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摘 要】目的:探析卒中后癲癇的臨床特征及抗癲癇藥物診治的轉歸狀況。方法:擇選2018年1月到2019年11月這一階段本院接診的62例卒中后并發癲癇患者開展研究,應用完全隨機抽樣法均分為常規組(晚發癲癇)和觀察組(早發癲癇),統計分析兩組癲癇發作特征與臨床藥物診療轉歸狀況。結果:觀察組局部性發作21例,全面強直性陣攣發作有10例,常規組局部性發作12例,全面強直性陣攣發作有19例,并經藥物治療后觀察組總效率較常規組顯著較高(P<0.05)。結論:加強卒中后癲癇觀察效果,提升癲癇發作警惕性,可降低一定臨床風險,同時針對反復發作者建議實施AEDs長時間治療,防止誘因。
【關鍵詞】卒中后癲癇;發作特征;藥物轉歸;抗癲癇藥
【中圖分類號】R74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282-01
癲癇屬于神經系統疾病常見疾病之一,常因腦血管異常病變所致,據資料顯示,腦血管疾病引發癲癇的幾率高達10-15%左右。伴隨近年人類生活水平及經濟發展的提升,癲癇患病率逐漸呈升高趨勢,對患者身心造成極大的影響。目前臨床對卒中后癲癇發作和預后及診治藥物種類等問題仍處于探究階段,結論尚未明確,因此為保證診療效果與預后質量,需實施深入研究[1]。本院對62例卒中后并發癲癇者發作特征與診治藥物轉歸情況實施分析,現就分析結果做以下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到2019年11月這一階段本院接診的62例卒中后并發癲癇患者開展研究。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腦卒中;滿足卒中后癲癇發病指征;患者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遵醫行為較差;非首次癲癇發作者。應用完全隨機抽樣法均分為常規組(晚發癲癇)和觀察組(早發癲癇),常規組男有17例,女為14例,年齡在36-75歲區間內,均齡(59.5±6.2)歲;觀察組男有18例,女為13例,年齡在38-72歲區間內,均齡(56.3±5.3)歲。將研究牽涉兩組的資料進行獨立樣本檢測比較,P>0.05,具有比較價值。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一般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包括癲癇發作狀況、抗癲癇藥物診治等,同時對兩組臨床發作特征等指標實施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22.0軟件實施數據統計分析,計量相關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治療效果用率表示,行X2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癲癇發作狀況
觀察組局部性發作21例,全面強直性陣攣發作有10例,常規組局部性發作12例,全面強直性陣攣發作有19例,兩組對比具統計學差異P<0.05,見下表。
2.2 評價兩組抗癲癇藥物診治及用藥狀況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診治后有效率93.55%(29/31),常規組診治后有效率74.19%(23/31),觀察組有效率較常規組顯著較高,X2=4.2923,差異存有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狀況:單藥診治效率91.94%(57/62),分別是左乙拉西坦47.37%(27/57)、丙戊酸鈉52.63%(30/57),聯合用藥8.06%(5/62),結果證明,相比較聯合給藥,單一用藥效果更為理想。
2.3疾病二次發作因素分析
62例患者通過抗癲癇藥物診治6個月后依舊有31例再次發作,其中11例無顯著誘因,20例存在誘發因素,經分析可知,影響因素包括感染10例、不合理服藥5例、不良生活習慣3例及情緒化2例。
3 討論
腦卒中屬于神經內科常見疾病,好發于中老年群體,癲癇為腦卒中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并且其多與腦卒中位置與疾病程度有關[2]。當前對卒中后癲癇發作致病原理尚未明確,但大多學者認為致病原因多是腦組織長期處于缺血或缺氧狀態,促使神經遞質釋放,破壞原有細胞膜平衡,誘發癲癇性放電。對處于卒中恢復期患者而言,以上癥狀均會有明顯改善,但依然會引起癲癇,提示晚期癲癇發作和早期發作病理機制不同。研究指出,晚發卒中后癲癇病理機制為腦組織壞死或軟化,對神經網絡產生不良刺激,進而異化為星形膠質細胞,使中風囊腫形成,導致異常放電[3]。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局部性發作21例,全面強直性陣攣發作有10例,常規組局部性發作12例,全面強直性陣攣發作有19例,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證明早發癲癇患者多以局部性發作位置,晚發癲癇發作則以全面強制性陣攣發作為主。并且經抗癲癇藥診治后觀察組總效率較常規組提升效果更明顯,提示可能與晚發癲癇發作中膠質細胞發生異常增生有關。同時研究結果顯示,單藥治療后臨床無發作跡象,少數患者因實施AEDs診療后觀察期較短,所以仍需對其長期效果實施評估,可見,除考慮抗癲癇藥物特征外,還要考慮AEDs和抗凝藥物間的相互作用[4]。
綜上所述,加強卒中后癲癇觀察效果,提升癲癇發作警惕性,可降低一定臨床風險,同時針對反復發作者建議實施AEDs長時間治療,防止誘因
參考文獻
李鳳鑫. 卒中后癲癇的臨床特點和抗癲癇藥物治療轉歸[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4(69):13557-13557.
曼古努爾, 玉山·帕麗達, 阿布都克力木等. 卒中后癲癇的臨床特點和抗癲癇藥物治療轉歸[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18,6(24):26-27.
黃良升, 洪諸權. 卒中后癲癇的臨床特點及抗癲癇藥物治療情況分析[J]. 中外醫療, 2019, 38(04):62-65.
侯宇婷, 石佳琦, 王洋等. 腦卒中后癇性發作與腦卒中后癲癇的研究進展[J].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 2018, 17(11):1185-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