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本樞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持續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教師不僅需要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教材知識,更應當注重在其學習過程中培養其探究、創新精神,從而有效提升其綜合素質與學科應用水平。在下文中,筆者則以高中化學教學為例,具體分析如何基于文本素養培養角度開展化學創新性教學。
關鍵詞:文本;高中;化學;教學;創新
前言:
教材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載體,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則應當指導學生充分挖掘教材內容,通過培養其文本素養的方式來不斷地豐富學生們的學習內容,從而進一步促進其化學知識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1]。從另一角度上說,創新性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也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化學學科素養的形成,這無疑在提示廣大化學教師應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結合新的教學理念并融入新的創新要素,以此激發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并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能夠不斷發展自身的學科素養,提升其化學水平。在下文中,筆者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分享如何開展高中化學創新性教學。
一、注重文本串聯,解鎖隱藏內容
在高中化學教學課堂上,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善于從教材中挖掘、學習到更多的化學內容,從而在形成屬于自己化學知識網絡的同時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化學學習帶來的魅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這一章節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以“鎂條燃燒”現象(燃燒時發出耀眼白光、有白色粉末生成)來作為演示實驗,一來能夠喚起學生初中階段學習過的“鎂化學性質”內容記憶,有效銜接初高中知識,二來也可以通過強烈的實驗反應來激發學生對于化學現象呈現原理的探究興趣;到后續學習《金屬的化學性質》相關知識時,教師也可以聯系鎂條燃燒的過程與結果將關注點聚焦在引導學生采用鎂的化學性質進行化學現象的解釋上。教師可指出,為什么實驗結束后所生成的白色粉末邊緣會存在黑色固體?在此引導下,學生結合已經掌握的化學知識則可以自然而然應用課本內容得出:鎂屬于活潑金屬,因此在燃燒時,既能夠與氧氣反應生成白色的氧化鎂,也能夠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黑色炭黑物質。而當教師在教學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二《開發利用金屬礦物和海水資源》課程時,則可以將從海水中提純鎂的基本原理與鎂化學性質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將教材中的不同單元內容緊密串聯起來。此時,學生則能夠在教師鋪墊的知識學習網絡中層層遞進,不僅可以最大化地解鎖教材文本隱藏知識,也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網絡。
二、注重挖掘結合點,培養創新能力
為有效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教師應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創新性素材,并找到教材內容、結構與學生知識積累、能力水平提升之間的關鍵結合點,并以“以點帶面”的形式幫助學生全面提升其化學綜合素養與水平[2]。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五《醇酚》章節中“苯酚”的相關內容時,可以以苯酚這一有機物自身性質像學生提出探究疑問“在常溫狀態下,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對較小,但在65℃以上狀態下,苯酚則能夠與水以任意比例互溶,針對這一性質,能否設計相應實驗進行驗證?”。問題提出后,學生經過討論后得出:可以吸取適量苯酚置于試管中,常溫狀態下添加少量水,震蕩,觀察實驗現象(此時得渾濁液);將試管置于酒精燈中加熱,再觀察其實驗現象(渾濁液變澄清);隨后,再將試管置入盛放冷水的燒杯中,觀察澄清溶液的變化情況(澄清液又恢復渾濁)。通過這樣知識點結合實踐創新探究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于教材知識點的理解程度,更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提升自身創新、創造能力。
三、重視過程和發展,做到學用整合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時,不應當僅僅是把課本知識為學生進行講解,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重視學習的過程,從而形成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在知識學習的參與過程中逐漸提升自身基本素養與能力發展。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一《改善大氣質量》章節時,可以鼓勵學生課后針對“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等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并在后續的課堂上為學生預留出相應的資料收集總結時間,其中,所探討的問題則可圍繞“臭氧層為什么會空洞?”、“臭氧層遭到破壞的原因是否可以用相應的化學反應式表達出來?”“臭氧空洞通常會出現在青藏高原上空以及地球南北兩極,這是為什么?”。經過這樣的自主研究性學習以及誘思探究過程,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會進一步提高,有利于培養、發展其創新、創造能力。另外,化學知識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在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工作中,大多教師常常為了應付考試而一味地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而過于忽視“學用結合、學以致用”這一基本教學目的。因此,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相關化學知識時,可以適當聯系生活實際,將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例如,學生在學習玩乙醇、乙醛、乙酸等相關化學知識后,教師則可以借由“杜康造酒兒造醋”的故事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杜康能夠在伊川能夠釀出好酒,但是杜康的兒子在鎮江就只能做出酸醋?如此一來,將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放到課堂上進行開放式探究學習,則是真正實現了高中化學教學的學用整合。
參考文獻:
[1]康小麗.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0(03):47.
[2]趙蕾鳴.談高中化學教學中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J].華夏教師,2019(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