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浩琳
摘要: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個人信息儼然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的一種重要資源,但是個人信息泄漏事件以及網絡安全事件頻發尚未明顯遏制,迫切需要通過法律的手段扎緊個人信息防護網。目前,我國所現行法律在保護個人信息方面仍有不足之處,其中行政法在這方面還存在短板,個人信息權利有效實現面臨困境。總的來說,現階段行政法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規定不完善,在個人信息處理方面監管不到位,在推進電子政務與保護個人信息聯動上不同步,而且隨著互聯網向大數據加速行進,這些問題將日益突顯,應該引起高度重視,亟待協同推進法制建設和全面深化改革予以探索并解決。本文針對大數據時代下個人信息的行政法保護路徑進行探索,旨在通過健全法律、強化監管、數據管理等方面,保障個人信息權利得到充分實現。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行政法
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意味著人們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越來越重要。如果個人信息當中所具有的價值被人們肆意開發,就難以避免發生個人信息掠奪與傷害的情況。導致人們在分享信息科技成果的同時,淪陷為科學技術的犧牲品。所以,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加速演進,需要進一步強化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和保護舉措。
1 個人信息的概念與特征
1.1 個人信息的概念
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個人信息方面制訂專門法律,對個人信息的界定尚未統一法律條文,不過,當前學術界部分專家學者江個人信息界定為“使用直接或階段的手段獲取能夠識別出自然人受法律保護的相關信息。其范圍主要包括了:姓名、身份證號、工作地點、教育情況、財務狀況、健康狀況等一些指向性的信息。”
1.2 個人信息的特征
個人信息所涵蓋的內容較為寬泛,可以用來區別人與人的信息材料都在個人信息的范疇,因此具有一定的可識別性和廣泛性的特征,一般包括生活背景、個人習慣等。另外,個人信息具有一定時效性,因為很多信息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產生變化,比如年齡、家庭住址、健康狀況以及工作現狀等等。;同時,個人信息還具有一定的共享性,很多的個人信息可同時被多個用戶所獲取利用。基于大數據的時代背景,個人信息的特征使之在擴展自己價值空間的同時,也增加了保護個人信息的難度與成本。
2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的行政法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個人信息處置的規定不夠完善
(1)個人信息主體的權利沒有明確的規定。現行行政法尚未對個人信息權的具體范圍與內容進行規定,所以只能在現有的其他法律條款上對公民的個人信息全進行適當的引用。比如,“公民有權利了解自己的信息被他人收集的主要目的,并可以提出異議或者更正自己信息的權利”。由此推斷,公民具對其個人信息具有更正權和異議權,當自身的信息遭受到侵害時有權利申訴并要求更正甚至刪除。但在適用該條款的實踐中,往往因為缺失個人信息的法律界定產生較大的自由裁量空間,不利于權利的充分保護。
(2)個人信息處置的約束缺乏專門的行政制度。現行行政法律對個人信息的處理規則過于籠統。不僅缺乏詳細的操作程序,也在很大程度上給法律應用帶來了難度【1】。比如,我國現行政法規中有些條款規定國家有對個人信息進行保密的義務;但是,有些條款規定了政府具有查詢個人信息的審查義務。一方面,要求行政機關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另一方面,又沒能夠明確出行政機關在侵犯個人信息權時所應該承擔的責任。
2.2 個人信息處理的主體缺少監管
我國處理個人信息的機構主要有行政機關和非行政機關兩種。行政機關的職能從資源聚合的角度來說,就是社會公民信息的重要“集散場”“處理站”,因此對個人信息收集、處理和使用的合理性應該接受相應的監督和管理。但在實際中,不難發現,一些行政機關未能履行好職責,甚至存在工作人員通過泄漏他人個人信息獲取利潤【2】。此外,很多行政機關都已經建立了專門的信息庫來存儲個人信息,并且具備較高的準確率和覆蓋率,因而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竊取個人信息的目標,一旦監管不到位,不法分子極有可能利用網絡系統的漏洞侵入信息庫中偷取個人信息。基于上述情況,需要建立專門的監管機制,妥善處理個人信息,并且加強對行政機關個人信息處置的監督,切實有效彌補上級部門對下級監督工作重所存在的缺陷和漏洞。
