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宗翰
摘要:非正規經濟已經成為了城市化發展的普遍現象,而攤販作為非正規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解決城市居民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同時又對城市的空間秩序造成了負面影響。城市流動攤販的日常活動與其造成其違反空間功能規制,阻礙空間原有功能,擾亂空間秩序的行為緊密相關。鑒于其已經在時空方面呈現出特有的規律和特征,有很多國內外文獻對城市流動攤販造成的影響和如何合理規劃和引導城市流動攤販的空間布局進行了深一層次的探討,本文對其進行了分類的歸納梳理。
關鍵詞:流動攤販;城市非正規性;城市規劃
攤販作為非正規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中國家內占非農就業比重的1%-9%[1]。說明攤販將會長久存在,而不是像預測的成為傳統經濟的剩余,這也逐漸引起了國內城市規劃和公共管理學者們的關注和重視,也越來越多的對城市流動攤販的時空特征和合理化進行了探討。本文通過多角度的分析整理近些年國內外城市流動攤販空間研究方面的文獻,為引導流動攤販的空間布局和合理規劃進行研究探討提供一些思路。
第一節城市流動攤販概念
“攤販”的定義是:固定或流動設攤從事商品買賣或修理、服務的個體勞動者。兩者合并起來對于“流動攤販”的解釋就是指沒有固定場所、從事商品買賣或修理、服務的個體勞動者。無論國內外的流動攤販,其非正規性是他們所具有共同特征。本文認為流動攤販是指在未取得相關經營許可的情況下,占用城市公共空間,以非固定的地攤提供商品銷售的非正規就業的個體勞動者。
第二節國內外研究概況
一,國外城市流動攤販研究現狀
(a)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
吉爾茨 (Geertz) 認為城市流動攤販屬于“集體經濟”,并認為這種經濟有礙于商業的流通,想要通過將其淘汰使城市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2]。而麥基( McGee)和楊(Yeung)則通過對東南亞地區的攤販中調查認為城市流動攤販提供的商業活動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增長,并緩解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壓力,建議政府能夠在政策上去扶持城市攤販[3]。
(b)從城市管理的角度研究
伊利(Illy)認為流動攤販具有逃避政府管理的行為,其結果是政府部門相應的政策難以發揮它的作用。司馬特(Smart)進行實地調查后發現香港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c)從城市規劃的角度研究
在21世紀初期城市經濟不景氣,大規模失業,農村人口大規模遷移到城市的情況下導致了城市的流動攤販大量增加。保維克( Bhowik)在對亞洲的城市進行調查后認為流動攤販的存在不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同時孟買居民認為城市流動攤販增多的罪魁禍首是鄉村居民不斷的向城市遷移,其結果最后會導致城市被摧毀。
在“市民社會”理念的影響下,國外開始自下而上的考慮城市流動攤販的訴求。其中斯濤特( Staudt) 、德諾凡( Dono-van) 等研究了攤販占道經營活動所引發的有關城市公共空間使用權的爭論。穆臘亞( Muraya) 認為城市規劃可預先考慮為其經營活動提供地點。
二,國內城市流動攤販空間行為研究概況
(a)從經濟學角度研究
2000年后國內城市流動攤販問題開始引起學者們的注意。王征認為攤販是市井經濟的一種,并提出市井經濟應與都市經濟應相輔相成,對于市井經濟應持有包容的態度。
(b)從城市規劃的角度研究
黃勇和苗力利用“城市空間失范”概念認為城市流動攤販和城管之間的對立,是社會管理缺乏相應的規范所導致的[4]。這也讓學界也開始對流動攤販的合理性和如何管理進行了探討。
黃耿志,李天嬌,薛德升則針對廣州青年社區攤販疏導區展開研究,認為現存的疏導區并非是完全人性化的,其扼殺了城市流動攤販流動的特性,使城市攤販失去其原有的優勢,相比于正規的管理更多攤販傾向于原非正規的活動[5]。
(c)從城市管理的角度研究
對于城市流動攤販的管理問題吳華認為有關暴力執法和暴力抗法的主要原因是社會保障的不完善和城市就業崗位的缺乏,建議管理者和攤販之間應尋找利益的平衡點避免兩暴事情的發生。
翟帥,孫暉文分析了淄博市“美食街”地段中的流動商販,認為流動攤販具有存在的必要意義,強調對城市攤販提供合理的布局和管理[6]。
(d)從人文地理的角度研究
黃耿志, 薛德升通過1990年以來廣州市攤販空間政治的規訓機制對西方非正規經濟與空間關系進行了總結研究,為中國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空間矛盾和公共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7]。
三,結論
國內城市流動攤販的相關研究相較國外而言起步較晚,目前主要是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流動攤販存在的必要性和如何使其合理化來減少其負面效應的討論。但管理政策在實施仍出現了暴力執法和暴力抗法的現象。綜合其原因還是在于缺乏對流動攤販特性和訴求的深入研究,從而無法提出完全適宜的管理政策,同時城市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需要進行變革,對于攤販的管理應從攤販的角度去考慮,同時給予更多自主權,比如鼓勵攤販通過構建行業協會的自治體系來加強攤販的管理減少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ILO. Women and men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A statistical picture [R].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2002.
[2]Geertz Clifford.Peddlers and Princes: Social Change and Economic Modernization in Two Indonesian Town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
[3] McGee T.G.and Yeung Y.M.Hawkers in Southeast Asian Cit-ies: Planning for the Bazaar Economy[M].International Devel- opment Research Centre(Ottawa),1977
[4]黃勇,苗力.城市空間失范素描[J].規劃師,2001(17): 105 - 106
[5]黃耿志,李天嬌,薛德升.包容還是新的排斥?——城市流動攤販空間引導效應與規劃研究[J].規劃師,2012,28(08):78-83.
[6]翟帥,孫暉文.因勢利導,疏管結合——淄博市“美食街”地段影響流動商販分布的因素研究[J].華中建筑,2008,26(10):137-141
[7]黃耿志,薛德升.1990年以來廣州市攤販空間政治的規訓機制[J].地理學報,2011,66(08):1063-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