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莎莎
摘要:邦雅曼·貢斯當作為近代自由主義的奠基者之一,其自由理論的特色在于以時代為區分基礎,將自由分為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古代人的自由體現一種公民資格及政治參與性質,同時意味著犧牲私人領域的自由。而現代人重視個人自由,必須把政治自由和個人自由結合起來更好地保障個人自由。
關鍵詞:貢斯當;古代人的自由;現代人的自由;代議制
第一章 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之內涵
1.1古代人的自由——分享并參與集體權力的自由
貢斯當提出的古代人的自由其實指的是古希臘雅典人所享有的自由,因為這種自由與公民的政治參與密切相關,所以也把它稱為政治自由。貢斯當認為古代人自由的本質內容,類似于伯林的“積極自由”。公民以一種集體的方式行使具體的主權,每個公民的意志都具有真正的影響力。公民在廣場討論城邦的事務,在管理和決策的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然而事物具有兩面性,貢斯當同時也看到了政治自由的消極面,個人在公共事務中幾乎永遠是主權者,但在所有私人關系中卻都是奴隸,私人活動處處受到限制,有時還有被專斷意志處決的危險。
貢斯當劃分古代人自由的依據是“公民資格”。古代人自由的享有者只限于統治階級,婦女、奴隸和外邦人沒有這種資格。在古希臘,每個人都是城邦機器上的齒輪和螺絲釘,個人依附于城邦,離開城邦就無法生活,個人是國家的工具。所以古代人的自由是一種以國家為本位的自由。[1]古代人的自由強調城邦公民對于集體權力的參與。公民的政治參與與其說是一種權利,毋寧說是一種義務。[2]對于公民來說,參與政治生活就是生活的重心,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動物。
1.2現代人的自由——法治下的個人自由
現代人的自由是一種制度保障下的自由,人人都享有不可侵犯的個人權利,所以把它稱為公民自由或個人自由。貢斯當認為,對于現代人而言,“自由是只受法律制約、而不因某個人或若干個人的專斷意志受到某種方式的逮捕、拘禁、處死或虐待的權利,……最后,它是每個人通過選舉全部或部分官員,或通過當權者或多或少不得不留意的代議制申訴、要求等方式,對政府的行政施加某些影響的權利?!盵3]也就是“免于強制的自由”,類似于伯林的“消極自由”。個人自由是公民享有的最低限度的自由,法律保障下的自由。個人享有包括政治、人身、財產、選舉等多方面的自由,享有在法律保障下免受任何侵犯的私人領域。
第二章 兩種自由的劃分依據即產生的后果
2.1兩種自由的劃分依據
根據貢斯當的觀點,之所以這樣區分“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有以下幾方面的緣由。其一,所有古代的共和國疆域狹小,人口有限。而現代國家面積要大得多。其二,古代共和國的精神是好戰的,所有共和國都不得不以戰爭為代價來換取自身的安全、獨立與生存,這是它們永恒的興趣。而現代國家高度文明,一致認為戰爭是負擔,他們的精神是和平。其三,在古代商業是一種幸運的意外,而在今天,它是正常狀態,是所有國家的唯一目標、普遍趨勢和真正的生活。這些國家要求安定,要求舒適,要求能夠提供舒適的工業。[4]其四,古代共和國普遍實行奴隸制。而由于商業、及人類道德與知識的進步,歐洲各國已不再存在奴隸。[5]
2.2產生的后果
首先,在古代共和國,疆域狹小使得每個公民在政治生活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不斷討論公共政治事務,行使政治權力。而在現代國家,隨著國家規模的擴大,每個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下降,人人都專注于個人的快樂與事業。其次,在古代,戰爭是人們獲取財富的唯一手段。而在現代國家,戰爭已被商業取代,人們認為戰爭是一種負擔,傾向于和平。再次,對于古代人而言,戰爭會為他們帶來巨大的財富。而商業不同于戰爭,它激發了現代人對于個人獨立的熱愛,滿足了人們的需求與欲望。最后,在古代國家,由于奴隸制的存在,公民有充足的時間來參與公共生活,討論政治事務。而現代國家廢除了奴隸制,現代人需要滿足社會的全部需求,從事于各個職業。
第三章 兩種自由的關聯性
3.1個人自由為政治自由之前提
