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必然會不斷創新優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屬于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可以實現農民增收、農村經濟改革、農業生產現代化等多方面的發展目標。對此,需要基于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現狀,基于供給側改革過程與思路,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創新,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供給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鮑樹忠(1970-),男,本科,正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種植及農民教育。
引言
針對供給側改革而言,其可以借助科學手段實現對農業生產的結構優化,并借助合理調整促使供給產品和大眾需求之間保持高度契合,確保需求和供給之間可以有效銜接。針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需求,需要做好供給側改革的針對性優化發展,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提高重視。我國目前農業生產仍然是以群體為基礎,在農村中農業是主要產業,但是農民本身的素質水平、生產技術存在落后的因素,導致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整體水平不理想。對此,探討供給側改革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具備顯著實踐性價值。
1供給側改革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
供給側改革屬于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與思路。目前來看,我國特色化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正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在農村供給側改革的同時農村產業結構會有一定程度調整,此時農業發展方式以及模式也會隨之改變,在提升農村經營動力的同時,也為農村經濟發展改革提供了許多支持。在這一環境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也得到許多發展機遇。
1.1供給側改革環境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可以有效滿足農業經營發展需求[1]
農村現代化發展屬于農村供給側改革的重點,農村供給側改革進度不斷加快的同時,現代化農業生產也可以得到更多支持,此時便需要提高對于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重視,強化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水平。與此同時,還需要積極推動農業生產的競爭力、生產力水平,借助技術措施強化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水平。現代化農業發展與農民技術水平有密切關聯。對此,基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可以促使農戶掌握更多專業知識和技能,真正達到懂技術、會經營的技術水平。同時,城鎮化發展進程相關問題也可以得到有效解決,可以借助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促使農村的青壯年、高素質人口數量不斷增加,使得務農勞動力、空心化等問題得以有效解決。另外,農民本身是希望提高自身素質水平的,此時借助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可以更好地提供教育幫助,更好地豐富知識與技能,并以適應農村發展為需求,更好地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1.2在供給側改革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可以更好地獲得國家的支持
從國家的層面上來看,國家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重視度較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屬于解決農業經濟發展瓶頸的重要策略,同時也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關鍵策略。基于省級角度來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可以更好地提升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水平,更好地強化農村經營勞動力的綜合素質水平,這對于國家所提出的“十三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等政策具備較高的適應性,可以更好地推動地區經濟持續發展。
2供給側改革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屬于一項全新的探索工作,同時也是一項系統化的工作[2]。我國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非常重視,并且目前還涉及到多方面支持性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特征。但是,農業供給側改革模式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仍然存在許多困難需要及時解決。在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指導基礎上,需要針對性地優化與改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模式,基于創新、開放、共享以及綠色等理念為主,結合供給側改革需求優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水平,促使農村經濟保持持續、穩定性發展。
2.1做好城鄉一體化發展
在供給側改革環境之下,需要積極解決城鄉發展不均衡這一問題,并強化農村基礎、公共設施的建設工作,并基于城鄉一體化、基礎公共服務均等化等發展需求,做好農村建設的針對性開展,并盡可能縮小城鄉發展之間的差距問題,促使農村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3]。與此同時,還需要盡可能強化關于農村地區的義務教育工作水平,基于基礎教育的財政支持方式,強化農村基礎教育事業的持續性發展,并強化對于經濟發展的教育投入,強化教育的整體水平,促使農民可以更好地獲得優質教育,使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基礎可以得到保障,實現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得到持續性強化。
2.2構建培訓體系
按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基于培育工作中的針對性、實踐性效果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足、師資資源少以及信息化教育水平差等問題,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改進。基于當地的產業發展現狀,做好產業化發展需求和特色化分析,并借助特色化培訓措施構建相應教育體系,促使培訓內容可以保持針對性發展。如,針對森林覆蓋比較好的農村,可以借助多樣化的資源利用,借助產業特色的展現,重點與特色產業發展需求為核心,積極探索農村發展的培訓課程內容[4]。同時,還需要積極探索實踐和理論結合性的教育內容,借助集中、分階段的培訓方式強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水平,并基于現場考察與調研、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的形式,實現師資力量的配備,并強化培訓人員的遴選,促使培訓綜合水平得到發展。另外,還需要盡可能強化互聯網基礎上的信息化培育體系建設,借助大數據等技術實現培育工作效果的分析,針對性地強化培育工作綜合水平。
2.3強化培育機制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屬于惠民工作模式,屬于公益事業的范圍內容。因為農民收入比較低,農業發展的穩定性不足,會導致農民規模化發展遭受嚴重阻礙;同時還會衍生出管理與技術方面的相關問題,導致整個規模連片性的損失,促使新型職業的經營風險呈現出高水平。對此,需要積極做好新型職業農民的常態、規范化的發展。政府層面上需要做好工作關系的優化,明確不同部門之間的職責任務,并強化政策方面的扶持性工作水平,針對性地完善政策優惠以及制度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內容,做好銜接和人員培訓教育工作,促使農民可以更好地受益。與此同時,政府方面需要積極承擔責任,做好農業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資源供應,借助公益性的培訓資源促進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發展。另外,政府需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以及社會參與性機制,真正發揮社會支持、組織供應等綜合性發展水平,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化支持機制,促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得到持續發展。
2.4強化宣傳教育工作
政府層面上可以借助多種新聞媒體方式實現信息傳播與宣傳教育,并借助橫幅標語、宣傳欄、宣傳車等多種途徑實現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宣傳教育,強化農民的參與積極性,尤其是借助優惠政策的方式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價值、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宣傳,盡可能提升農民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工作的認可,并為后續參與培育工作時的積極性、主動性提供支持。與此同時,政府還需要做好多路徑的供應,尤其是高質量就業、創業支持方式,實現多路徑、多層面的收入增長,促使農民可以更好地認知新型職業農民,從而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綜合效益。
3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并不是非常理想,農業經濟仍然屬于我國整體經濟中的薄弱環節,其主要原因是生產技術以及理念存在傳統化的特征,對于農業生產的認知存在不成熟特征。對此,在供給側改革的同時,需要積極做好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創新,尤其是新型職業農民儲備少、素質發展困難等特征,針對性地強化宣傳教育工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提供支持,促使我國農民綜合素養水平得到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靜東.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有效路徑研究[J].農家參謀,2018,604(24):24-25.
[2]王娜,張曉星,劉巧麗,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衡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研究[J].時代農機,2018(02):227.
[3]吳易雄,晏紅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于湖南省平江縣的調研[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14(07):244-245.
[4]曹均學,何永林,萬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研究綜述[J].新余學院學報,2017(05):39-43.
(責任編輯 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