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伶俐 許娟

摘要:蕪湖是魚米之鄉,農業在蕪湖的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研究蕪湖市的農業現狀、國民經濟發展情況以及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使用SWOT分析法,對蕪湖市現代農業發展提出淺薄的建議。
關鍵詞:蕪湖市;現代農業發展;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馬伶俐(1995-),女,碩士。研究方向:農村社區治理,農村養老;許娟(1996-),女,碩士。研究方向:農村社區治理。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經歷了起步期、制度建設期、轉型發展期、深化升級期和快速發展期5個階段[1]。目前,農業的發展仍然是我國關注的重點,是關系我國邁向發達國家行列的重要一步。但在當今資源環境越來越緊缺的條件下,我國農業的生產方式需要轉變,傳統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2]。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蕪湖市緊跟政策腳步,發展現代農業,步入農業轉型期。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供給側改革對現代農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蕪湖市傳統的低水平粗放式農業生產已經不能適應時代需求。目前,蕪湖市的現代農業存在技術水平不高,農業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農村勞動力缺失、農業科技創新不足、龍頭產業較少等問題。農業供給側改革既是一場挑戰也是一場機遇,蕪湖市要利用好這個機會,分析自身的優勢,打贏農業供給側改革戰役。
1蕪湖市概況
1.1區位與交通
蕪湖市的區位優勢十分突出,坐落在長江大三角,位于合肥和南京兩大省會城市之間。距離南京、合肥、上海的距離分別為110km、149km、350km,在交通越來越便捷的時代,蕪湖與長三角城市群的聯系十分緊密。
蕪湖市內有許多重要交通路線,國道城市群有G347、G236、G329、G205、G318等。鐵路航道也十分便捷,目前途徑蕪湖的有商合杭、寧安、京福3條高鐵。
1.2地形地貌
蕪湖的地勢是東北低西南高,地貌類型多樣,有平原也有丘陵,境內淡水源豐富,河湖水網密布[3]。區域占地總面積為602605hm2,耕地面積有267890hm2,其中大多為水田,有203750hm2,旱田占少數,有57930hm2;森林面積為153317hm2,森林覆蓋率達26%。
1.3氣候條件
蕪湖市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在15~16℃,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日照時數2000h左右,年降雨量為1200mm[4]。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為蕪湖發展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
1.4經濟發展狀況
由表1可知,蕪湖市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為3278.53億元[5],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值均有所提高,與去年相比分別增長了3.1%、8.6%、8.5%。第二產業占比最大,第一產業占比最小。主要原因是近年來蕪湖的工業發展比較迅速,電子電器和汽車產業成為蕪湖的主要產業。同時蕪湖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方特歡樂世界已建成使用的有4期,還有大白鯨海洋公園、鳩茲古鎮、馬仁奇峰風景區、天門山風景區、丫山花海石林風景區等。蕪湖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蕪湖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蕪湖第一產業的產值最低,主要原因是近年來蕪湖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忽略了第一產業的發展。從蕪湖市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經濟發展趨勢可以看出蕪湖市的現代農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蕪湖市應統籌3大產業一體化發展,推動各個產業的主導優勢,促使產業集中發展。
2蕪湖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蕪湖市占地總面積為602605hm2,耕地面積為267890hm2,其中大多為水田,有203750hm2,旱田占少數,有57930hm2。2018年蕪湖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2431736萬元。其中,農業所占比重最大,接近50%。可以看出,蕪湖農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2.1種植業發展現狀
2018年蕪湖市糧食種植面積為221823.86hm2,較2017年減少2095.05hm2,糧食總產量1396991000kg,比2017年增加49347000kg,增產3.7%。油料種植面積為5842.05hm2,減少1237.62hm2,產量較2017年減少4090000kg,減產4.5%。棉花種植面積13956.04hm2,增加6946.47hm2,增產6674000kg,增產106.4%。煙葉種植面積1623.81hm2,同比增加97.05hm2,產量為2320000kg,減產6%。蔬菜產量(含食用菌)1486251000kg,比2017年增加2235.11hm2,增產5.2%。果林種植面積2231.12hm2,增加213.11hm2,增產2.9%。