在貢斯當看來,個人自由和政治自由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孤立的。個人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個人自由,就沒有政治自由。一個人只有在私人生活中享有自主權,擁有自己的空間,生活才會有意義,才能成其為人。個人獨立是現代人的第一需要:因此任何人決不能要求現代人做出任何犧牲,以實現政治自由。[6]如果現代人的個人自由得不到保障和實現,政治自由將不復存在。但是如果每個人都只關注自己的私人空間而不愿意參與公共生活,只強調個人自由,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話,就會出現“過度私人化”的傾向,政府權力將失去制約,進而得到擴張,反而會危及個人自由。所以說,公民不僅要關注私人生活,也要關注公共生活,在享有最低限度自由的同時,也要重視政治自由。
3.2政治自由為個人自由之保障
貢斯當認為現代人放棄政治自由將是非常愚蠢的行為,因此鄭重地提出——政治自由是個人自由的保障。政治自由是公民之于政府維護和表達個人意見和利益的重要依靠。只要古代政治自由保持一定的規模,現代人的自由將會得到保障。公民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公共生活,關注公共權力的運作,個人享有的最低限度的權利和自由才能保障。[7]公民只有在參與公共生活時,個人的自由和權利才能得到保障。對于維護個人自由而言,政治參與是不可缺少的。貢斯當認為,政治自由是上帝賦予人們的自我發展的最有效的手段,政治參與能夠培養一種真摯和純潔的愛國情操。但如果只強調政治自由,就會出現“過度政治化”的傾向。因為如果這樣公民就會回到古代人的狀態,在積極參與公共生活中迷失自我,墮落為奴隸而不自知。
第四章 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的結合
現代人比古代人更加追求個人的獨立。古代人的追求的自由目標是在公民之家分享社會權力,而現代人的自由目標是保障每個人的私人快樂。后者較之前者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貢斯當認為個人自由才是真正的現代自由,政治自由是個人自由的保障,也同樣不可或缺。因此,需要統籌協調政治自由與個人自由的關系,既要維護個人自由,也要維護政治自由,在二者之間尋求一種平衡。
“現代人的自由”關心個人權利的實現,這需要對公共權力進行限制,是“憲政”問題;“古代人的自由”關心公民對公共政治生活的參與,是“民主”問題,因此“所謂兩種自由的結合,在針對公共權力的制度安排上即體現為憲政與民主的統一:通過民主制度以實現公民分享公共權力的權利,即落實古代自由(積極自由);借助憲政制度限制公共權力以保障公民的個人權利不受公共權力的侵害,即體現現代自由(消極自由)。”
貢斯當憲政民主思想中的代議制民主即要實現公民政治參與的權力,凸顯古代人的自由(政治自由);分權制衡思想即防止公共權力對個人權利的侵害,凸顯現代人的自由(個人自由)。
4.1以代議制民主實現政治自由
在當時法國盛行全民參與政治,這與盧梭的“直接民主理論”有直接關系,其主張公民的直接參與可以實現政治自由。盧梭反對代議制民主。主權實質上就是公意,而意志是決不能由他人代表的......他們只是在選舉議員期間才是自由的;議員一選出,英國的人民就成奴隸了,就什么也不是了。[8]貢斯當則批判了盧梭的謬誤之處,認為隨著現代國家規模的擴大,商業社會的發展,公民們需要代議制民主,這樣人民不僅有選舉自己代表的權利,也擁有監督代表和將其罷免的權利。
貢斯當主張采用代議制民主實現現代人的政治自由,是一種間接民主。他以英國君主立憲為底本,設立上下兩院議會。其中由世襲貴族組成上院,并由國王授權;下院由公民選舉產生。上下兩院相互抗衡,保持政治穩定。另外,上院不限人數,以此避免內部的黨爭并形成穩定的政治力量。貢斯當相信普遍意志即人民主權才是合法的權力,并且普遍意志高于任何個別意志,所以主張直選產生下院。當時法國現行的選舉團制度不是代表民意的機構,因為選舉團的意見不再是人民的意見。下院實行直接選舉制,這可以增強代表權力的合法性,保障選出代表更符合民意,還可以迫使代表認真履行被賦予的職責。此種選舉制促使權力階層更加關注底層人民利益,加強社會階層之間的聯系,還可以培養公民政治參與、監督政府行為的習慣和熱情。
貢斯當除了提出通過直選改變議會組成外,還提出議會要定期改選,惟有定期改選才能避免在議會中形成壟斷派系,保持民意反映渠道的暢通。他本人還贊成連選連任制度,不能讓軟弱無能之輩取代那些擁有高尚道德和富有經驗的政治家。當然,他提出并不是每個人都擁有選舉權,惟有符合財產條件的人才有選舉和被選舉資格。
4.2以憲政體制下的分權制衡保障個人自由
