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血液凈化護理模式對尿毒癥患者凈化效果、生活質量的影響。 方法:采取計算機隨機分組法將100例尿毒癥患者分為50例/組,均接受血液凈化治療,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綜合護理。比較凈化效果和生活質量。結果:護理后,觀察組磷、尿素氮、C反應蛋白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都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50.26±3.31分)高于對照組(p值<0.05)。 結論:對接受血液凈化治療的尿毒癥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可以提高凈化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血液凈化;尿毒癥;護理;凈化效果;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134-01
尿毒癥是腎臟疾病發展到晚期的病癥,該階段的常用治療方式是血液凈化,將血液中毒素濾出[1],血液透析、血漿置換等都是常見的血液凈化方法,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常常伴有多種不確定因素,需要予以護理干預,保證達到預期療效。本文旨在分析不同血液凈化護理模式對尿毒癥患者凈化效果、生活質量的影響,選擇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內容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資料
從在本院接受血液凈化治療的患者中選出100例(時間:2018年5月~2019年5月)。納入標準:存在惡心嘔吐等疾病典型癥狀,且已經確診;可正常溝通。排除標準:合并精神類疾病或拒絕和他人溝通者;中途放棄治療者;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采取計算機隨機分組法將100例患者分為50例/組。對照組:男:女=29:21;年齡:59-76(68.36±3.10)歲。觀察組:男:女=27:23;年齡:58-77(68.21±3.32)歲。組間資料對比,p值>0.05。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注意患者血液凈化治療期間的不良事件并及時處理;觀察組:綜合護理:首先全面評估患者的個人情況,制定更具針對性的護理方案,與主治醫生、患者、患者家屬一同協商,確定護理內容,查找相關文獻,保證護理方法有跡可循,實施護理計劃前,向患者和家屬逐條介紹護理內容,具體護理內容如下:
1.2.1心理護理:耐心和患者交流,了解其內心深處的想法,盡量滿足護理需求,積極排憂解難,和家屬保持良好聯系,及時發現異常并處理。
1.2.2健康教育:介紹尿毒癥、血液凈化的基本知識,采用通俗易懂但不失規范的語言,配合視頻、圖片,使宣教過程更加生動形象,耐心解答患者的問題,注意宣教時間不要過長,否則患者可能會失去耐心。
1.2.3飲食干預:注意清淡飲食,禁食莧菜、菠菜、竹筍等含草酸、高鉀的食物,少喝水,并且用帶刻度的水杯喝水,減少鈉鹽攝入,補充維生素和蛋白質。
1.2.4運動指導:透析前,做伸展運動、步行運動,透析后三小時,可適當延長運動時間。
1.3 統計學
文中計數(X2檢驗)、計量(t檢驗)資料用SPSS20.0軟件處理,P<0.05表示對比數據有很大差別。
2. 結果
2.1 血液凈化效果
2.2 生活質量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50.26±3.31)分,對照組為(41.26±3.36)分,對比(t=13.493,p<0.05)。
3. 討論
尿毒癥若是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存活時間是非常短的,血液凈化是治療尿毒癥常用方式,屬于替代療法,將患者血液中的毒素清除出來,延長生存時間。調查發現,尿毒癥患者大多存在強烈的負面情緒[2],甚至有些患者不配合治療,導致血液凈化的效果較差,為了讓患者獲得更有效的治療,還需要實施護理干預。
綜合護理方法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護理內容,與患者、患者家屬以及主治醫師一同制定護理方案,并且查詢文獻,讓護理方法更加科學,護理內容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飲食以及運動等方面,其中心理護理可以讓患者以正確的心態接受現狀,積極配合治療,進行健康教育,消除患者錯誤認知,加強飲食管理,讓患者身體營養得到補充[3],合理的身體運動,讓患者有一個良好的精神,同時增強免疫力。
此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觀察組磷(1.53±0.48mg/kg)、尿素氮(23.31±3.05mmol/L)、C反應蛋白(11.25±2.31mg/L)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2.64±0.20mg/mL)都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為(50.26±3.31)分,高于對照組,可見綜合護理可以改善尿毒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治療效果。
總之,對血液凈化治療的尿毒癥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可提高凈化效果,改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丁璇,韓倩,曹紅杏.不同血液凈化護理模式對尿毒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對比研究[J].當代醫學,2018,24(2):134-135.
[2] 李白霞.不同血液凈化護理模式對尿毒癥患者凈化效果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35):147-148.
[3] 丁俊,王婧.探討多種血液凈化方法聯用并結合護理干預在 尿毒癥CKD-MBD治療中的臨床效果[J].中外醫療,2019,38(32):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