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時代和新常態下,我國學術科研水平逐步實現由數量向質量的轉變,進入了相對成熟穩定的時期。文章嘗試分析比較國外知名出版集團及國際學術期刊的發展趨勢和策略,深入思考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化發展方向和途徑,并提出可行建議。
【關? 鍵? 詞】學術期刊;國際化;趨勢;策略
【作者單位】張艷潔,人民衛生出版社有限公司醫學學術編輯出版中心期刊編輯部。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8.005
學術期刊薈萃科學發現,傳承人類文明,體現了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自2019年起,我國期刊出版數量和質量均居世界第二。可以說,在新時代和新常態下,我國學術科研水平已逐步實現由數量向質量的轉變,進入相對成熟穩定的時期。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期刊矩陣,夯實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科技與文化基礎,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期刊發展的新定位:全面把握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立足國情、面向世界、提升質量、超越一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科技期刊發展道路[1]。
在全球化經濟和科技不斷深入和滲入發展的影響下,學術期刊國際化已成為全球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擺在期刊人面前的現狀是:我國學術期刊起步較晚,雖已快速成長為期刊大國,但尚缺乏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期刊,具體體現在相關學術成果、數據被同領域頂級期刊引用頻次偏低,熱點論文數量有限,很難發揮引領作用等方面。因此,了解并分析國際學術期刊的發展趨勢和策略,是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化發展的必經之路。
一、國際學術期刊發展前瞻
1.規模化管理與矩陣效應
期刊規模化管理在集聚多個辦刊模式相近和專業領域相關的期刊的基礎上,剝離編輯與出版業務,讓兩者互補共贏,統一配置資源,形成矩陣效應;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資源利用率、多重開發信息,最大限度發揮資源共享優勢、品牌優勢、成本優勢和競爭優勢等,同時刺激市場競爭力并激發社會影響力。
縱觀國外期刊出版態勢,20世紀末即呈現集群化和規模化的發展端倪;21世紀初國外大型出版集團涌現重組和并購的熱潮,進一步形成矩陣效應。國外出版集群化和規模化過程的實質為兼并重組和跨國經營。比如享譽全球的愛思唯爾和原施普林格兩家出版機構,利用其強大的資源優勢,進行資本運作和并購集約化管理,積累整合形成數據庫資源,通過規模效應和品牌優勢,吸引優質資源,同時對外進行收購兼并。這在最大限度節省成本的同時,多重開發利用資源,形成了更強大的競爭優勢。
2.開放獲取出版態勢有望惠及全球
未來,全球專業學術期刊開放獲取(Open Access,OA)出版將是一個大趨勢。國外開放獲取期刊平臺的技術和運營策略重點在于:關注信息技術創新發展,資源收集方式完備,與圖書館密切合作,平臺利用率極高。在眾多國家和機構的重視和推動下,全球開放獲取出版已開始向開放數據和開放工作流等方面延伸,觸及傳統學術出版流程的核心內容,或將重構科學交流體系。無論2015年歐盟達成的OA2020倡議,還是2018年歐洲研究資助者宣布的Plan S(一項新的開放獲取戰略),無不劍指商業出版巨頭的暴利[2],旨在打通已發表研究論文的付費壁壘,實現學術出版物真正意義上的即時、開放和可獲取性。
多國政府為確保開放獲取出版落地,均出臺了相關政策,其中包括2019年1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的Open,Public,Electronic and Necessary (OPEN)Government Data Act(《開放政府數據法》);科研資助機構與圖書館亦紛紛以簽訂協議和投資OA基礎設施和項目的方式參與開放獲取出版;以施普林格·自然為代表的國際出版集團則順勢而為,積極調整策略,對變革性轉換協議進行協商,截至2020年4月,已簽署12份轉換協議,助推開放獲取出版。
3.數字化轉型與傳統內容出版雙輪驅動
信息時代,專業的學術內容出版“一統天下”的格局大勢已去,數字出版裹挾著新思潮、新技術奔涌而來,不過十數年的時間,已占據出版領域重要的前沿陣地。當下,數字化轉型呈現如下特點: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智能可穿戴設備和新媒體終端等高新技術的推動下,媒體已經發展成集資源、社交、服務于一體的系統平臺。其本質是傳統出版機構在“互聯網+”環境下實現“內容+”,提升自身對外部產業的知識賦能和信息服務水平。
如今,大型國際出版集團將發展定位于提供信息解決方案或信息服務,這使得學術期刊平臺化和規模化發展的特性更為突出。單個學術期刊更依賴平臺與集群,越能夠提供學術的終端服務就越能夠實現“可見”,并且,數字化使得學術期刊逐漸形成新的評價體系[3]。因此,出版商亟須實現傳統內容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創新性提升用戶服務體驗,由單一的專業內容提供商轉變為解決方案的智囊顧問。
4.5G、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等信息“高鐵”架構出版的“時空隧道”
