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振江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論斷。他強調:“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所謂大健康,就是圍繞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對生命實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地呵護,不僅追求個體身體健康,也追求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然而,目前心理健康領域還沒有“獨角獸”,未來基于大數據的情緒感知有可能提供一些舒緩的解決方案,需要技術平臺來賦能。這是識別精神心理問題的一種較為簡單、科學的方法。由于關系到個人健康和隱私以及產業發展,因此,今后心理大數據的價值尤為重大。
全面認識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自此,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正式納入國家戰略。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規范發展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都對加強心理健康服務提出了明確要求。
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國家衛生計生委等22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倡導心理服務走進公眾、走進企事業單位、走進政府機關。
2016年8月26日,習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強調“從廣泛的健康影響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度提高健康水平,顯著改善健康公平”。這充分體現了“系統觀點”和“問題倒逼”應對健康問題的理念,也為我們推進心理健康工程指明了發展方向。
2018年11月,國家衛健委等十部委頒布《關于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旨在通過試點工作探索社會心理服務模式和工作機制,將心理健康服務融入社會治理體系、精神文明建設,融入平安中國、健康中國建設。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當前又面臨人民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疫情大考,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康”理論,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服務是建設健康中國、平安中國、法治中國的重要內容,也是認真踐行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內在要求。
深入把握重大現實問題挑戰
2020新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全國乃至全世界。由于新型冠狀病毒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和很強的傳染性,人們面對疫情時往往出現緊張、恐懼、焦躁等情緒,特別是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約束下,受職業、經驗以及認知能力的限制,必然發生不同群體性心理情緒感染。
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疫情防控工作,強調要“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
3月2日,習近平同志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指出:“病人心理康復需要一個過程,很多隔離在家的群眾時間長了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病亡者家屬也需要心理疏導。要高度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動員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
在我國工業化、現代化快速推進過程中,就學、就業、住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健康包含身體健康、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三個方面。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
社會轉型期,生活壓力、社會競爭加劇,加之以往對心理健康重視不夠,也存在一種羞于談心理問題的傾向,這些因素都讓心理健康更值得關注。特別是在我國工業化、現代化快速推進過程中,一些人在應對多樣化的社會價值觀念、復雜的社會關系變化等方面明顯心理準備不足,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極端情緒引發的突發事件時有發生,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產生了負面影響。
去年5月發布的《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中稱,當前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73.6%的人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目前高校學生心理疾患,特別重要的一個是抑郁癥,中國的抑郁癥的發病率大概在2.1%,但是在15~35歲青年中間比例能達到8.1%,是全民的4倍,潛在的抑郁癥患病者大概在24.5%。對于青少年來講,精神問題就更加嚴峻。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后,心理問題也表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態。年收入達到4000美元以上的人群,心理滿足感與經濟收入相關性降低,財富帶來的幸福感不再增加,心理問題日益復雜。而經濟收入水平低的人群,在醫療、住房、就業等方面都有很大壓力,一旦得不到疏解,心理問題隨之而來。
運用人工智能與科技手段服務心理健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心理行為問題的處理至少耗費了全球衛生資源的30%。健康不僅僅是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
作為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關系每個人的幸福安康,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精神心理問題如此“棘手”,如何才能識別出這些問題,并給予合適的方法進行干預,是擺在當代社會面前一道非常重要的命題。堅持“大數據+大健康”,對全民健康大數據資源進一步整合處理、深度挖掘中國人口的生理特征,在各個領域深化改革、守正創新,就能為構建大健康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蓄積合力。
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還不完善,專業人員不足。社會化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尚未建立,大部分領域(行業)尚未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鑒定要求偏低,沒有實際操作技能考核,也缺乏獲證后的繼續教育和督導,造成大多數獲證人員不具備實際開展心理咨詢的能力。高等院校心理健康專業學科建設和學歷教育體系有待完善。
此外,我國心理學理論、方法和技術很多是從西方國家引入的,缺乏本土化東西。總體來看,我國心理健康服務起步較晚,適合我國國情和國民心理狀態的服務模式、服務技術等仍處于探索階段,社會實踐不充分。這些問題相互影響,制約著心理健康服務行業的發展。
據了解,現在有的地方已開展相關探索和實踐,其中,心理健康大數據體檢越來越多被提及。心理健康大數據體檢是指根據心理學理論,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借助量表、儀器和訪談,對受檢者的情緒、記憶、智力、個性等心理特點做出科學推論和數量化分析,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治療、危機干預等方式,能有效預防和阻斷各種心理危機和極端事件的發生發展。
例如,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運用心理大數據風險篩查、遠程線上服務管控,結合相關研判數據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狀態實施分類干預,紓解焦慮情緒,消除恐慌心理;借助大數據檢測和評估社會心態,能夠獲取大眾的社會心理態勢,及時發現社會不穩定因素和風險,為社會治理提供科學、客觀的研究報告和應對方案等。
用大數據賦能大健康,當前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構建基層心理健康管理體系。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全面開展心理服務工作,通過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化建設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相結合,整合心理服務資源和提升心理服務能力,建設新型基層心理管理和服務體系,引導心理安防敞亮工程規范化發展。
二是加強心理疏導,實施分類干預。及時將心理干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以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傷害、促進社會穩定為前提,根據疫情防控工作的推進情況,及時調整心理干預工作重點。要結合不同群體的特點,為受影響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為有需要的群提供心理干預,同時要積極預防、減緩和盡量控制疫情的社會心理影響。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社會心理服務,普及科學防護知識,加強對健康理念和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幫助人民群眾提高文明素質和自我保護能力。
三是加強法制化、規范化建設。研究制定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制度和管理辦法,加強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鑒定的管理,逐步將心理健康服務專業人員和機構納入法制化管理。建議以行業協會為主體,借助媒體、科研院所等開展用戶隱私教育及培訓,合理保護和利用健康數據,形成數據主體與數據持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同時實行“雙責任主體”組織架構,即由衛健委牽頭、各有關部門協同負責作為心理健康服務的責任主體,由政法委牽頭、各有關部門協同負責作為社會心態培育的責任主體。
“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建設人人共建共享的健康中國”,鏗鏘有力的宣示,傳遞著我們黨執政為民的價值理念。只要全社會重視心理服務生態系統建設,開啟全民共享專業規范化的心理大數據服務時代,加快推進“健康中國”進程,不斷提升心理健康素養,我們一定能夠構建大健康體系,托舉起每個人的美好生活。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