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佩軒?趙均
【摘要】? 學術出版是一個國家出版水平和文化軟實力的體現。學術出版的學術性決定了編輯必須具備深厚的學術素養和學術造詣。文章在厘清編輯學術素養內涵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時代學術出版編輯學術素養提升的六個維度,即提升學術意識、夯實學術知識、嚴守學術規范、增進學術技能、涵養學術情懷、踐行學術精神,從而推動新時代學術出版的高質量發展。
【關? 鍵? 詞】學術出版;編輯;學術素養
【作者單位】蔣佩軒,中國傳媒大學;趙均,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2【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8.002
蔡元培先生曾說:“一個民族或國家要在世界上立得住腳——而且要光榮地立住——是要以學術為基礎的……學術昌明的國家,沒有不強盛的;反之,學術幼稚和知識蒙昧的民族,沒有不貧弱的。”[1]學術的昌明離不開學術出版的繁榮。“學術出版是以推進科研、探究學問、弘揚學術、傳播新知為根本宗旨,以學術著作、學術論文等為基本形式,以學術成果的發布、展示、傳播以及交流為基本內容,遵守出版管理規定與學術規范,涵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范疇的一種出版形態。”[2]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學術出版是集學術性、專業性、規范性于一體的出版活動,這也決定了編輯的學術素養對學術出版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影響學術出版生命力的關鍵因素。
當前,學術出版進入尋求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一方面,學術出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建設科技強國、文化強國以及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加強“雙一流”大學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目標的提出,為學術出版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國家對科研的投入連年增長,學術成果產量大幅增加。據悉,至2018年,我國科研投入已接近2萬億元,總量超過日本,已穩居世界第二,我國科技論文的數量在不斷增長提升,處在世界的前列[3];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新技術為學術出版賦能,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學術出版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國學術出版的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學術話語體系建設水平總體不高;學術出版的原創力仍然不足,“只見高原未見高峰”的情況未能根本改變;學術剽竊、抄襲,引用失真失當等學術失范現象時有發生;傳統學術出版面臨向知識服務轉型的重重壓力……這些共同構成了學術出版編輯學術素養必須提升的現實語境,對新時代學術出版編輯學術素養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何謂編輯的學術素養?“學術”是指專門、系統的學問;“素養”是指經常修習的涵養[4]。我國古代便有“素養”一詞,如宋朝陸游《上殿札子》中就有“氣不素養,臨事惶遽”的說法,強調的是平日修習與良好習慣對素養養成的重要性。有學者認為,學術素養是指“經過長期的學習與不斷的努力而形成的一種理論素質和理論修養” [5],亦指“進行學術研究時的內在規范和要求,是個人在學術研討過程中所表現的綜合品質”[6]。不同群體學術素養的要求與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離不開“學術”二字的統領。筆者認為,編輯的學術素養是指編輯在出版活動中所體現的與學術有關的素質、能力與修養。提升學術素養主要有六個維度,即提升學術意識、夯實學術知識、嚴守學術規范、增進學術技能、涵養學術情懷、踐行學術精神。
一、提升學術意識
學術意識是學術素養構成的首要元素[6]。編輯的學術意識指的是“編輯具有及時了解學科中學術水平高、有新意、有深度的學術成果,積極關注學科前沿發展的一種學術敏感、鑒別和評價的能力”[7]。在筆者看來,編輯的學術意識首先是一種運用學術的概念語言和方法工具求解學術問題的內在自覺,而“學術敏感、鑒別和評價的能力”則是內在自覺的外顯。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是學術出版走向深入的關鍵,也是編輯具備學術意識的體現。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往往只是技巧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則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 。編輯的學術意識體現在判斷選題時的問題意識,即選題是否回應現階段大家所關心的學術問題,抑或是創造性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許多優質的學術精品都源于編輯高度敏感的問題意識。如陜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的大型學術精品——《中國蜀道》(十卷本)的出版就是最好的例證。通常情況下,出版業總是在等到有關專業機構啟動一項重大工程之后,才會積極跟進,提出選題[8]。但該書的編輯在中國蜀道的研究還沒有啟動的時候就大膽提出這一出版工程,敢于下 “先手棋”,就是源于編輯敏銳甚至超前的問題意識。正是在以問題意識為核心的學術意識促動下,《中國蜀道》這樣的學術精品才得以出版。
