-41.
[3] ?劉秉坤. 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fā)展的影響分析[J]. 現代鹽化工,2019,46(02):133-134.
(作者單位:宿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