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城步一中讀初中時就跟教生物課的肖明輔老師學會了果木嫁接技術,高中畢業后回鄉務農,為村民們嫁接各種果木樹,鄉親們戲稱我為“靠(嫁接)樹匠”。
果木樹通過嫁接“手術”進行改良成活后,利用砧木龐大的根系吸取養分,使嫁接苗迅速恢復樹冠,就能提早結果,產量可翻一番,且個大、味美、質優,外表美觀,保持了原接穗的優良品質,在市場上有極強的競爭力。由于我有多年的嫁接實踐經驗,掌握了切接、枝接、芽接、嵌合枝接、靠接、皮接等10余種嫁接方法,嫁接成活率在90%以上,又是免費服務,所以每到春秋時節,許多農戶常爭相請我幫他們嫁接桃、李、梨、柿等果木樹,并為他們送去良種接穗。退休后我將果木嫁接作為一種業余愛好,對于村民的需要有求必應;果樹嫁接的季節過去后,我會不定時地上門檢查嫁接成活情況,給予管理方面的技術輔導;許多農戶房前屋后的野生果樹通過改造后變成“搖錢樹”,每年的庭院經濟達千元。
光靠我一雙手實在無法滿足廣大村民的需求,于是我帶領10余個學徒輔導他們學習嫁接技術,他們掌握全套技術后又帶出一批學徒,從而使嫁接技術人員成倍增長。
當年,我從邵陽林業科學研究所引進板栗良種30多個,親手嫁接的板栗樹達2萬株,白云鄉板栗林場里我親手嫁接良種板栗300畝;羊石背西村、南洞林場、汀坪鄉小陽坪村、儒林鎮周邊10余村都留下我的足跡與“成果”;嫁接的良種桃、李、梨、楊梅、板栗、柿子等果樹已結果創收,并改變成百上千戶農民的經濟狀況,許多村民奔向小康。
(楊盛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