2.3 個人信息保護的舉措有所滯后
電子政務是現階段政府部門以通信技術為支撐,在網絡空間通過網絡方式實現管理與服務的一種新的組織結構與工作流程,超越了多方面的限制,以全方位的角度為社會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與管理。近年來,隨著電子政務的快速發展,政府也逐漸實現了遠程辦公及無紙化辦公,同時也擁有了較為全面的信息披露【3】。在推進電子化政府建設時,,能夠影響個人信息的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在構建系統化數字系統時應該建立在龐大的信息數據庫基礎上,能夠涉及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但是在這一過程當中,對于公民的個人信息而言存在極大的威脅 。比如,技術水平較低導致信息泄漏,工作人員監守自盜等等;二是,目前所實行的公開、透明的政務處理會可能直接導致個人信息泄漏,造成一定的財產損失。
3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的行政法保護問題的解決路徑
3.1 出臺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
實際上,我國在部門法中相對零散地規定了一些有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條款,但是由于部門與部門之間缺乏自主深入統籌協調,難以形成完備的個人信息保護體系。因此,統一立法更加符合我國的立法傳統,并且能夠有效避免不同標準所帶來的弊端,有利于后續的執行。所以,制訂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以統一的模式來明確個人信息的保護范圍、原則、途徑以及賠償的具體內容等,只有這樣才能夠切實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
3.2 設立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機構
組建一個專業化的個人信息監管機構,對個人信息的處理者進行更好的監管。同時,也可以針對不同的對象設置不同的部門,比如,監管行政機關或者監管非行政機關,并賦予其檢查權、行政裁決權以及行政處罰權等。執法機構應該具備一定的獨立性,確保職權得以有效行使。此外,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監督機構可以更為妥善地處理各種各樣的個人信息問題,真正實現監督管理一體化,來保證法律的有效性。
3.3 建立全國聯通的個人信息數據庫
以政府的職能部門作為主導,并將政府的資源和社區資源進行整合優化,構建統一的個人信息庫,集中性的收集姓名、身份號、年齡、民族以及學歷經歷等相關信息,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對內容的細化。比如:建立DNA數據庫、采集新生兒指紋。這樣相對統一的數據庫既能夠滿足對信息的規范化收集,也能夠推動政府實現更好的管理與服務,在打擊違法犯罪的同時建立和諧統一的社會信用體系。針對潛在的信息濫用可能性,政府應該對信息庫采取分級管理和使用的制度。以先進的技術手段來賦予不同的信息使用主體相應的權限,并且政府機關與授權架構都應該嚴格的按照級別與權限來獲取信息,將技術的力量都集中到建設國家信息與個人信息的防護網管理當中,實現對信息的統一化管理。
4 結語
總而言之,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個人信息所的價值越來越大,若能合理地使用,對于社會公共領域而言,可以加速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對于經濟領域而言,通過大數據來推動網絡服務、商業以及金融業的跨越式發展,可以為國家社會創造巨大經濟利益與社會財富。但是,一旦個人信息沒能合法地被利用,不僅會損害公民的合法權益,甚至造成社會混亂。因此,從行政法的角度來完善個人信息保護體系,應該制訂統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建立專門的個人信息庫,助推引導行業自律建設,擴寬我國個人信息保護路徑。
參考文獻
[1]劉學濤.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的行政法保護分析:內涵、困境與路徑選擇[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23-31.
[2]郭旭龍,喬長春.大數據時代下用戶個人信息保護的探索[C]//內蒙古通信學會2018年優秀論文集.2018.
[3]齊曉娜,張宇敬,臧麗娜.大數據時代個人數據保護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7(1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