2.2畜牧業發展現狀
2018年,蕪湖市肉類總產量176487000kg,與上年相比減產0.62%。其中,豬肉、羊肉、牛肉的產量分別為70074000kg、537000kg、1152000kg,與2017年相比,豬肉產量下降15.17%,羊肉和牛肉產量分別增長了5%和49%;水產品產量164502000kg,增長2.7%;禽蛋產量79832000kg,下降5.8%。
2.3加工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蕪湖市農產品加工業正穩定有序發展[6]。目前全市發展了近10個產業加工體系,包括果蔬、糧棉油、水產品、蜂產品、休閑產品等。蕪湖市目前市級龍頭企業有355家,省級龍頭企業有55家[7]。蕪湖市正在嘗試將農業生產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7],發展了若干具有特色的農家樂采摘園。
3蕪湖市現代農業發展潛力分析(SWOT分析)
3.1蕪湖市優勢分析(Strength)
3.1.1優勢明顯
蕪湖市有十分明顯的區域優勢,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為蕪湖農業發展提供了天然的條件,同時蕪湖市坐落在長江大三角,位于合肥和南京兩大省會城市之間,并處于上海1h經濟圈,與上海距離僅有350km。在交通越來越便捷的時代,蕪湖與長三角各城市間聯系十分緊密,搭上了一線城市發展的快速車。
蕪湖市交通發達。公路、鐵路、水路3方結合,構建了便捷的交通網絡線路。多條高速公路貫穿蕪湖境內;鐵路交通也十分發達,擁有商合杭、寧安、京福3條高鐵路線,是全國重要樞紐站之一[8];水陸交通方面,蕪湖擁有傳統的長江航道和蕪申運河;空運交通也什么便捷,除了附近的南京祿口機場和合肥新橋機場外,蕪湖宣城機場也將在2020年建成[9]。
3.1.2農業產品發展基礎良好
蕪湖市耕地面積廣闊,有267890hm2,其中主要是水田。種植的農作物以水稻、油菜、蔬菜、棉花為主。近幾年來,蕪湖市對各村莊的道路、農田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有利于發展現代農業。
3.2現代農業發展的限制因素(Weakness)
3.2.1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落后,不夠現代化
在農業生產中,基礎設施是很關鍵的一環,雖然政府對各鄉村的基礎設施進行了改善,但農業生產基礎實施仍然比較落后,沒有達到現代化的水平。在自然災難面前,農民的抵御能力不高,且沒有有效的預防措施,農民靠天吃飯的局面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3.2.2農產品結構單一,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
農業分布廣且規模小是蕪湖農業的特征,同時這也是蕪湖市農業的一大問題。農業很難大規模發展起來,較難形成現代化農業。同時,農產品結構單一,沒有形成有效的產業鏈,只能夠生產初級的農產品不能對農產品進行加工,沒有形成“生產—加工—包裝—營銷”的生產模式。產業化程度不高,缺乏企業帶動發展,經濟效益低下使得農民收入無法提升。
3.2.3農民素質普遍不高
現代農業對于從業者的要求越來越高。新進的技術和裝備,都對農民的文化程度、科技接受能力、技能水平有較高要求。蕪湖市從事農業的主要人群是中老年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有大多數。這些農業的主要從事者,年齡普遍較大,思想觀念陳舊,文化水平低,很難接受現代先進的技術和科學觀念,仍以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耕作方式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不懂得科學種養殖,濫用化肥、農藥和各種添加劑。
3.3現代農業發展的機遇(Opportunity)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將三農問題放在重要位置[10]。在這個大背景大政策下,現代農業有著很好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21世紀消費者更注重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對于農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11],人們需要的是農藥殘留低、化學添加劑少的綠色農產品。但是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固體污染物以及人們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垃圾對空氣、土壤、水質都造成了破壞。耕地面積的減少、水源的流失、土壤的破壞等,對農業的根本造成了影響。這些問題都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風險增加,使其達不到人們期望的標準。發展綠色安全的現代農業刻不容緩。
3.4現代農業面臨的挑戰(Threat)
3.4.1國內外農副產品的競爭壓力
科技的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縮短了各個國家之間的距離,世界已經成為地球村,農副產品深度融合,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的農副產品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相較于蕪湖市周邊地區,蕪湖市農產品面臨著知名度不高,未形成有效產業鏈,生產效率過低等問題;相較于國外,蕪湖市農產品雖然在價格上有一定的優勢,但農產品的質量還不能與其相比。
3.4.2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帶來的壓力
