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箏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日益繁榮,企業之間商業秘密保護的問題不斷涌現。個別人員為了獲取個人私益,利用自己在原單位所掌握的經營秘密、技術秘密為他人服務,從而獲取高額報酬,不但嚴重損害了原單位的合法權益,而且嚴重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阻礙了我國創新型經濟的發展[1]。本文以侵害商業秘密的司法案例為切入點,對認定侵權事實及適用法律方面進行梳理,從實踐角度提出完善商業秘密保護的構想,以期為司法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商業秘密;認定標準;司法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20)03-0058-06
羅馬法是商業秘密立法保護的起源,將其用于法律術語最早出現于1623年英國的《壟斷法令》,反不正當競爭法或反限制法是大陸法系國家對商業秘密進行保護的主要手段[2]。在我國簽訂《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的協議》(TRIPS)后,商業秘密開始進入我國知識產權領域的研究視野。2017年,作為新修訂的《民法總則》的立法亮點之一,《民法總則》第123條第2款規定知識產權是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其中第5項將“商業秘密”納入知識產權客體并予以立法保護。至此,關于“商業秘密”屬于何種性質權利的爭議塵埃落定。商業秘密同時作為知識產權和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1 商業秘密概述
1.1 商業秘密定義厘清
TRIPS協議第7節中第39條第2款對未披露信息的構成要件作出了具體規定,即①秘密性、“不易獲得性”及“新穎性”;②“實用性”和具有“商業價值性”;③采取合理保密措施。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第三款規定:“本法所稱的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商業價值并經權利人采取相應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即商業秘密的構成,包含三個要件: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商業價值和經權利人采取相應保密措施,三個要件同時滿足才能被認定為商業秘密。據此款規定,商業秘密分為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其中的不為公眾所知悉,即相關信息不為其所屬領域的相關人員廣泛知悉和容易獲取①。即不為公眾所知悉是相對的,在某一相關技術或經營領域內僅為特定人所知悉,并非所有人普遍知曉。同時,該秘密采取了適當和有效的保密手段,獲得該秘密客觀上需要存在一定難度。
具有商業價值是2017年《反不正當競爭法》修改后的表述,該法修改前對此表述為:“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新法刪去了實用性的判斷標準,因為實用性具有相對性,并且不如商業價值利于證明,也更有利于商業秘密的認定和對權利人的保護。有關信息具有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能為權利人帶來競爭優勢的②,即可認定為具有商業價值。
權利人采取相應的保密措施,是構成商業秘密的基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第一款對該“保密措施”進行了程度上的限制,即權利人為防止信息泄漏所采取的與其商業價值等具體情況相適應的合理保護措施。同時該解釋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了認定“合理性”應考慮的因素,如權利人的保密意愿及他人正常途徑獲得該秘密的難易程度等,對司法實務進行指引。
1.2 侵害商業秘密的認定
在傳統民法領域中,侵權行為的構成包括四個要件,即行為違法性、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及主觀過錯,四個要件同時具備才能被認定為侵權。但在侵害商業秘密的實務認定中,還需要有一個前置條件,即應對是否構成商業秘密加以認定,這是認定侵犯相關技術信息或經營信息是否構成侵害商業秘密的基礎。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四條規定:“當事人指稱他人侵犯其商業秘密的,應當對其擁有的商業秘密符合法定條件、對方當事人的信息與其商業秘密相同或者實質相同以及對方當事人采取不正當手段的事實負舉證責任。其中,商業秘密符合法定條件的證據,包括商業秘密的載體、具體內容、商業價值和對該項商業秘密所采取的具體保密措施等”。由此可知,侵害商業秘密的認定要素包括三個:第一,權利人擁有合法的商業秘密;商業秘密所保護的客體為無形的智慧財產,因其載體不同,所以表現形式具有不穩定性。且在公開前,他人無法得知權利具體范圍,故應將權利人擁有合法商業秘密作為認定構成侵害商業秘密的充要條件。第二,對方與權利人的信息相同或實質相同;商業秘密作為一種脆弱不可逆的或者說揮發性財產,“一旦喪失就永遠喪失”[3]。故對被訴信息與權利人信息是否相同的認定,應從多方面綜合考慮,不應限制過嚴,這樣才更有利于商業秘密的保護。實踐中多采用“接觸加實質性相似”規則,也正是基于此現狀的考慮。第三,對方的信息系采取不正當手段所獲得。即我國2017年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前三款所規定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該條第四款與舊法相比,將第三人明知是權利人的員工及之前員工不當獲取的違法信息,仍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該商業秘密的,視為侵害商業秘密。這適應了社會的發展,通過培養員工忠誠和責任感來提升商業秘密的保護力度,與競業限制相互配合,擴大了商業秘密保護的范圍。
