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智香

摘要:本文主要探析柳冠中教授的設計事理學的理論原理,探析貨幣的演變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發現事物更替的規律。采用“理論研究法”和“比較研究法”對相關資料進行收集、理解、分析、總結,完成對貨幣的演變的解讀。電子貨幣的使用日益盛行,而紙幣使用頻率越發低的根本原因是電子貨幣脫離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紙幣深受空間的限制,電子貨幣成為主流支付形式,預測電子貨幣未來可能替代紙幣。“方便”和“效率”才是其成為主流的本質原因,是事物更替的內在規律。
關鍵詞:設計事理學;紙幣;電子貨幣;演變;
設計事理學認為,我們對設計的理解可以沿著兩條軌跡進行:一是歷史的軌跡,即發展的“源”,二是抽象的軌跡,即其本“元”。[1]歷史的軌跡使我們可以看清事物的演變歷程;抽象軌跡則是由表及里地透過事物表面現象而看清事物的本質。對貨幣演變史的探究,也就是在歷史的軌跡中,發現其更替的規律。
一、設計事理學的基本理論
(一)設計事理學理論的源起
柳冠中教授在《設計事理學論綱》一書中提出研究設計的準確起源無意義,設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它把設計歸結為“人類有目的的創造性活動”,“目的性”和“創造性”是設計的兩個要素。柳冠中教授將設計問題細化為“外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與“內因”(技術、原理、材料、工藝)等共同作用下的“關聯性”目標系統,這也就是設計事理學的理論核心。
(二)設計事理學理論核心
在柳冠中的設計事理學“目標系統”(如圖1)框架中,外部因素包含了使用者的制約、使用條件和可能的制約等方方面面,但是其始終是將人作為核心的,內部因素是關于“物”的。設計是“實事求是”的過程,是在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限制下,尋求最佳,適合于“目標系統”。設計事理學的核心是:“實事—求是”,設計首先要研究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環境、條件、時間等因素下的需求,從人的使用狀態、使用過程中確立設計的目的,這一過程叫做實“事”;然后選擇造“物”的原理、材料、工藝、設備、形態、色彩等內部因素,這一過程叫做“是”。“實事”是發現問題和定義問題,求是是解決問題;實事是望聞問切,求是是對癥下藥。[2]
(三)設計事理學的“事物觀”
事的結構包含人與物,反映了時間和空間的背景,通過事可以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質意義。因此,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具體的“事”反映了人與物的關系場。
“事”比“物”先存在,是圍繞著一定的“目標”因為“事”而造“物”。柳冠中教授在《事理學論綱》中認為:造物不是簡單的工藝、材料等因素,造物要與其所作用是“事”,將時間、人、空間等要素作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起來考慮。因此,要創造物的時候,要充分探求“事”,也就是人與時間、空間、行為等的關系。
二、貨幣的演變中的設計事理
(一)貨幣產生的原因及其中事理
物物交換是最初的交換形式,這種形式很不方便,為了解決這種“不便”,人們便發明了貨幣。因此,貨幣是在交換中產生的,以貨幣為中介的交換是在物物交換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更高級的交換形式。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具有價值尺度、貯藏手段、流通和交換等功能。
幾千年來,貨幣形式隨著商品交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迄今為止,貨幣形式大致經歷了實物貨幣階段、金屬貨幣階段、紙幣貨幣這三個發展階段。總的趨勢來看,貨幣形式隨著商品產生流通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程度的提高,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演變。實物貨幣時代是遠古物物交換的時代,因人各有所需,可供交換的物品不同,需要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物品來交換,這就是原始的貨幣。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牲畜、鹽、貝殼等都曾被當作貨幣使用過。