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蘭 黃勇 宋鴻燕
【摘 ?要】神經機制是高血壓的發病機制之一。全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高血壓患者因為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加之對疫情的過分關注引發心理應激產生焦慮情緒,造成血壓波動。對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注重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同時還應注重心理的呵護,以達到健全心理,穩定血壓的療效。
【關鍵詞】高血壓;神經機制;焦慮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119-02
1、高血壓的西醫定義、中醫定義
1.1.高血壓病的西醫定義
原發性高血壓,又稱高血壓病,是心腦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可損傷重要臟器,如心、腦、腎的結構和功能,最終導致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高血壓定義為未使用降壓藥的情況下診室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1]。
1.2.高血壓病的中醫定義
高血壓病屬于中醫眩暈病范疇。眩暈是以目眩與頭暈為主要表現的病癥。目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頭暈是指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眩暈[2]。
2、高血壓病的形成原因
2.1.現代研究發現,很多因素可以導致高血壓的產生。遺傳因素是一個重要因素,60%高血壓病人有高血壓家族史。高鹽、高蛋白飲食、高飽和脂肪酸、葉酸缺乏、吸煙、從事精神緊張度高的職業、噪聲環境屬于升壓因素。鉀鹽攝入與高血壓呈負相關。肥胖、避孕藥的服用、麻黃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藥物、SAHS也可使血壓升高。高血壓的發病機制包括神經機制、腎臟機制、激素機制、血管機制、胰島素抵抗等。
2.2.中醫關于眩暈的形成病因病機有系統的認識。?早在?黃帝內經?就有記載:病機十九條:“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是眩暈的主要證型。“無痰不做眩”,痰濁中阻也是眩暈病重要病因病機。痰濁中阻的形成與過食肥甘厚膩之品關系密切。《素問·奇病論》曰:“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過食肥甘之品,脾胃運化失職,食物不能化生氣血精微,而轉變為痰濁,積聚體內,導致肥胖,故有“肥人多痰”的說法。除此之外:瘀血阻絡、沖任失調、陰陽兩虛也是眩暈病的常見證型。
3、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病例
患者張某,男,48歲,個體私營店主,體態偏胖,有高血壓病史8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宅在家,每天按時服用降壓藥,但血壓仍出現波動,眩暈,隨即來院就診。入院測血壓165/88mmHg,生化檢查,甘油三酯(TG)3.8mmol/L,尿酸(UA)540umol/L。中醫辨證:肝旺陽浮,肝火亢盛證。證見頭暈,頭痛,急躁易怒,面紅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搜赤,時有失眠,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平肝潛陽,清火息風。選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在繼續口服西藥降壓藥的同時,服用中藥湯劑5劑后血壓好轉,頭暈癥狀改善,但仍出現分時段血壓偏高。24小時動態血壓顯示,患者清晨,午間,臨睡前三個時段血壓明顯偏高,與患者交談得知這三個時間段患者有看早間、午間新聞的習慣,臨睡前有看手機的習慣。近期各種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使得患者擔心自己的店鋪生意受到影響,擔心全家生活出現困境。通過狀態-特性焦慮量表和SAS焦慮自評量表進行測量,其狀態焦慮(S-AI)得分較高,表明該患者焦慮程度較高。隨即在之后的治療中對患者輔助心理調節,全天血壓得以平穩控制,病情好轉出院。
4、病例分析
4.1分析患者血壓升高的原因
4.1.1做高油高鹽的美食,運動量明顯減少。
患者體態肥胖,體重指數(BMI)大于28k g/m2。肥胖是高脂血癥的主要癥狀,而高血脂即為血中之痰濁,是眩暈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油和糖的過多攝入,造成血脂沉積,增加血管壁厚度或硬化幾率。營養學專家指出:控制輕中度高血壓的首要措施是膳食營養調控,限鹽、控制體重尤為重要。
有研究發現隨著BMI水平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值逐漸增高,體重指數與各亞型高血壓的患病危險顯著正相關。減重和控制肥胖對于預防單純性舒張期高血壓(IDH)及收縮期和舒張期聯合性高血壓(SDH)的發生起重要作用[3]。
4.1.2過量吸煙、飲酒。
