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鶴山市人民醫院(529700)韓貴霞 蔣武沖 馮轉卿
鼻咽癌是發病率越來越高的惡性腫瘤疾病,統計報告顯示鼻咽癌占到各種惡性腫瘤發病的3%[1]。針對鼻咽癌,因病早期無典型癥狀,為此一旦確診,患者常處在癌癥晚期,此時患者已無徹底治愈的可能,患者主要采取放療的方式以盡可能的延長生存時間。化療可快速將腫瘤細胞殺死,如此達到阻止腫瘤進展的目的,而放射治療在將癌細胞殺死的同時也常會對正常細胞造成損害,這使得鼻咽癌患者的放療過程常會出現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損及鼻出血等不良反應,尤其是鼻出血比較常見[2]。鼻出血的發生會給患者的心理狀態造成影響,讓患者常產生焦慮情緒,為此針對行放療治療的鼻咽癌患者還需做好患者的護理干預工作。本次研究中,探討了采取預見性護理干預鼻咽癌放療后鼻出血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60例鼻咽癌放療后出現鼻出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病例入選時間:2016年2月~2019年2月。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且所有患者均接受放療治療[3]。②患者均有完整的臨床資料。③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曉本研究的目的,患者也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損傷的患者。②患其他惡性腫瘤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成以下兩組:研究組30例,其中包括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最小為36歲,最大為70歲,平均(54.2±2.5)歲;出血部位:鼻中隔中后段出血16例,下鼻道后段出血14例。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34~69歲,平均(53.9±2.6)歲;鼻中隔中后段出血15例,下鼻道后段出血15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
1.2 鼻出血處理 針對出現鼻出血的鼻咽癌患者,可結合患者病史先進行基礎的處理,如針對休克患者實施休克處理;針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降壓處理;重度貧血者則予以輸血處理。經相關處理且患者病情穩定,可采取鼻內鏡下鼻腔探查聯合電凝止血操作:輔助患者為仰臥位,采取輕柔的操作方式,抽取鼻腔中的填塞物,采用吸引器將鼻腔、鼻咽部的血凝塊吸出,明確具體的出血部位后,采用1%10ml丁卡因+0.1%2ml腎上腺素棉片對鼻腔黏膜表面進行深度麻醉,然后借助鼻內鏡仔細的尋找鼻出血的局地位置。針對探查到為下鼻道后穹隆出血這,可將棉片置于下鼻道內,朝外上方填塞麻醉,在下鼻甲外側電聲棉片,使下鼻道拓寬,再次借助鼻道黏膜是否存在突起、活動性出血,再確定出血點可用帶吸引器的單極電凝對出血部位進行電凝止血,針對創面可以填塞小塊的明膠海綿并復位下鼻甲。在術后予以抗炎與補液,若未見再次出血可出院。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包括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生命體征監測、環境護理及飲食護理等。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護理方案制定。查閱關于鼻咽癌后鼻出血的相關資料,同時結合臨床護理經驗,對鼻咽癌后鼻出血原因進行客觀的分析。同患者進行交流與討論,掌握患者當前的心理狀態,結合患者心理狀態及鼻出血要點,制定科學可行的預見性護理干預方案。②護理方案實施。護理人員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為患者講解鼻咽癌后鼻出血的病機、治療方法等,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此外為患者講解積極配合對疾病干預的重要性[4]。心理學研究經驗表明,本身患病且合并并發癥的患者,心理健康會受巨大影響,且心理健康水平還同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有很大關聯,為此在對鼻咽癌放療后鼻出血患者的治療前,還需進行宣傳教育,讓患者可全面掌握疾病知識,讓患者更好地配合醫務人員的工作。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飲食方面的健康教育,平常飲食中進食易消化的食物,注意在日常飲食中需多進食蔬菜與水果,鼓勵患者多飲水及予以患者鼓勵及安慰,針對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需及時的報告給醫師及做對癥的干預。
1.4 觀察指標 ①在護理干預前后,均采取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價,各個自評量表的總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負性情緒越嚴重。②在兩組患者出院時刻,采取建議生活質量評分表(SF-36)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主要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精神健康以及社會功能四個方面的評分內容,各個方面總分均為100分,得分同生活質量水平呈正比。
附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焦慮與抑郁評分變化比較(,分)

附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焦慮與抑郁評分變化比較(,分)
組別 n 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30 61.25±5.81 42.26±4.33 59.95±5.76 41.16±4.29對照組 30 61.21±5.82 47.86±4.62 59.81±5.74 48.86±4.86 t-0.027 4.844 0.094 6.506 P-0.979 0.000 0.925 0.000
附表2 出院時刻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附表2 出院時刻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生理功能 心理功能 精神健康 社會功能研究組 30 86.21±7.14 85.21±7.03 84.56±7.06 84.86±7.11對照組 30 81.36±6.23 81.36±6.42 80.22±6.64 80.03±6.92 t-2.803 2.215 2.453 2.666 P-0.007 0.031 0.017 0.010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軟件做統計學結果分析,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理狀態 護理前,兩組患者在焦慮與抑郁負性情緒評分上兩組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經過相關的護理干預后,在SAS、SDS兩項評分上兩組均較護理前降低,但是研究組的評分降低要明顯比對照組更加顯著(P<0.05),見附表1。
2.2 生活質量 出院時刻的生活質量評分上,研究組患者的各個方面評分上均要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附表2。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此外生存環境也發生轉變,空氣污染物增加,這使得口鼻腔疾病的發病率也呈現出逐年升高的趨勢[5]。在口鼻腔疾病中,鼻咽癌屬于一種病情嚴重的疾病,該病好發鼻咽腔頂部、側壁黏膜上皮部位,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全世界有80%的鼻咽癌患病群體分布在我國各地,其中廣東市的發病率也是各省市發病最高的區域,這對人們的生命健康與生活質量造成巨大影響[6]。
針對鼻咽癌,多數患者在確診疾病后常處在癌癥晚期階段,對晚期鼻咽癌,臨床中常采取放療治療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放療將癌細胞殺滅,盡可能的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而放療治療鼻咽癌除了可以殺死癌細胞,但同樣會殺死正常細胞,這使得患者常會在化療后出現一些并發癥,其中常見的并發癥為鼻出血[7]。針對鼻咽癌后鼻出血,需進行及時的治療及干預,在對鼻出血的治療上,常采取鼻孔填塞法進行止血,通過及時的止血以預防出血量增大所致休克甚至死亡的不良后果,而在行止血處理的時候,受患者自身負性情緒的影響,常使得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下降,這樣可能影響止血效果及引起再次出血情況,為此臨床中強調在對鼻咽癌化療后鼻出血患者的處理中,還需做好患者的護理干預工作[8]。預見性護理干預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以患者自身病癥及心理狀態為出發點,結合相關的文獻及臨床干預經驗,制定合理的預見性方案,其中重點包括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針對制定的護理方案由護理人員實施,如進行知識宣教及心理干預,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及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心,保證止血效果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經過相關的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在焦慮與抑郁評分上均明顯較護理前降低,而研究組評分降低幅度明顯比對照組顯著,此外在出院時刻的生活質量各方面評分上,研究組也明顯高于對照組,該結果表明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鼻咽癌化療后鼻出血的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對鼻咽癌行化療治療后出現鼻出血并發癥的患者,在對癥治療期間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模式,可以顯著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