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徽
【摘 ?要】目的:觀察萎縮性胃炎采用黃芪建中湯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衛生室收治的萎縮性胃炎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給予分組治療,分成觀察和對照兩組,每組各50例,兩組分別采用臨床常規西藥和中藥黃芪建中湯進行治療,將兩組最終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詳細對比。結果: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提高,臨床癥狀得到盡早改善,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萎縮性胃炎患者治療中添加黃芪建中湯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使患者臨床癥狀盡快改善。
【關鍵詞】黃芪建中湯;萎縮性胃炎;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075-01
萎縮性胃炎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疾病,該病具有治療周期長和易反復發作等特征,若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病情發展會增加胃癌的發生幾率,因此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為此,本文詳細分析了中藥黃芪建中湯在萎縮性胃炎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具體詳情見下文:
1. 資料和方法
1.1基礎資料
將我衛生室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100例萎縮性胃炎患者分成觀察與對照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男女患者分別為26例、24例,中位年齡為(53.5±3.2)歲;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23例,中位年齡(54.0±3.3)歲,組間患者基礎資料對比差異較小(P>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臨床常規西藥治療,給予患者口服西藥維酶素片,每次1g,每日三次,連續用藥治療2個月;觀察組治療添加中藥黃芪建中湯,組方為:炙甘草、黃芪、玉竹、白芍分別15g,熟附子10g、砂仁10g、飴糖10g,生姜、桂枝、大棗、木香各6g。嚴重泛吐清水者方中添加陳皮、半夏和茯苓;嚴重泛酸者方中添加吳茱萸;便血者方中添加熟附子和阿膠;嚴重腹瀉者方中添加柴胡。組方后用水煎制,早晚各服用一次,治療時間為2個月。
1.3觀察標準
記錄對比觀察與對照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時間。
1.4臨床療效標準
通過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消化系統恢復正常,未發生任何不良反應則表示治療達到顯效標準;治療后患者上述指標均得到明顯改善為有效;通過治療后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與指標均未得到明顯改善,并且發生明顯不良反應則表示治療無效。最終顯效和有效的總例數為治療總有效率。
1.5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為SPSS19.0,應用(
±s)描述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采用n(%)描述計數數據,用X2檢驗,組間數據差異顯著時,P<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對比組間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
2.2對比組間患者治療效果
3. 討論
萎縮性胃炎的發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藥物刺激、情緒波動、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有著密切關聯,上腹部隱痛、脹滿、噯氣、便溏及反酸等是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由于該病易反復發作,因此會給患者的健康及生活工作造成嚴重影響。臨床針對該病主要采用西藥治療,通過治療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由于該病治療周期較長,長期服用西藥副作用較大,且治療后復發率也較高,因此會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1]。現代中醫理論認為,萎縮性胃炎為“于脾胃虛寒證”范疇,主要是由于長期飲食不節、情志不佳和外感風寒邪氣所造成的脾胃虛寒、脾運失常及胃失受納,因此治療原則應以健脾益胃、消痞導滯、和胃理氣為主要治療方向[2]。 為此,本文中對萎縮性胃炎患者采用了黃芪建中湯治療,并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黃芪建中湯為中藥組方,方中所添加的黃芪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的功效;白芍益腎健脾;飴糖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砂仁行氣調中,和胃,醒脾;熟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甘草補脾肺氣,調和諸藥;上述中藥合用能夠達到降火沖逆、健脾益胃、消痞導滯、和胃理氣的作用;同時配合臨床西藥進行治療,能夠盡早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減少疾病對患者健康的威脅[3]。
以上結果表明,對萎縮性胃炎患者在臨床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添加黃芪建中湯治療的臨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較高,能夠盡早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使患者疾病能夠得到盡早治愈。
參考文獻
[1] 管春林.黃芪建中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寒證42例[J].現代養生(下半月版),2019,33(2):181-182.
[2] 肖波.黃芪建中湯聯合溫針灸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萎縮性胃炎[J].中醫臨床研究,2018,10(27):127-129.
[3] 陳建鈿,李俊,趙娜,等.黃芪建中湯在消化系統中的臨床應用進展[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7,17(8):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