隨著移動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等一系列新型信息技術快速崛起并投入運用,大數據時代已然來臨。搭上5G的信息“高鐵”,加之大數據科學范式的興起,當下的出版工作方式、工作內容和生產流程發生巨變,并極大地推動移動閱讀、在線教育、知識服務等新業態的發展,從而為出版業的融合發展、轉型升級提供難得的機遇。
不得不說,人工智能時代的出版供應鏈,無論在供給端、需求端,還是在傳遞媒介渠道上,都顛覆了傳統模式。科技含量的增加構筑了出版的“時空隧道”——互聯網出版、VR出版、3D出版及交互出版等全新出版樣式橫空出世[4]。高新技術還帶來一個可喜的傾向:數據共享逐漸成為當下科學研究領域的焦點話題,而數據出版又為數據共享另辟蹊徑。尤其在5G環境下,數據出版面臨的數據存儲、數據共享以及數據引用等問題都將得到有效解決,這將加快推進科技期刊的數字化轉型升級[5]。
二、國內學術期刊的國際化發展路徑
學術期刊的國際化發展是當前全球一體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科技進步和學術交流融合發展的需要,亦是我國學術出版融入全球化媒體發展的必然結果。國際化的學術期刊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亦是提升我國期刊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重要媒介,可為國內學術成果在全球學術領域的傳播和交流奠定基礎。《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明確提出,要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構建服務有力、開放創新、協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國科技期刊體系[1]。
1.不忘初心:根植本土,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學術期刊國際化雖然是一種趨勢,但國內學術期刊立足中國,根植本土無疑是首要的。畢竟期刊首先是一種媒體介質,具有媒體的特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國家形象關乎一國的國際地位和人心向背,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學術期刊要牢記自身的媒體特性,成為因勢而謀、應勢而動,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體現大國責任和擔當的窗口和平臺,讓世界了解更真實的中國,在國際傳媒中構建中國話語權體系,提升傳播能力。
學術期刊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為科研人員提供科研資料和輿論引導,從而促進本國科技創新發展。因此,在研究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化的方向和策略時,我們要“不忘初心”,扎根本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樹立好中國形象、書寫好中國歷史。正如人民衛生出版社有限公司勇于承擔中國全球健康事業傳播與推廣的重任,瞄準并填補中國全球健康領域英文期刊的空白,創辦《全球健康雜志(英文)》。該刊自2017年6月創刊以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始終致力于搭建中國國際衛生輿論話語權的分量載體;注重闡明中國的立場觀點,打造報道中國的權威窗口,進而影響國際輿論走向。該刊對全球健康熱點問題進行跟蹤、研判,及時做出獨家社評、專業分析、權威解讀,提供獨樹歐美媒體的中國一幟,增強中國在全球健康輿論場中的公信力和國際影響力。
2.砥礪前行:編輯出版全流程瞄準“國際化”
一本學術期刊的“國際化”進程是由其編輯出版流程中每個環節的“國際化”程度來決定的,包括雜志定位、欄目設置、選題策劃、稿源、編委會、同行評審隊伍、市場運營等環節的“國際化”的程度。國內第一本光學領域的英文學術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通過明晰國際化定位——在編委會成員分布、稿源爭取、審稿者隊伍構建、宣傳推廣等方面全面鋪開國際化建設,僅用1年半時間將自身打造成國際一流精品期刊,使“中國之光”照進國際光學期刊領域。
雜志定位需要牢牢把握全球化辦刊的方向和宗旨,著力于搭建云集世界資源和精粹的、立足世界視角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出版平臺,捕捉和洞悉國際期刊的出版動向,積極借助《中國出版》《科技與出版》《出版發行研究》《出版廣角》等精品期刊,探索制定國際視野下的學術期刊發展策略;欄目設置則應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研究分析哪些欄目除了能展示本刊的內容和特色,還能吸引全球讀者和作者的眼球。如《全球健康雜志(英文)》即在深入研究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欄目設置和讀者內在需求的基礎上,對欄目的策劃和設置進行了科學規劃,目前開設的特色欄目主要有四個。欄目 Bridging Belt and Road Countries:體現該刊在全球關注貧困與衛生問題的理念引導下,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契機下,覆蓋眾多發展中及欠發達國家,實現我國同沿線國家衛生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的初衷。欄目 Window for China:充分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讓國內外民眾觸摸中華文化脈搏,感知當代中國作為大國的擔當與責任,讓世界各國人民更加客觀地看待中國、了解中國、支持中國,提升我國衛生輿論的國際話語權。欄目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及時、客觀地向世界介紹中國不斷實踐并完善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和診療經驗,為受疫情影響國家的防控和診療工作提供參考,與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共享信息與合作,共同維護地區和世界公共衛生安全。欄目 Commentary:集權威性、導向性、易讀性、新穎性、爭議性于一體,旨在追蹤全球熱點、透析環球焦點、洞悉國際輿論導向、捕捉世界爭議性話題,推陳出新、另辟蹊徑。總體來看,《全球健康雜志(英文)》彰顯了鮮明的特征,即全球視野、中國智慧、權威引領、聚焦熱點。
