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逸超



摘要:為更好地服務產業發展,全面做好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維權、專利導航與運營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的實際工作,本文從非一站式服務、分類難問題、人才梯隊建設短板等三個預審工作的痛點入手詳細闡述,并結合實際預審經驗,總結得出一種符合保護中心服務特色的預審服務流程,以期為專利服務實際工作提供幫助。
關鍵詞:預審;審查;路徑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20)03-0049-04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態勢不斷加劇,尤其在高精尖技術領域,知識產權作為智力勞動成果,日益成為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應加快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構建集“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于一體的工作格局[1]。持續優化知識產權制度和服務供給,積極探索知識產權管理體制機制創新,逐步構建與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相匹配的知識產權生態體系。
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應運而生。根據國家知識產權總局(以下簡稱國知局)的總體規劃與部署,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的作用是引領、支撐和保障地方優勢產業創新發展,打通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管理、服務全鏈條,成為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基層堡壘。
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以下簡稱保護中心)有四大工作職能,分別是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維權、專利導航與運營[2]。其中,市場主體參與最廣泛同時也是保護中心業務量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快速審查,即預審業務。預審業務的“質”與“量”是國知局每年對保護中心考核的核心指標之一。筆者結合工作實踐,針對預審業務中的一些“痛點”分別進行剖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與建議。
1 非一站式服務
以發明專利為例,普通專利申請審查路徑如圖1所示。
經保護中心預審的專利申請審查路徑如圖2所示。
現行的運行模式,是在創新主體(以下簡稱申請人)的擬申請文件預審合格后,再由申請人向國知局提交正式專利申請,完成繳費后再將申請號反饋至保護中心,保護中心核對確認其提交材料與預審材料一致后,會對該案件打上加快標記,之后該專利申請可進入快速審查通道。根據工作實踐,現行運行模式有如下不足。
1.1 中間環節過多
從預審合格到最后專利申請進入快速審查通道的中間環節過多,如果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錯,將有可能導致專利申請無法進入快速審查通道。
例如在申請遞交環節,一般情況下,申請人會選擇在CPC客戶端提交或者由中國專利電子申請網提交。在提交過程中的一些步驟和選項極易出錯作,下面列舉幾個出錯率極高的步驟:
一是專利申請文件應以XML格式提交;
二是應在提交一天內完成費用繳納;
三是在請求書中勾選“請求早日公布該專利申請”選項;
四是對于發明專利申請,提交申請時應提交實質審查請求書,并繳納實審費;
五是申請人應主動放棄對申請文件的修改。
如果申請人以PDF或DOC格式提交申請文件,則由于系統無法自動處理,使得加快資格被取消;如果申請人采用銀行匯款,代辦處繳費等方式導致費用不能在一天內繳納,或者漏繳實審費,則由于費用沒有按時繳納而不能加快;申請人需在請求書中勾選“請求早日公布該專利申請”選項,如果申請人漏選此項,則會導致專利申請18個月后再行公開而不能加快;在提交實審請求書時漏選“放棄專利法實施細則51條規定的申請人放棄對申請文件主動修改的權利”,也會使得專利申請無法進入快速審查通道。
從客觀上講,由于企業申請人對網上申請流程不熟悉、不熟練,雖然保護中心會將這些注意事項告知申請人,但難免有些申請人粗心大意,掉入“坑”中。一個小小的疏忽或者錯誤可能會帶來巨大的風險,導致通過預審的專利申請無法進入快速審查通道,不但浪費了申請人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浪費了寶貴的預審資源,使得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前功盡棄。
1.2 降低預審效率
當企業申請人從網上向國知局遞交專利申請后,需要將專利申請號反饋至保護中心,再由相應的預審人員核對申請文本,確保其遞交的專利申請文本與通過預審的文本一致,核對確認后再對該專利申請打上加快標記。在申請號反饋和打標環節,時間上有如下要求:
一是預審員應在申請日起1個工作日內將專利申請進行打標,則系統自動審批,啟動快速審查程序;
二是如有特殊情況,專利申請未及時列入快速審查通道,則保護中心可在申請日起3個工作日內啟動特殊請求程序,經專利局復核后,啟動快速審查程序。
雖然流程在表面上是合理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有如下弊端:
首先,對同一申請文本的二次核對,造成重復作業。隨著保護中心的受理量和審查量不斷增加,二次核對愈發增加了預審人員的工作負荷,極大降低了預審工作效率。
其次,企業申請人對申請號反饋不及時,造成無法在申請日起1個工作日內對專利進行打標,甚至無法在申請日起3個工作日內啟動補救程序。對于這種反饋不及時的情況,預審員往往要進行優先處理來盡可能的補救專利申請,導致打亂了原有的工作計劃和工作節奏,降低了預審效率。
1.3 預審后的申請日后移
在申請人收到《預審合格通知書》后,幾乎沒有申請人在當日進行申請,最快在次日進行。而且由于企業申請人對申請日的重要性往往重視不夠,疊加企業人員(或專利代理)又往往是同時在做多個工作任務等因素,在一周甚至更長時間后再提交專利申請也是常態。申請日后移直接導致了對專利申請的新穎性和創造性產生十分消極的影響。
針對以上三方面的弊端,筆者認為,應致力于建立保護中心一站式服務模式。