二、夯實學術知識
學術知識是學術出版編輯素養提升的基礎。學術出版與教育出版、大眾出版最顯著的區別在于,學術出版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理論性體現在學術出版提供的往往是某一領域的學術知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理論框架、術語概念、研究方法。學術知識不是個別、零散、具體的知識,而是規律、系統、抽象度高的知識。學術出版編輯不能只滿足于對作者原稿負責,當“二傳手”,做“校對員”,還必須具備與作者進行學術對話和交流,甚至要具備啟發、引領作者的能力,而這些都是建立在具備一定學術知識結構和知識儲備基礎上的。只有具備一定的學術知識,才能發揮編輯的主體作用,對稿件做出客觀、準確的學術評價,并提出專業的修改建議,勘正內容謬誤,提升學術價值。
夯實學術知識一要強化知識的深度,尤其要強化某一學科的專業理論知識。二要拓展知識的廣度,對跨學科的知識理論有所涉獵和了解。三要跟上科研發展的速度。當前,科研發展日新月異,新的研究熱點不斷涌現,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不斷被使用,學術出版編輯只有緊跟科研發展的速度,及時更新和完善專業知識,才能把握最新的學術前沿動態。如科技類刊物《紅外技術》的編輯為了確保稿件的先進性,每次都會將“來稿涉及的參數指標、工藝流程、方法和學術觀點”[9]與國際標準比對,并經常更新關于探測器材料與組件的技術知識。
三、嚴守學術規范
學術出版的學術性和專業性決定了學術出版必須具有規范性。編輯的學術規范素養是學術出版質量的重要保障。中國編輯學會原會長桂曉風曾指出,“規范意識是質量意識的具體表現。而且規范應當是一種全面的規范。編輯規范并不僅僅是編校質量標準,至少包含七個方面:法律規范、知識規范、語言規范、邏輯規范、文獻著錄規范、出版專業規范、編輯道德規范。”[10]筆者認為,編輯的學術規范素養主要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學術研究層面,指編輯必須了解和掌握的關于學術研究的原則,包括立論闡述的邏輯規則、研究方法的使用規則、文獻的引證標注規則等;二是出版業務層面,主要是指編輯在審稿、加工、校對、排版、裝幀印制中應遵守的出版專業規范和出版標準規范,如對書稿的語言文字、體例、圖文、數據等進行規范等;三是職業道德層面,主要是指編輯應遵守的職業操守和道德修養,避免學術不端行為。2019年,國家發布了首個針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范? ? 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174—2019)》,該標準不僅對作者的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界定,還對編輯的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界定。主要有:違背學術和倫理標準提出編輯意見;違反利益沖突規定;違反保密要求;盜用稿件內容;干擾評審;謀取不正當利益;其他學術不端行為。學術規范是學術出版編輯不得逾越的底線和紅線,遵守學術出版規范是學術出版編輯職業生涯得以“行之久遠”的圭臬。
四、增進學術技能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曾說:“當一個合格、稱職的好編輯,比當一個教授、講師還要難。”[11]這是因為,編輯不僅要具備與“教授、講師”匹敵的學術水平,還要具備“教授、講師”之外的技能,實現學術成果的高效擴散和增值。編輯的學術技能是指編輯在學術出版活動中應具備的技術能力。當前,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為代表的新技術使得學術的生產、出版、傳播、反饋方式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學術出版編輯必須緊跟智媒時代的發展步伐,努力提升數字化生存的技能和素養。
學術技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大數據的使用技能。“在大數據時代,通過對學術出版物自身和學術出版場景的數字化解構和全息化重構,數據將成為學術出版服務的核心單元。它既可以作為一種學術資源形態存在,也為實時、精準和個性化服務的開展提供方向性指導。[12]”編輯必須學會利用大數據工具在海量信息中獲得有效信息,對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做出更加精準和科學的出版決策。(2)向知識服務轉型的能力。“高質量、可信賴、描述精確和便于解耦與利用的內容資源為知識的精細化生產提供了基礎條件”[13],構建以知識元數據為基礎的學術數字內容資源是實現知識服務的前提。編輯必須具備打破固有思維和傳統的知識呈現方式,提升對知識進行結構化和深度整合的能力,為學術出版的知識服務轉型奠定基礎。(3)全媒體傳播能力。媒介融合彌合了媒介的邊界,文、圖、視、聽等多元方式呈現以及多終端獲取已經成為學術出版的常態,作者、編者、讀者之間的即時互動需求越來越大,這些都要求編輯必須掌握多種媒介的使用技巧和傳播規律,更好地實現學術成果的最大化擴散。(4)協同創新能力。學術出版已經開始了“全方位介入科研流程,利用前沿技術提供高附加值解決方案的智慧出版進程”[13],對編輯與作者、專家之間的協同創新能力的要求逐漸凸顯,學術出版編輯不能只是做“跟隨者”,而是要做“創新者”。
五、涵養學術情懷
