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鳳 李文臣

摘要:紅色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文化,是高效、優質的教育資源,它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想、愛國情懷、思想觀念和道德追求,“地雷戰”精神是紅色文化的一個分支領域,是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應重點發掘與傳承。本文抓住了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的融合,引領學生通過紅色校本教材的學習和參與校外實踐活動,感受地雷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品格,進而讓紅色文化精神浸潤學生心靈深處,使地雷戰精神得以更好的發揚與傳承。
關鍵詞:地雷戰;紅色文化;實施策略
趙疃學校位于地雷戰主戰場煙臺海陽市行村鎮趙疃村中,濃厚的“地雷戰”紅色文化底蘊浸潤著這一方土地,為了傳承與發揚“地雷戰”精神,使“地雷戰”紅色文化更好地引領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研發了基于“地雷戰”的紅色文化校本教材,并組織研究實施。
一、充分利用校本教材,在課堂中傳遞“地雷戰”紅色精神
建構“地雷戰”紅色校本教材的目的是為了充分挖掘地雷戰獨特的紅色文化,對學生進行紅色教育,從而引領和指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在校本教材實施過程中,以升華學生情感為最終目標,因此形成了以“情景再現”為主的教學模式,主要通過圖片、影音展示、講英雄故事和動手實踐等方式帶動學生的直觀體驗,使學生走入那戰火紛飛的場景中,以此來激發學生情感,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精神品格教育。(見表1)
通過“情景再現”教學模式,關注了學生的直觀體驗,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音視頻資料和活動中走進地雷戰,感受并學習抗戰時期先輩們所展現出來的精神品格,將雷鄉精神得以傳承,浸潤孩子的心靈,指引孩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為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奠基。
二、基于校本教材,走進地雷戰遺址
課外實踐活動是學生通過親身參與、體驗獲得知識和感受的一種活動方式,它基于課堂但又走出課堂,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一種延伸。在“地雷戰”紅色校本教材研學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地雷戰的故鄉,開展多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采訪、調查、實地參觀等過程中挖掘地雷戰獨特的紅色文化內涵,感受在地雷戰中革命先輩們熱愛祖國、熱愛故鄉,為革命勝利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情感得以升華。
(一)走進地雷戰遺址,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
組織學生走進地雷戰遺址,讓地雷戰遺址變成學生接受教育、凈化心靈、樹立志向的教育基地,讓學生親自去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海陽市行村鎮趙疃村是有名的地雷戰主戰場遺址,在這里學生們可以瞻仰地雷戰烈士紀念碑、參觀地雷戰博物館和抗戰時期遺留下來的一些建筑等,學生在實地參觀的過程中,能夠重現當時抗戰的場景,感受革命先輩們的精神。在實地參觀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對當地人進行了采訪、交流,聽當地人講述他們心中的地雷戰精神,感受當地的民俗和民風。通過實地參觀、訪問,使地雷戰精神滲入到學生內心深入,使學生在直觀、生動的紅色教育中升華情感。
(二)尋找革命英雄或其子女,聽他們講述革命故事
尋找地雷戰中幸存的革命英雄的子女,請他們講一講他們家人埋地雷、打鬼子的故事,生動真實的故事最能打動人,面對這些革命先輩的后代,學生們肅然起敬,內心深處受到觸動,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回校后,學生們把這些故事整理出來,互相傳閱,使更多的學生受到地雷戰精神的熏陶。
(三)利用清明節等傳統節日,走進地雷戰烈士陵園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在這一天,組織全校師生帶著鮮花到地雷戰烈士陵園掃墓。學生們在烈士墓前獻上鮮花,默哀,誦讀悼念詞,立下自己的志向和目標。在活動中,學生們感受到了革命英雄們為了祖國和平付出的鮮血甚至生命,并立志學習革命先烈,學好本領,報效祖國。
三、學習地雷戰精神,踐行地雷戰精神
學生們在“地雷戰”紅色校本教材研學及走進地雷戰遺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地雷戰中革命先輩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為取得革命勝利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在此基礎上,我們組織了“爭做環保小衛士”“我為家鄉做貢獻”“爭做祖國好少年”活動,學生通過做一件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用自己的行動踐行地雷戰精神,形成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意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不懈努力、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
結合校本教材,走出去,引進來,走出去的是腳步,引進來的是精神,“地雷戰”紅色校本教材學習和走進地雷戰遺址實踐活動相結合,是基于“地雷戰”的紅色文化課程實施的最好策略。
參考文獻:
[1]開發紅色教育資源 創新青少年思想教育模式.論文網. 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