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娟
摘要:孔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具有深遠影響,孔子“仁”與“禮”思想更是意義深遠。“仁”與“禮”的關系是一種相互關系。孔子“禮”與“仁”的思想對當代的家庭關系,人際交往關系以及社會關系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文主要通過闡述孔子“禮”與“仁”思想的產生、內涵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體現其當代價值。
關鍵詞:孔子;仁;禮;當代;價值
一、孔子“仁”、“禮”思想的產生
孔子生活在封建統治時期,當時的勞動人民與統治階級關系十分緊張。隨著先進的勞動工具出現,生產力得到了提升,生產關系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勞動人民在地主階級的長期壓迫與剝削下,過著十分艱苦的生活。此時,勞動人民與統治者之間的矛盾爆發了。孔子“仁”、“禮”思想的萌芽也開始出現。同時,周公逝世,禮樂制度瓦解,人們的道德意識開始普遍缺失。為了使社會得到有效的治理。孔子著名的“仁”、“禮”思想便產生了。
二、孔子“仁”、“禮”思想的內涵
在孔子思想中,“禮”既有禮儀之意,又指禮貌而言 。“仁”是孔子思想主流的終點,更是人們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仁”與“禮”之間存在相互的關系,“仁禮合一”對于孔子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禮”的含義及特點
“禮”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觀念之一。關于“禮”,《左傳》中提到462次,《論語》中講到75 次,《左傳》與《論語》中的許多地方都表現了“禮”價值,可以看得出孔子對 “禮”是很重視的。
所謂“禮”,原有廣狹兩意。狹義的“禮”,即指儀文而言;廣義的“禮”,則指節度秩序。前者也指世俗禮生所知之禮,后者為理論意義之禮,在孔子之前,也有其他人對“禮”與“儀”進行過區分。例如,“《左傳·昭公五年》記女叔齊之言:晉候謂女叔齊曰:魯候不亦善于禮乎?對曰:魯候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于贈賄國。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一個安定的秩序,只有在安定的秩序下,才能夠“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在現在的生活中,“禮”也指人們日常交往中的禮貌。在工作中有上下級間的關系、同事關系,在居民區有鄰里關系,在家庭中有長幼關系等,要處理好這些關系,就要注意禮貌。
孔子關于“禮”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禮作為一套社會行為規范,其目的是協調各種關系,使人各司其職,即正名。‘孔子提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子路》)即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秩序的奔潰,促使周禮的復興。孔子的正名說是利用等級稱謂的規定約束人們的行為。
其次,“禮”即禮貌。對于勞動人民我們應該有禮貌并且去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這也是當今社會一直所提倡的。
2.“仁”的含義及特點
“仁”是孔子思想的重點以及主流,“仁”的含義廣泛,在不同的時期作用也不相同。孔子將“仁”視為最高的人格境界
首先,以“愛人”為“仁”。孔子主張以愛人為仁,知人為明。孔子提倡“愛人”,據文獻記載,有一次官員們退朝后,孔子聽說馬場被燒了,孔子馬上問人有沒有受傷,而不是先問馬的狀況,因此,在孔子這里人才是首要的。孔子對他人的愛、同情和關心是“仁”的主旨。
其次,以“克己復禮”為“仁”。“克”是“約”的意思,克己是約束、克制、修養自己,復禮是合于禮。“孔子重視禮,重視禮的實踐。另一方面強調“自仁”。即要學會學以致用,而不是要做給別人看。合于“禮”、實行“禮”的過程是人性化的過程,是“仁”(內在性的道德)在特殊社會條件下的外在表現。”“仁”與“禮”之間的關系,這是培養人優秀品格,從事自我道德修養的方法。由此可見,“仁”也指自我的修養,通過對“禮”的實踐而有教養,同時不因禮而受到約束,努力體會與認識禮的真正的內在涵義,從而達到自覺、自愿、自律。
