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皓蕓
摘 要:素質教育背景下,我們的教育從抓成升學率轉變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去努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如此背景之下,我們的音樂教育工作也迎來了新的機遇,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音樂教育的重要價值。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載體,音樂教學工作如何高效開展呢?針對這一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希望能夠為音樂教學同仁帶來一些有益的教學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方法;優化
素質教育的實行則意味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僅要重視文化課,也要注重各種藝術課程。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們要想提升學生的音樂水平、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必須立足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科學選擇方法、精心設計教學,展示音樂的魅力,展示藝術的魅力,做好小學生的音樂啟蒙教育。
一、巧用情境引入教學,感悟藝術
情境教學法是音樂課堂中比較常用到的一種教學方法,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情境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快速進入音樂作品的世界之中,感悟作品的內涵與情感。在日常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拉近學生與課題學習的距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教學手段,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引領小學生們去主動探索知識、感悟藝術。
例如,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保護小羊》,為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在學唱歌之前教師可以以聽故事的形式切入,教師講保護小羊的故事,并借助多媒體來展示相關的動物圖片,通過如此環節來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通過語言將故事娓娓道來:“一天,一群小羊上山吃草……它們高興得唱起了歌。”學生們專心致志地聽著老師講故事,故事結束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們聽一聽歌曲,請他們為歌曲來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從而引領學生們進入到了本節課音樂作品的學習之中——保護小羊。在有趣故事的鋪墊下,同學們的興趣已經被調動了起來,學生們自然愿意主動跟隨教師一起去唱這首歌。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潛能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課堂內容的引導者和課堂開展的組織者。傳統課堂之上,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一方獨大”,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單向的知識灌輸”。長此以往,學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必須多為學生創造機會去參與教學設計和教學管理活動,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培養起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表演《小毛驢爬山坡》時,可以讓學習參與到歌曲的編創之中,從學習者的角色轉變為一個小作家,這一角色的轉變給予學生以新鮮的學習體驗,有利于激活學生自身的潛能。在一系列的創造學習之中,學生們在創作之中感受到了自我創造的美妙。感受到了成果的喜悅。除此之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們去深入生活之中,觀察動物們的行為,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想一想,嘗試利用小貓、小狗、小雞等動物自己寫一段歌詞,必要還可以學生們自己合作將其中的故事情節演繹,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如此豐富的音樂課,學生不僅學會了新歌,也通過自身創造力編了新歌曲,并在班級里自導自演,最大化地激發了學生在藝術方面的潛能,有利于增強學生們的藝術感受能力,有效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三、設計新穎課后作業,保持興趣
課后作業的布置是教學工作的重要一環,我們設計課后工作主要是幫助學生們去鞏固課堂所學到的知識,另一方面則是保持好學生對本科目的學習興趣。在傳統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之中,教師給學生們布置的作業多是一些學唱歌曲、反復練習等單一的內容,學生們自己也不是很重視,自然興趣不高,作業流為了形式,失去了作業的最初價值。為此,設計新穎的課后作業,保持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勢在必行。
例如,聆聽完歌曲《柳樹姑娘》后,為了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我并沒有讓學生們一味地去反復演唱、欣賞歌曲,而是別出心裁地布置了以下的“畫畫”作業。讓學生用色彩或線條來傳統柳樹的姿態,畫在一張白紙上。并在空白處寫下自己這么畫的原因,課堂上交流感受。如此將美術這一藝術與音樂藝術進行了結合,有利于散發學生們的想象力,化抽象的感受為具像的描繪。通過這樣新穎的作業設計,引發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深入感受,也改變了學生對作業的刻板印象,學生們對于作業也不再那么排斥。在課后的作業之中,筆者還注重學生們的交流和互動,讓他們通過畫畫這樣的方式去調用自己的其他肢體和器官,促進學生的身體機能和智力發展,學會以藝術的方式去表達對出音樂的感受,同時在交流之中互相啟發,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通過巧用情境引入教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設計新穎課后作業三個方面,我提出了針對小學音樂教育階段,如何有效開展教學的具體措施。除此之外,提升音樂教學的方法還要許多,這需要我們教育者不斷學習和摸索,及時總結教學經驗,提升小學生的音樂修養。
參考文獻:
[1]任娟.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之我見[J].文化產業,2019(24):61-62.
[2]韓輝.新時代小學音樂教育創新發展探索[J].理論觀察,2019(05):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