以市民行政服務中心為例,稅務、社保、住建、工商、衛計、環保等部門均在市民中心設置聯席業務窗口,使得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都能在市民中心辦理。實現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務,讓市場主體(或市民)跑一趟就能夠把手續全辦好。
同理,保護中心如果將預審、申請、繳費等服務進行整合,建立一站式服務模式,或許以上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
由國知局為每個保護中心開通綠色申請通道和綠色支付通道。對通過預審的擬申請文件,可以在申請人來取《預審合格通知書》的當日,在申請人同意的情況下,由申請人和預審員共同見證,將預審合格的專利申請文本以規定的格式通過綠色申請通道直接進行網上申請,將申請步驟中的“申請提前公開”“放棄主動修改的權利”等選項全部設置為符合加快條件的默認狀態,最大程度上避免人為操作失誤引入的風險。在繳費環節,通過綠色支付通道,確保費用實時到賬,在保護中心實現收費票據的自助打印(或者電子發票的自動出票)。通過保護中心綠色申請通道上傳的專利申請自動打上加快標記,進入審查系統。
如此,經保護中心預審的專利申請審查路徑便有了極大的簡化,如圖3所示,一站式服務有如下益處:
第一,節省了諸多中間環節,如專利申請號反饋環節,二次核對環節,人工打標環節,以及由于各種原因造成未及時列入快速審查通道的后續救濟環節。隨著預審案件受理量和通過量逐漸增加,對提高預審工作效率,具有顯著的意義。
第二,將申請日予以最大程度的前移,保護了專利申請人的合法權益。
第三,通過技術手段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網上申請因漏選、錯選造成專利申請無法加快,將人為因素的風險降至最低。
第四,實現一站式服務,申請人跑一次,所有手續全辦齊,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2 “分類難”問題
全國各地的保護中心均是以地方優勢產業為依托,對創新主體注冊地址及申請領域符合保護中心要求的專利申請展開預審工作,完整預審流程如圖4所示。
在預審流程中,“分類”是一個很核心的環節,它既關系到該專利申請是否在受理范圍內,又關系到在新創性審查時能否找到合適的對比文件。在國知局下屬的專利審查協作中心,分類員往往由資深的審查員擔任,他們審查經驗豐富,
對于某個領域的細分技術與前沿趨勢十分了解,因此做起分類來得心應手。但是,對于地方上的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來說,往往缺少能夠勝任“分類員”這種職位的人,一般都是由接手案子的預審員負責分類,或者由預審員輪流擔任分類員。
預審人員雖然是經過國知局系統的培訓后上崗,但是在審查經驗和對相關領域了解的廣度和深度上是遠遠不及國知局資深審查員的。因此,在實際的分類操作中,通常是根據申請文件的關鍵詞進行一些試探性的檢索,同時查詢IPC分類表,一步一步摸索著進行分類。隨著申請量的增加,以及對預審案件結案周期要求的提高,分類已經成為了制約工作效率的一個明顯的掣肘環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建議應充分借力現代科技。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進步與算法的不斷迭代進化,人工智能語義檢索為解決“分類難”提供了新的途徑。
人工智能語義檢索,是指搜索引擎不再拘泥于用戶所輸入語句的字面本身,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準確地捕捉到用戶所輸入語句背后的真正意圖,并以此來進行搜索,從而更準確地向用戶返回最符合其需求的搜索結果。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語義檢索的優勢,將擬申請文件中的權利要求或承載發明點的文字內容作為輸入語句進行檢索。例如,擬申請文件中的權利要求是一輛車,現在只需將這輛車復制下來,通過人工智能語義檢索就可以找到和這輛車類似的許多輛車,通過查看這些類似車輛的分類號從而很快確定該案件的分類范圍,再進一步確定具體分類號。
大力推廣人工智能語義檢索在分類中的應用,將會極大的提高分類效率,從而在整體上提高整個預審流程的效率,對縮短審查周期是大有裨益的。
3 人才梯隊建設短板
預審業務是保護中心的核心業務之一,預審人員是核心人才。在當下的經濟時代,想要吸引并留住人才,如果沒有良好的職業晉升通道,恐怕很難。
目前在國家層面,已經將知識產權專業正式納入到經濟職稱系列中,且職稱名稱直接以專業命名。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召開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會,評出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首批知識產權師高級職稱。
但是,在地方上的各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預審員的職稱序列尚無明確和統一,直接導致了預審員缺乏職稱晉升通道,職業前景不明朗。
如果將預審員的職稱評定納入知識產權職稱序列,那么將打開預審員的職業晉升通道,極大地激發起廣大預審人員的工作熱情,從而以更大的干勁,更主動的作為,投入到知識產權事業中去。
4 結 語
保護中心作為新生事物,在某些環節出現“阻滯”,從客觀上講也在所難免。筆者的一些思考與建議或許不盡完善,亦作拋磚引玉吧。相信這些 “痛點”一定會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制度的逐漸完善而被逐漸消除。
在未來,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會向著實現“申請更便利、審查更高效、運用更深化、保護更有力、服務更優質”的目標而不斷邁進,為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3]。
參考文獻:
[1] 李梅,黃建文,張旭波.不斷推進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9,16(10):49-52.
[2] 王紅燕,仲麗慧,高君,徐琳.當科創板遇到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及核心技術人員篇[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9,16(07):28-36+86.
[3] 王紅燕,徐琳.當科創板遇到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歸屬篇[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9,16(07):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