我國早已進入老齡化時代,人口老齡化在農村尤其突出。農村年輕人口大量外出,使得農村勞動力以老年人居多。而老年人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時,普遍采取傳統的耕作方式,這對環境有很大破壞性,同時勞動效率和農產品的品質都不高。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低和自身素質的原因,很難接受先進的技術和裝備。目前蕪湖市農業還沒有形成規模化、機械化,還需要大量的人力,人口老齡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蕪湖市現代農業的發展。
4蕪湖市現代農業發展對策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蕪湖市現代農業具有很好的發展契機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蕪湖市發展現代農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筆者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淺薄的建議對策。
4.1種植業結構優化調整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當地情況調整農業生產結構[12],發展特色產業鏈,提升特色農產品加工能力,提高農副產品的競爭力。增強龍頭產業品牌意識,發揮果蔬、水產品、蜂產品等產業加工體系優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走糧—經—飼—種—養結合的產業聯合模式。探索發展稻蝦共養、稻鴨共育等生態模式。
4.2農業技術進村入戶
完善農業技術推廣,培育農民學習新的生產方法和科技,提高農業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積極引進農業生產新技術,加強技術人員與農民的互動交流。各類農業專家在農閑時期為農民提供農業新型技術培訓,在農忙時期深入田間地頭對農民進行指導,讓農民能夠了解現代農業技術,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并能夠運用現代農業技術。
4.3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利用好地方資源,發揮地方產品優勢,提高當地品牌農產品的知名度,增加品牌農產品的競爭力。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率,加強農機、農藝、農信的融合,完善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13]。
4.4拓展資金籌措渠道,加大金融支農力度
資金是發展農業的重要支撐點,政府和社會要加大農業資金投入,同時農民也要自己尋找、拓展新的資金獲取渠道。各級政府應積極協調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民的支持,降低門檻,幫助農民,特別是種養殖大戶,為其提供資金支持,滿足其資金需求。為農業提供更多政策保障,提高農業抗災能力。
參考文獻
[1]蔣和平,楊東群.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成就?與未來發展思路和途徑[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9,40(05):711-720.
[2]龍鳳嬌.專業大戶對農村金融支持滿意度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浙江、黑龍江省的實地調查[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5.
[3]安徽第二大城市,人口365.4萬,是國家區域中心城市[DB/OL].https://m.sohu.com/a/227022039_388514.2018-04-02.
[4]王原.安徽沿江三城市城市森林景觀格局分析與綜合評價[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06.
[5]胡舒立.2014—2018年蕪湖市地區生產總值及產業結構分析[DB/OL].https://www.huaon.com/story/447301.2019-07-16.
[6]鄭平.福建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和對策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0.
[7]李智華.蕪湖市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DB/OL].http://m.cn3x.com.cn/content.php?id=92543.2018-01-22.
[8]潘曄,儲普查,翟婉倩,陳劍.“含金量”蕪湖:天翻地覆慨而慷[DB/OL].http://www.wuhunews.cn/yaowen/p/2690087.html.2020-05-20.
[9]綜合科.蕪湖概況[DB/OL].http://tjj.wuhu.gov.cn/tjxx/whgl/7766878.html.2019-05-21.
[10]張曉山.深化改革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J].農村經濟,2013(01):3-8.
[11]池其雄.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支援農業科學發展[J].福建質量管理,2014(Z3):42.
[12]王征.推進結構性減稅,深化稅制改革[J].科學發展,2014(07):66-69.
[13]王海波,劉鳳之,王孝娣,等.關于果園機械化生產農藝農機融合的研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3(05):16-20.
(責任編輯 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