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汝南縣人民醫院(463300)李俊武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發病率高,其發病機制主要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所以根除幽門螺桿菌是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以及預防復發的重要手段。相關研究表明,由于幽門螺桿菌耐藥性的逐漸增強,傳統的三聯療法治療效果不斷下降,而四聯療法雖可以減少胃酸分泌,降低尿素酶活性,抑制炎性因子活性,從而增加幽門螺桿菌清除率,但易造成腹瀉、腹脹、厭食、嘔吐等不良反應[1]。益生菌可以改善宿主微生態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抑制幽門螺桿菌生長,促進腸道消化系統健康,對于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有積極作用。本研究選取我院124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分組探討益生菌聯合埃索美拉唑四聯療法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12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聯合組和常規組。常規組62例,男41例,女21例;年齡22~47歲,平均(33.03±2.21)歲;病程3~15個月,平均(9.51±2.01)個月;潰瘍直徑5~20mm,平均(12.12±2.12)mm;胃鏡分期:A1期36例,A2期26例。聯合組62例,男43例,女19例;年齡23~46歲,平均(32.14±2.19)歲;病程3~15個月,平均(9.62±1.99)個月;潰瘍直徑5~19mm,平均(11.98±2.06)mm;胃鏡分期:A1期38例,A2期24例。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潰瘍直徑、胃鏡分期)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
附表 兩組免疫功能對比

附表 兩組免疫功能對比
時間 組別 例數 IgM IgA IgG治療前聯合組 62 1.27±0.21 1.26±0.22 11.05±1.20常規組 62 1.31±0.25 1.29±0.26 11.34±1.12 t 0.925 0.665 1.334 P 0.357 0.507 0.185治療后聯合組 62 1.91±0.24 2.21±0.29 15.86±1.52常規組 62 1.46±0.22 1.62±0.33 11.93±1.45 t 10.435 10.139 14.124 P<0.001<0.001<0.001
1.2 選取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診斷標準[2];②未接受過抗幽門螺桿菌治療;③近1個月未服用抗生素;④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③腫瘤患者;④十二指腸手術者。
1.3 方法 常規組采用埃索美拉唑四聯療法:埃索美拉唑腸溶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379)40mg/次,1次/d,口服;羥氨芐青霉素(國藥集團汕頭金石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3254)1000mg/次,2次/d,口服;克拉霉素(國藥集團汕頭金石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164)500mg/次,2次/d,口服;枸櫞酸鉍鉀(國藥集團汕頭金石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422)600mg/次,2次/d,口服。聯合組在常規組基礎上聯合枯草桿菌二聯活菌腸溶膠囊(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30087)治療,500mg/次,3次/d,口服。兩組均治療15d。
1.4 療效判定標準 胃鏡下潰瘍面積縮小<50%視為無效;胃鏡下潰瘍面積縮小≥50%視為有效;胃鏡下潰瘍愈合,但仍有炎癥視為顯效;潰瘍愈合,且炎癥消失視為痊愈。痊愈、顯效計入總有效。
1.5 觀察指標 ①臨床治療效果。②不良反應(包括腹痛、腹脹、便秘、嘔吐、厭食等)發生率。③免疫功能。于治療前、治療后抽取空腹靜脈血,采用全自動化學發光分析儀(武漢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分型CF10)與配套試劑盒檢測IgM、IgA、IgG水平。
1.6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IgM、IgA、IgG水平)以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臨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以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治療效果 治療后兩組總有效率對比,聯合組96.77%(60/62),高于常規組的72.58%(45/62)(P<0.05)。
2.2 不良反應發生率 常規組腹痛5例、腹脹1例、嘔吐2例、厭食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35%(12/62);聯合組腹痛1例、嘔吐1例、便秘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84%(3/62)。聯合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常規組(χ2=6.143,P=0.013)。
2.3 免疫功能 治療前兩組IgM、IgA、IgG水平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IgM、IgA、IgG水平均較治療前高,且聯合組高于常規組(P<0.05)。見附表。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身心健康,其發病機制主要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幽門螺桿菌會增加胃酸分泌,誘發局部炎癥,并損害黏膜的修復功能,因而形成十二指腸黏膜損害和潰瘍[3]。
埃索美拉唑四聯療法能通過不同藥物機制,減少胃酸分泌,降低尿素酶活性,穿透細胞壁直接作用于幽門螺桿菌的糖苷酶使其溶解破裂,提高幽門螺桿菌清除率,加速改善消化道出血等臨床癥狀,縮小潰瘍面積,緩解疼痛,是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有效手段。但埃索美拉唑四聯療法易出現諸如腹痛、腹脹、便秘、嘔吐、厭食等不良反應,從而降低患者依從性,影響治療效果[4]。相關研究指出,益生菌是定植于人體腸道內的活性微生物,可以改善宿主微生態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抑制幽門螺桿菌生長,促進腸道消化系統健康。枯草桿菌二聯活菌包含枯草桿菌、腸球菌兩種益生菌,可減少致病菌,延緩腸源性毒素產生,補充人體所需生理菌叢,加快營養物質消化吸收,提高人體細胞免疫水平,從而調節腸道內失調菌群。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總有效率96.77%高于常規組72.58%(P<0.05),表明益生菌可通過調整機體免疫抑制幽門螺桿菌,提高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總有效率;且聯合組不良反應發生率4.84%低于常規組19.35%(P<0.05),表明益生菌聯合埃索美拉唑四聯療法可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本研究還顯示,治療前兩組IgM、IgA、IgG水平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IgM、IgA、IgG水平均較治療前高,且聯合組高于常規組(P<0.05)。表明益生菌聯合埃索美拉唑四聯療法可增強免疫功能。
綜上所述,益生菌聯合埃索美拉唑四聯療法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療效確切,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增強免疫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