最后,“忠”與“恕”接近于“仁”。春秋時期,人們以“敬”為“仁”的原則之一,敬事與盡忠有關。孔子之后又提出“恕”道也是“仁”的原則之一。“忠”也意味著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恕”講的則是推己之心的意思。兩者綜合被稱為忠恕之道。‘實際上,“忠”中有“恕”,“恕”中有“忠”,“盡己”與“推己”很難分割開來,這是仁道的一體兩面。這不僅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仁道原則,也是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相互關系的準則,乃至是人類與自然的普遍和諧之道。“仁”的內涵包括物我之間、人人之間的情感相通。
“仁”的特點首先表現在,“仁”指的是“仁人”、“仁者”,以“圣”為最高。在特定的語境中,孔子把“仁”與“圣”看作同一境界。‘其次,仁人叫“成人”即全人。“成人”即集智慧、、勇敢、多才多藝于一身,具備優秀的道德品質。“仁”也叫君子,是超越自然人道德的一些具有更高的道德品質。圣人和君子都是真實的人,他們都和真實中的人有一樣的欲望,他們只是在精神境界的追求上不同,即超越自然與功利。
3.“仁”與“禮”的關系
“仁”與“禮”之間的關系,對于孔子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及意義。‘孔子認為,“仁”與“禮”的關系是一種相互關系,即“仁”是“禮”的內在基礎,“仁”是遵守禮制成為發自內心的道德意識;“禮”是“仁”外化的具體道德規范,是“仁”實現的基本保障。這兩者之間是相互不矛盾的,可以共同相互依存、相互并進。即“仁”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地為“禮”奠定了基礎,“禮”的發展也將“仁”的優良的道德品質都表現了出來。
三、孔子“仁”、“禮”思想的當代價值
孔子“禮”“仁”思想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并由古沿襲至今,在當代產生了積極的價值作用。主要體現在家庭關系、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這三方面。
1.建立了和諧的家庭關系
孔子認為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穩定就要堅持孝道思想。《論語》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即每一個有道德的人都要致力于“本”,“本”就是孝悌。也就是說,每個有道德的人都應該孝敬父母,愛護自己的兄長。孔子也認為孝道,必須善待父母,與父母相處和諧,否則就不符合孝道。孔子要求和諧的家庭關系即是尊重長輩、與父母、兄弟姐妹和睦相處,使整個之間的關系家庭和諧。同時,家庭和諧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礎。
2.建立了和睦的人際關系
在頻繁的人際交往中,孔子認為以真誠、善良的態度對待、愛護身邊的人。孔子提倡自律,如果別人不能理解自己時,不要以自己的觀點去要求他人。孔子認為“義”是人生追求的內在道德標準,追求物質利益應首先符合“義”。孔子提倡“見利思義”的價值取向,反對“見利忘義”,并以“義”為界,將君子與小人區分開來。古諺語常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不僅要有“仁”的美德,還要有“義”的品質,在孔子認為的人際關系內,“義”與“利”在“禮”的規范與制約下是和諧統一的。“禮”與“仁”思想的統一對于建立和睦的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建立了穩定的社會關系
穩定的社會關系的建立,需要建立一個適合當今社會的道德行為規范,即遵循孔子思想中的“仁”與“禮”的觀念。孔子認為,作為社會的一員,都應該遵循孔子“仁”與“禮”的道德規范。“禮”與“仁”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可靠保障,每個人都應該按照“禮”與“仁”的要求與規范來做事。只有遵循道德準則,這時的你才是有價值的,值得被大家尊重。只有人人遵循道德準則,社會關系才會更加地穩定。
孔子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財富,孔子“仁”與“禮”的思想在當代社會中價值意義是非常重要的,“仁”與“禮”的合一,是孔子思想價值的真正體現。在當代社會中,我們應該以身作則,遵循孔子“仁”與“禮”的思想,處理好家庭關系、人際關系以及社會關系,使得整個國家更加的繁榮富強。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哲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第17頁.
[2]郭啟勇.《中國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28-29頁.30頁.31-32頁.
[3]李征宇.孔子“仁學”倫理思想的內涵及其現代價值[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
[4]程昌明譯著.《論語》[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