學術出版編輯要想保持學術熱情,離不開對學術情懷的涵養。古今中外,凡是能在學術出版領域有大成就者,都離不開學術情懷的感性驅動。學術情懷是從事學術出版的初心,承載著編輯人的出版夢想,是編輯出版活動的精神歸宿。中國出版史上閃耀的人物如張元濟、陸費逵、鄒韜奮、葉圣陶、周振甫等,他們身上無一不彰顯情懷的力量。如大出版家張元濟先生,之所以辭去南洋公學的顯赫職位,加盟還只是一家以印刷會計簿冊業務為主的商務印書館,就是源于他“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書林努力來”的學術情懷。在他的帶領下,商務印書館一躍成為中國學術出版的重要力量,并且推動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學術出版的發展,讓其與世界同步。只有懷著對學術出版的深沉熱愛,才能在遇到困難時不退縮,遇到誘惑時不迷失,遇到誤解時不灰心,在學術出版中真正踐行“出版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宗旨。
六、踐行學術精神
學術出版需要學術精神的支撐。“精神作為一種意識層面的存在,具有強大的能動作用,良好的精神涵養是個體及社會群體發展進步的強大支撐。” [14]情懷更偏重于心理情感層面,而精神更偏重于精神意志層面。“學術精神是學者的價值準則、認知理念和精神氣質,是學術研究的靈魂和導向。”[15]古今中外的偉大學者共同建構和詮釋了偉大的學術精神,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探索精神,中國近代學者王國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精神,國學大師陳寅恪“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的鉆研精神等,都是學術精神的集中體現。編輯作為學術共同體的一部分,不僅需要通過出版來傳播學術研究成果,還需要通過學術出版來踐行和弘揚學術精神。在踐行學術精神的過程中,編輯自身的精神生活也得以升華,實現了對“理想生活的澄明”[16]——通過學術“對真、善、美做出一種理性的澄明”[16]。這或許也是學術出版編輯終極的價值追求與幸福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17]這不僅是新時代學術工作者的使命,還是學術出版編輯的使命。新時代的學術出版編輯,只有不斷提高學術素養和學術造詣,才能涵養立時代潮頭的銳氣、通古今之變的底蘊、發思想之先聲的追求,積極為黨和人民提供優秀的學術文化精品。
編輯學術素養的提升并非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正如“素養”一詞的本義——平素的教養,它需要編輯日積月累、久久為功才能有所精進。編輯學術素養的提升也不僅是編輯個人的事情,還是事關出版業如何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的大事,決定了學術出版的水平和未來,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為學術編輯素養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
|參考文獻|
[1] 蔡元培. 中學修身教科書[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19.
[2]劉永紅. 關于學術出版的幾點思考[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 (2):55-61.
[3] 李高思. 科技部:去年我國研發投入近2萬億? ?將多措并舉提升創新能[EB/OL]. (2019-05-24)[2020-04-06]. http://news. china. com. cn/txt/2019-05/24/content_74819160. htm.
[4] 李娜,萬鷹昕. 試論大學教師的學術素養及提升策略[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2):76-78.
[5] 安靜,王琳博. 文科研究生學術素養的內涵、要素及培養[J]. 重慶高教研究,2013 (1):68-71.
[6] 王立珍,袁金英,馬秀峰. 研究生學術素養的內涵及培育探析[J]. 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2 (5):50-52.
[7]白晉元. 談高校學報編輯的學術意識[J]. 政法論叢,1996(5):54-55.
[8] 聶震寧. 出版力:精品出版50講[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9.
[9]田縈,鐘鶯,陳旭,等. 技術類期刊編輯的學術素養提升實踐[J]. 編輯學報,2019(S2):270-272.
[10] 桂曉風. 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從編輯工作做起[J]. 中國編輯,2013(1):32-33.
[11]蔣曙晨. 呂叔湘同志談出版編輯工作[J]. 出版科學,1996(1):7+6.
[12]叢挺. 基于知識鏈的全球學術出版服務模式創新研究[J]. 出版科學,2018(1):27-32.
[13] 王鵬濤,黃恒. 2020年全球學術出版的趨勢展望與規律洞察[J]. 出版廣角,2020(5):22-25.
[14]朱文武. 試論研究生學術精神的內涵及其價值評估[J]. 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5 (5):8-11+74.
[15]禚麗華. 新時代呼喚學術精神的本真意蘊[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12-17.
[16] 曹永國. 論學術研究作為精神性的自我觀照[J]. 學術界,2019(11):101-107.
[17] 習近平.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6-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