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實物貨幣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然后是金屬貨幣的出現。這種貨幣大多是金、銀、銅等重金屬。這種貨幣使用時比實物貨幣方便,但是也存在問題,當進行大額交易時,金屬貨幣的重量和體積讓人苦惱,因此需要一種符號貨幣來解決這個問題,紙幣應運而生。紙幣是由國家、政權、單位發行的一種有時限,有地域限制的貨幣,是一種價值符號。貨幣的誕生解決了交易中的問題。紙幣的出現和使用不僅是在社會經濟交往過程中自發地產生的,也是在造紙技術和印刷術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上產生的。它的出現和發展是貨幣發展歷史中的一次史無前例的變革。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交易漸漸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電子貨幣應運而生。電子貨幣是指在零售支付機制中,通過銷售終端不同的電子設備之間以及在公開網絡上執行支付的儲值和預付支付機制。所謂儲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質中可以用來支付的價值,如智能卡。這種介質亦被稱為電子錢包。而預付支付機制則是指存在于特定軟件或網絡中的一組可以傳輸并用語支付的電子數據,通常成為數字現金。它通常由二進制數據和數字簽名組成,可以直接在網絡上使用。電子貨幣產品主要被設計用來替代流通中的通貨。電子貨幣存在的本質目的,是“為了使人更加快捷、方便地進行物質交換”。
(二)電子貨幣的演變以及其中事理
1、背景
科技革命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而電子貨幣也越被頻繁的使用。使用電子貨幣更加方便快捷,而“錢包”已不再是必備的物品。在上海、成都等許多城市,乘車后不再只是使用紙幣,可以通過手機掃描二維乘車碼;人們在生活中越來越多使用第三方付款,由此可見,電子貨幣被大眾所認可和接納,比起現金容易被盜、遺失、損壞等負面影響,電子貨幣的優勢在于更加遍及快速、脫離了時間、空間的限制。
2、“紙幣”到“電子”貨幣演變的內外因素比較分析
因為要實現交換(事),所以產生了貨幣(“物”);為了使貨幣更方便流通,所以產生了電子貨幣(“物”)。為何電子貨幣愈發受到人們的接納,不盡要著眼于“物”的內部因素,更要置于它們所處的“事”,即外部因素去檢驗。
“紙質”到“電子”貨幣演變的外部因素
(1)經濟、政治的制約:
在這飛速發展的互聯網經濟的信息大時代背景下,國家和政府都大力支持和推動互聯網的發展,促使了電子商務等的轉型升級、發展,促進了電子貨幣的廣泛使用。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的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對于效率、方便的要求勢不可擋,這是信息時代的必然的趨勢。
(2)生活、消費方式的可能和制約:
從生活方式來看,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更加“快節奏”,追求速度和效率。從消費方式來看,線上購物因它方便而成為大眾喜愛的消費方式,由此也促進了快遞行業的誕生和發展。相對于在線下交易使用紙幣,電子掃碼付款的方式更加快捷,不易出錯,免于漫長的等待,這樣的高效率讓人們覺得輕松愉快。
(3)時間、空間的制約:
從時間角度來看,時間長了,紙幣可能會損壞、受潮。從空間地域的角度來看,紙幣僅支持在一定的場景下使用,但因現存紙幣的數量不夠等因素的限制,使得交易進行得沒那么順利。
(4)使用者行為過程和狀態的制約:
從攜帶出行的角度來看,紙幣的數量,制約了攜帶數量的可能性,簡而言之,紙幣增加了攜帶負擔,還容易遺失或盜取。而電子貨幣使用方便,只要有如手機一樣的電子設備,就可以隨時隨地使用。甚至不用帶錢包和卡包,因為已經有以二維碼的方式存在的電子卡包。電子貨幣和互聯網的有機結合,很好的適應了社會生活的快節奏。
(5)資源、環境的制約:
紙幣的載體是棉短絨和木漿,而紙張的生產在一定程度上講是會破壞環境的,是一種資源浪費、植被破壞甚至環境污染。而電子貨幣是以手機、電腦等為載體,網絡為中介,對資源環境友好,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紙幣到“電子”貨幣演變的內部因素
(6)技術的可能和限制:
電子貨幣基于電子信息和互聯網發展的優勢,以其各種形式沖擊著傳統紙幣的刻板,以技術吸引著人們。如今,收發搶紅包完全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方便快捷,從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樂趣。正因如此,各平臺也開發利用了豐富的資源,最大化發揮電子貨幣的優勢。
(7)材料與成本的可能和限制:
紙幣的呈現形態是固定不變的,由國家規定發行。紙幣制作的工序十分復雜,在印鈔廠經歷多道工序。
三、對于未來的預測及背后事理
(一)紙幣存在的背后事理解讀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提出:“存在即合理”。任何事物的存在或滅亡有其因果關系,事出有因,既有的事物有其存在的原因。每個時代都有當時最為主流的文化,對于貨幣的發展變化,是從簡單發展到逐漸完善的過程,紙幣不會立刻退出我們的生活,而是會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才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也許某天被電子貨幣所取代。
長期以來,紙幣經歷復雜工序生產出來,不斷地優化,我們默認它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使用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易。由于個體接受教育狀況、生活方式、身心各方面存在差異,以及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約束等,這是紙幣存在背后的“事”。正是這樣,紙幣的使用依然盛行中。
(二)對于電子貨幣將成為主流的預測及其事理解讀
電子貨幣存在的目的,是為了人們能更加快捷、準確地交易,提高了辦事效率。而電子貨幣能夠被需要和接納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雙重限制。而紙幣,深受空間限制,獲取時間成本高,不太適應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
電子貨幣若能取代紙幣存在很多優勢。最大的優勢就是使支付更簡單方便。各種電子支付方式,特別是移動支付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人們的生活,讓不帶現金生活成了可能。在生活中不難發現,銀行卡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支付選擇,電子支付已經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其因方便快捷的特點受到人們的歡迎,其次,不管是紙幣還是金屬貨幣,都無法避免損耗的問題,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資源浪費的現象,而電子貨幣難以這一問題。紙幣是一種不記名的貨幣,攜帶大量紙幣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和風險的。最后,電子貨幣由于一直在電子、互聯網的領域流通,其渠道是可監控的,可以避免一些問題。
雖然電子貨幣有極大的優勢,但它不能完全取代紙幣。首先,電子貨幣在技術層面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它需要一定的網絡等設施的支持,不少偏遠地區難以進行交易;其次,電子貨幣也存在安全問題。最后,人們的支付習慣的改變是需要時間的,因此,電子貨幣的發展還需要時間。現在看來,紙幣和電子貨幣將會并存很長一段時間,但也許某一天會被后者所取代,或是發生其他的變數,一切是皆有可能發生的。
四、結論
從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質貨幣,再到電子貨幣,它們不斷發生著變化,但它們的抽象意義確實殊途同歸的:為了進行交易。而形式演變的結果是“效率”的提高,人們為了快速、便捷、準確的達到目的,創造更為系統的衍生事物。從表面上看,是因為信息時代的發展與進步,而本質上則是人們對“效率”的追求。電子貨幣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同時也是對金融和互聯網科技的考驗,因此安全設計至關重要。在設計中,要把握好內外因素的整合,深入探究“事”,再去求“是”,再回到“事”中得以檢驗。設計不僅是一種技術,還是一種文化,設計是一種創造行為,是創造一種更為合理的生存或使用方式。總之,深入探究事物的根源,才能更好地進行設計。柳冠中教授將設計事理學帶入中國,對其進行了系統闡述,為我們提供了設計研究方法論,指導我們更好地進行設計。
參考文獻:
[1]柳冠中.事理學論綱[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74-75
[2]張蕾.黑龍江省工業設計國際學術周:走進“事理學方法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柳冠中教授專訪[J].工業化設計.2015.(08):018
[3]中國古代錢幣[M]. 學苑出版社.高英民.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