首先是中立王權的平衡節制作用。貢斯當的中立王權思想來源于古羅馬和英國君主立憲。王權是一個上級權力,高于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權力,可以平衡節制權力關系,當三者發生交叉抵觸或者矛盾時,中立王權可以讓三者各歸其位,發揮各自應有的作用,保持三者之間的內在平衡。王權處于五種權力的頂點,而且是中立的,它不與其他權力中的任何一種結合,因而不會導致專制和暴政。[9]貢斯當進一步指出王權應該與行政權分離,這樣做既可以制約世俗中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同時又避免了王權與其他權力結合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力。王權雖具有至高無上性,但必須受到限制,若不受限制,那將是岌岌可危的權力,君主必將誤入歧途,人民或是忍受折磨,或是走向墮落。[10]
其次是立法權的限制。立法權是由議會兩院共同行使,長期代議權屬于世襲制議院,輿論代議權屬于選舉制議院。國家實行憲政保障人民自由,獨立且強力的議會的建立是其必要條件。然而,由于權力都具有擴張性,議會掌握的立法權也不例外,貢斯當將其稱為“法律的擴張”。立法權的擴張導致人民的自由和權利得不到保障,即立法者會巧妙地利用法律的強制約束性和服從性侵犯人民的自由。為了避免這種危險發生,必須對議會的權力劃定合理的邊界。貢斯當從英法兩國的歷史事實中認識到,對議會權力的限制必須依靠外部的約束力量,議會自身的約束是靠不住的。這些外部約束力量包括否決權和解散代議制議會,但頻繁地使用否決權會觸怒當權者,所以解散議會便是惟一有效的補救辦法。人民可以通過自身享有的權利強行解散議會,重新選舉能切實維護自身利益的議會。
再次是行政權的制約。在貢斯當的憲政思想中,大臣掌握行政權并負責法律的執行,其權力來源于王權,但他不是被動的王權執行者,而是具有能動性并擔負相應責任。大臣直接與人民接觸,這為其實施非法行為提供了方便,所以貢斯當明確指出大臣權力也應受到制約。大臣如果濫用權力、損害公共利益、侵犯個人自由和財產等錯誤,他們也會被起訴和控告。倘若大臣犯了同普通公民一樣的罪,不應顧忌其大臣身份,則交予普通法庭,根據普通法為其定罪。大臣若犯了其他罪,則由貴族院組成的特別法庭審判。國民代表有權判斷大臣是否逾越權力界限,并有權對其進行控告和起訴。人民代表可以對任何問題進行控告,但是程序必須公開。總之,貢斯當強調人民必須運用正當的憲法程序和手段防止行政權的擴張。同時,人民應在憲政體制下積極地參與公共政治,用個人權利制約行政權的擴張,維護個人自由。
最后是司法獨立。首先,法官只能由君主任命,貢斯當認為王權較之人民在選擇法官時幾乎不會犯錯誤;其次,法官是不能被罷免的,因為“一切有時限的任命……全都是對司法權獨立性的攻擊”[];再次,減少法官的數量,但必須提高法官的薪俸,從而使法官的獨立性得到充分的保證;最后,實行獨立的陪審團制度,陪審員輔助法官辦案,保證法官作出公正判決,并保護無辜者。貢斯當非常重視司法程序的作用,認為其是保障個人自由的有力屏障。
第五章 結語
貢斯當的一生大多是在法國大革命的動蕩中度過,極具傳奇色彩。他在親身經歷法國大革命的過程中發現,法國人在盧梭抽象的人民主權學說理論指導下狂熱地追求一種惟有古代人才享有的政治自由,但是這種自由扼殺了個人自由,人民失去個人自由,政府權力就會失去限制,進而會轉化為暴政和專制統治,這對法國人民來說是一種災難。在此時代背景之下,貢斯當系統地區分了兩種自由的概念,犀利地指出二者的區別和聯系,并通過制度設計將兩種自由結合起來,即通過代議制民主制實現公民政治自由,通過憲政體制下的分權制衡制度實現公民個人自由。雖然貢斯當的自由思想有一些不足,但其思想在自由主義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留給后人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后世政治研究和政治實踐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參考文獻:
[1]啟良.西方自由主義傳統[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
[2]高景柱.兩種自由的分與合——對貢斯當的理論定位[J].東方論壇,2008(5).
[3、4、5、6、10、11][法]邦雅曼·貢斯當.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鄧洪禹.論邦雅曼·貢斯當的自由思想[D].安徽:安徽師范大學,2007.
[8] 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9]陳德順.貢斯當的憲政思想解讀[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