選題策劃的國際化要求追蹤全球熱點、洞悉國際輿論導向、捕捉世界爭議性話題,最好能以獨到的視角為世界范圍的讀者報道分析國際廣泛關注的議題。作者國籍的來源和分布是期刊國際化的體現,可反映該期刊在世界范圍內作者群體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比如《全球健康雜志(英文)》力邀Abt Associates澳大利亞高級全球顧問Jane Thomason博士就區塊鏈技術對全球婦幼衛生的深度影響展開評議,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Kai Hong Phua教授就全民健康覆蓋和公私醫療資源的平衡問題進行探討,中國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的馬冠生教授從趨勢、危險因素、政策及行動層面全面剖析全球兒童肥胖問題,亞太臨床營養學會主席Shaw Watanabe 教授針對日本長壽現象和老齡護理進行深入淺出的闡釋,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的Lizheng Shi教授利用衛生技術評估方案提綱挈領地解決特殊藥品高成本的政策選擇問題。
編委會是一本學術期刊的靈魂和內核,是一個以期刊品牌為核心的集體。從期刊辦刊方針、發展策略、統籌與管理、整體編輯規程、作者和審稿專家隊伍的培養及拓展到欄目設置、重點選題策劃、期刊運營各項事務,無不需要編委會的領導和決策,尤其國際化的編委會對期刊的國際化建設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編委及同行評審專家的國際化可保證期刊論文質量具有世界領先水平,進而保證期刊的權威性。譬如《全球健康雜志(英文)》聯合編委會成員通過各種渠道,包括學術會議、專業數據庫的作者和同行評審專家庫、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網站中的專家庫等,篩選、組建全球健康領域專家信息庫,以備不同專業和研究方向的文章審稿所需。而在投審稿系統中,為投稿作者至少設置推薦2名同行評審專家,也不失為增加刊物同行評審專家庫儲備的有效措施之一。總體來看,互薦互推的審稿制度在增加國際化評審專家黏度的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評審專家潛在的宣傳能動性,促使“口碑效應”形成。
3.全球視野:規模集聚與高端定位比翼齊飛贏得未來
縱觀國外大中型出版集團,它們無不通過期刊的集群化管理形成規模效應,在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資源利用率、多重開發信息的同時,發揮資源共享優勢,由此彰顯品牌優勢,累積迸發出強大的競爭優勢,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場競爭力,進而產生深遠的社會影響力。
融媒體時代,國內學術期刊應轉變運營思路,以“互聯網+”思維引導期刊的謀變之路。期刊出版要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努力提升對全球范圍內兼具創新思想和一流水準人才的匯聚能力;積極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利用好中央和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在增強存量期刊發展活力的基礎上,加快打造一批擁有國際視野的數字化期刊旗艦。依托融合出版,創新知識服務,無疑是中國學術期刊未來發展的趨勢。學術期刊要緊緊擁抱數字化、智能化,以融入學術期刊出版之大變局;以市場為導向,確立科學化運營戰略,基于大數據分析形成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建設好論文引文庫、科技期刊應用數據庫等公共服務平臺。國內期刊人要以“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為指引,以建設世界一流學術期刊為目標,以優化科技期刊與出版結構布局為抓手,全力推進數字化、專業化、集團化進程,著力提升科技期刊的國際競爭力,為構建一個開放創新、協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國科技期刊體系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 (2019-08-16)[2020-08-18]. http://www. xinhuanet. com/science/2019-08/19/c_138320888. htm.
[2]任翔. 開放生態改變出版規則:2019年歐美開放獲取發展評述[J]. 科技與出版,2020(3):28-34.
[3]劉紅. 國際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趨勢及思考[J]. 中國編輯,2017(3):60-64.
[4]劉睿君,吳鋒. 5G背景下出版智能化的供應鏈賦能路徑研究[J]. 出版廣角,2020(11):10-14.
[5]張莉婧,張新新. 論5G環境下的數據出版[J]. 出版廣角,2019(23):6-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