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英
所謂習慣,是指出于無數次的重復或練習逐步固定下來變成高度自覺的行為方式。也就是說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后天培養的。而良好的衛生習慣將會使孩子受益終身。在學生階段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到孩子長大后獨立生活時,就更容易選擇和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我校學生都來自農村家庭,父母忙于生計,對學生的衛生習慣沒有太多的時間來兼顧,家長和老師大都重視學生的成績,對學生的衛生習慣比較忽視。所以,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個人衛生習慣比較差,留長發、不剪指甲、不勤洗發、洗澡,衣服褲子臟兮兮的。特別是冬天,各個年級都有幾個戴“黑項圈”的學生,低年級的學生不洗臉、不刷牙,不洗手者常見,有的甚至經常在操場上打滾。還有每天早上,學生在校外買的零食,聚集在校門口食用,吃完后塑料包裝袋隨地亂扔,致使校門外垃圾滿地。校內衛生,雖然每天進行兩次清掃,但衛生保護意識不強,很容易發現垃圾。一些學生帶零食進校,偷偷吃完后,經常把垃圾人扔到角落或者扔向窗外,雖然教室地面干凈,但學生的書桌里滿是垃圾。特別是在校外,認為沒有了約束,很多同學更加亂丟垃圾,邊走邊吃、邊吃邊吐、亂涂亂畫、與校內的行為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我校的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的起步階段,也是人的基礎素質形成的開始階段。而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有利于保護校園的良好衛生,同時也體現著一個人的修養。小學階段是養成各種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如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就要求我們小學低段的教師重視養成的教育,并把它落到實處。怎樣才能把握好學生的這一關鍵時期,讓小學低段學生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從國內外現有研究看,純粹的養成教育理論研究少見。他們往往將習慣與人格的研究置于兒童道德的研究之中。關于兒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并得出理論,這些理論一般都注重兒童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視了行為習慣研究。他們大都以一些設計精巧的實驗為基礎,內容涉及兒童道德發展過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總體來說,對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行”的研究比較少,往往注重“知、情、意”這幾方面的研究。而“知、情、意”最終都要落實在“行”上。我國多年來的實踐也證明,僅進行這樣的一般理論研究,在實際的少年兒童德育中,過于注重說教是不力的,少年兒童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很難養成。他們提出了諸多有價值的見解。為我做這項活動指明了方向。我想把我的想法和做法分享給大家。首先談談這項活動的意義以下幾點。
1.良好的衛生習慣是學生身體,智力健康發展,良好個性形成的必要條件,是整體育人,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任務。開展這項研究,有利于新形勢下學校教育創新德育新形式,進一步豐富國內關于養成教育的理論,為實施素質教育架起新支點,為學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觀念和新思想。
2.他們是我們未來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道德素質狀況將直接關系到新一代國民的道德水平,而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F在提倡素質教育,也就是要教給孩子終生有用的東西。小學生是行為習慣開始形成的時期,也是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及時改正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談談具體措施。
3.培養學生的衛生意識及環保意識。
3.1抓好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通過課上生動感人的故事讓學生自覺形成了衛生觀念,提高了衛生環保意識。
3.2校內舉行“校園環境衛生整治承諾·宣誓大會”,由班主任及本班學生公開承諾。將自己所在的班級衛生、個人衛生做出承諾和宣誓,讓學生從小養成自覺維護環境衛生的良好意識。
4.培養學生個人衛生習慣的養成
每周洗澡一次,定期理發,剪指甲。每天洗臉、洗手、刷牙、梳頭,每天堅持班內檢查,及時整改,及時反饋。衣服保持整潔、干凈,定期換洗衣服。飯前便后洗手。經常自覺打掃自己的宿舍。
5.培養學生學校衛生習慣的養成
責任到人,分區承包,衛生監督員定時定期檢查督促。每周二進行全面大掃除,每天早晨、中午、下午學生主動打掃。定期檢查衛生,開創衛生評比欄,每周一公示,結果進入班級量化考核。愛護花草樹木,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等廢棄物,在學校的任何角落發現紙屑、垃圾,要隨手撿起,注意保持衛生。愛護公物,不準在課桌凳、墻壁上涂抹刻畫,損壞公物要賠償,拾到東西歸還失主或交公,同學之間互相監督。
6.培養學生飲食衛生習慣的養成
不買“三無”食品,不吃零食,不喝生水。不暴飲暴食,科學飲食合理搭配。不吃腐爛、過期、變質食品。吃水果要洗凈再入口。
7.檢查督導,鞏固成果
建立班級衛生考核制,每天早中晚深入班級檢查學生的個人衛生情況并對不合格的學生進行及時整改,跟蹤檢查,幫助其養成良好習慣。同時將檢查結果計入班級考核中,每周公示。紅領巾標兵崗一天一檢查,及時上報少隊部進行整改。各年級報班領導、班主任、任課教師齊抓共管。學生、家庭、社會相互協調配合。
8.開展小學生“良好衛生習慣”實踐系列活動,以活動促養成
“大手拉小手”:組織高年級學生,幫助低年級小同學梳頭、洗臉、剪指甲、解決小同學遇到的小困難。利用主題班會、國旗下講話、紅領巾廣播、黑板報等進行宣傳,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開展“綠色校園”演講比賽,培養學生綠色環保意識。
當然這是一個漸進深入的過程,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生的精神面貌一天天的變化。他們快樂地在學校學習、活動、生活,缺點漸漸改正、缺陷慢慢彌補。他們文明守紀、好學上進、誠信友愛、情趣高雅、向善求美,氣質改善了,素質提高了。全校學生的言行文明、真誠熱情成為校園的一道風景,班級德育特色建設初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