吸煙會直接損害心血管。長期大量吸煙會使動脈粥樣硬化加速,心跳加快,造成收縮壓和舒張壓升高。腎上腺在尼古丁的刺激下釋放大量的兒茶酚胺,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吸煙導致內皮功能障礙可能與NO合成酶活性降低、ET基因表達增加,血液中自由基濃度升高有關[4]。
酒精與血壓的關系也是很密切的。當酒精攝入量≥20 g/d時,隨著酒精攝入量的增加,SBP和 DBP均有升高的趨勢,增加了患高血壓病的危險性,飲酒與血壓的關系獨立于其他傳統危險因素。飲酒對血壓作用的機制尚不清楚,根據現有證據,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酒精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并有可能是由Ca2+內流介導的[5]。
4.1.3過分關注疫情發展引發的焦慮感。
焦慮是一種以焦慮情緒為主的神經癥,患者過分關注疫情,一直處于一種緊張不安、提心吊膽,恐懼、害怕、憂慮的內心體驗中。并伴有睡眠障礙,坐臥不寧,很難靜下心來,進而引起頭暈、胸悶、心慌、血壓升高的軀體癥狀。許多原因讓大腦皮質下神經中樞功能發生了變化,各種神經遞質濃度、活性異常,終使交感神經系統活性異常亢進,血漿兒茶酚胺濃度升高,使阻力小動脈收縮增強而最終導致血壓增高。
5、如何干預這些不利因素,達到穩定血壓的目的。
5.1控制體重,控制飲食中油脂、鹽的攝入。
通過調整日常生活方式,控制飲食,適當運動使BMI控制在18.5-23.9k g/m2之間。體重控制的一個方面是減少攝入總熱量,在食物中,脂肪的熱量是很高的, 1g脂肪的熱量是9千卡,1g糖的熱量是4千卡。所以限制多余的油脂的攝入是控制總熱量的關鍵。體重控制的另一個方面是適當運動,增加消耗,即所謂的熱量的出入平衡。有規律地進行至少中等水平體力強度的需氧運動,對防治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非常有益[6]。而無氧運動被認為是不利的。
世界衛生組織稱有證據支持食鹽攝入過量致高血壓,故其最新推薦成人每日攝鹽量由6克改為5克。并隨年齡增長而減少。
5.2戒煙、限酒。
中醫認為,辛熱之魁為煙,香煙煙霧中含有火毒,火毒屬陽、屬火,爍傷肺陰。吸煙可致成癮,一旦上癮則不易戒除,而長期吸用,毒性積累,可耗血。總之,吸煙對人的危害機理主要是:火邪傷陰,陰虛而致陽亢。充分認識到吸煙的危害性,遠離煙毒,延年益壽。
有飲酒習慣的人群,如果每日飲酒量減半,能夠使收縮壓下降10mmHg左右。建議高血壓患者不飲酒。如果要飲酒,則應少量并選擇低度酒,不要選擇高度烈性酒。男性每日酒精攝入量不超過25g,女性不超過15g。
5.3調節情緒,舒緩心情。
5.3.1引發患者焦慮情緒的原因分析
在面對“新冠”疫情時,當我們接受一些信息,一定會引進主觀的評價,就會產生一些心理反應,繼而會出現身體方面的反應。例如我們從媒體上看到一個信息,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分為樂觀認知和悲觀認知。
悲觀認知反應在情緒上表現為:在不同程度上對“疫情”的過度緊張、焦慮、恐懼。比如不停了解疫情確診人數,看見人數增長就很緊張;變得容易煩躁、容易激怒,對疫情相關的負面消息感到憤怒等。在身體表現為:容易出現輕微的胸悶、氣短、食欲下降、腹瀉、尿頻、全身乏力、頭痛心慌等,在睡眠上表現睡眠質量差、入睡困難、睡眠淺、失眠多夢等,情況嚴重甚至出現心率加快、血壓身高、體溫升高等情況。
5.3.2心理調節的方法和放松的方法
腹式呼吸法:調整一個自己覺得舒服的姿勢,坐著或躺著。緩慢地用鼻子吸氣,吸氣時,腹部逐漸隆起,吸到自己呼吸的極限,停留3-5秒鐘,再緩慢地用嘴巴把氣體呼出去,身體漸漸地放松,呼氣時感覺腹部松弛,保持呼吸的平穩節奏。呼吸時加以心理方面的正向暗示,吸氣時體會把新鮮空氣、家人的支持、擁有的自豪感緩慢地吸進身體里,呼氣時體會把生活的壓力、污濁的空氣慢慢地排出去。
肌肉緊張放松法:找一個自己覺得舒服的姿勢坐好,慢慢地攥緊雙拳,保持緊張的用力感3-5秒,然后慢慢地放松,體會這種讓自己放松的感覺。同時注意調整呼吸,當身體緊張時吸氣或屏氣,放松時呼氣。此時需要在緊張時暗示自己,我擁有戰勝一切的力量。
正念冥想、催眠等也對舒緩不良情緒,降低血壓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6.該病例的體會
高血壓發病是由多種因素引發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壓力的增加,排出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也成為重要的誘發原因。對于高血壓病人的治療也應注重與患者及其家庭成員的互動協作,以達到對患者生理、心理的全方位呵護,改善病理癥狀,鞏固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葛均波,俆永健,王辰.原發性高血壓.內科學[M]. 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247-250.
[2] 張伯禮,吳勉華.中醫內科學[M].新世紀第四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8:121.
[3] 陳紀春,段秀芳等.體重指數與不同亞型高血壓的關系[J],高血壓雜志.2006年06期
[4] 薛超,胡大一. 吸煙致內皮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J].中華內科雜志,049(12):1071-1074.
[5] 姜先雁,竇相峰,楊瑛等.飲酒量與血壓相關性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6.14(2).
[6] 熊曉玲.中西醫防治高血壓病[M].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