2 “中科訴新瑞”案③視角下商業秘密的認定標準探究
在涉及商業秘密侵權案件中,侵害商業秘密的認定標準是司法實務中一直存在難點,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中科訴新瑞”案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范例,本文引入該案例,并以此案中法官的審案思維為視角,探究商業秘密司法實務中的認定標準。
2.1 案情簡介
2006年3月14日,新鄉市中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公司)與某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自動化研究所)雙方簽訂一份GM-2000薄膜生產線技術服務合同。合同約定,自動化研究所按照中科公司的要求,為中科公司設計、制造、安裝和現場調試GM-2000薄膜生產線。合同約定了保密條款:“8.6、中科公司、自動化研究所對互提供的設計圖紙、文件、軟件、工藝條件,都擁有各自知識產權,只供雙方在合同范圍內使用,不得向第三方泄露。”2008年1月30日雙方訂立的保密條款中又增加了“雙方有責任約束雙方知情工作人員。自動化研究所人員在中科公司所在地工作期間,應遵守中科公司的保密規定”的內容。
2008年9月2日雙方又分別簽訂兩份技術服務合同,其中保密條款與上述合同完全相同。另外,該兩份合同又增加了約束條款,內容為:“自動化研究所在相應合同工期生效之日起,二年之內不得承包其它業主BOPP干法微孔薄膜生產線。如中科公司今后類似薄膜生產線交給其他廠家制造或自行加工制造,此約束條款自行失效。”
同時,中科公司為防止公司商業秘密的泄露,于2008年1月2日制定并公布了保密制度。該保密制度規定了公司秘密的范圍,并規定公司全體員工均有保守公司秘密的義務,接觸重要機密的員工應與公司簽訂《保密合同》。還規定了保密措施、泄露公司秘密應承擔的責任等條款。
2010年5月14日,自動化研究所與新鄉市新瑞電池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瑞公司)簽訂輝縣TL-2010特種膜生產線合同。該合同格式、合同目錄、條款文字的表述,與自動化研究所與中科公司簽訂的技術服務合同基本相同。所不同之處有三點,一是技術要求略有不同,二是合同金額不同,三是沒有約束條款。同樣,自動化研究所與新瑞公司也簽訂有技術協議作為合同附件,該技術協議內容也與自動化研究所與中科公司簽訂的技術協議基本相同。
2011年初,新鄉市公安局直屬分局根據中科公司的舉報,對中科公司原職工徐某涉嫌侵害商業秘密罪立案偵查。在刑事案件偵查過程中,新鄉市公安局直屬分局委托北京京洲科技知識產權司法鑒定中心,對中科公司薄膜生產工藝有關參數和模頭設計圖等技術信息是否為公眾知悉,以及中科公司與新瑞公司薄膜生產工藝有關參數和模頭設計圖等技術信息是否具有同一性進行鑒定。2011年8月19日,北京京洲科技知識產權司法鑒定中心出具011號《司法鑒定》,鑒定分析意見認為,“鋰離子電池隔膜干法雙向拉伸長度、拉伸工藝的鑄片輥速度、拉伸工藝的模頭設計圖”三項技術信息是中科公司通過多次試驗得出,不是所屬技術領域的人的一般常識或行業慣例,不付出一定代價不容易掌握,是不為公眾所知悉的技術信息。鑒定結論為:新瑞公司數項隔膜生產的技術信息與中科公司相關的不為公眾所知悉的技術信息具有同一性。
徐某系中科公司工程師,全程參與了鋰離子電池隔膜產品的研制與開發,掌握隔膜生產工藝及所需原料的配方。2005年11月19日,徐某與公司簽訂保密協議,約定了徐某在職期間應當遵守的保密范圍,徐某離職后,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所掌握的秘密信息。2008年3月25日徐某辭職時,雙方又簽訂了競業條款:“辭職之日起兩年內,徐某不得從事鋰離子電池隔膜制造行業,并對鋰離子原料配方終身保密”。隨后,徐某在新瑞公司隔膜生產線的建設中,通過互聯網由個人郵箱向自動化研究所和新瑞公司披露其所掌握的中科公司鋰離子隔膜生產技術參數等商業秘密。新瑞公司則分兩次支付給了徐某技術服務費100萬元。2012年6月21日,新鄉市紅旗區人民法院作出(2012)紅刑初字第23號刑事判決:認定徐某犯侵害商業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零七個月,并處罰金一萬元。宣判后,徐某未提出上訴,該判決已生效。
2012年7月,新瑞公司TL-2010特種膜生產線(一條)建成投產,產品名稱為鋰電池隔膜。為推銷該產品,新瑞公司通過互聯網發布廣告,介紹新瑞公司的狀況和產品名稱,并在深圳建立了辦事處作為企業銷售點。
2.2 爭議焦點
2014年9月3日,河南省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12)新民三初字第53號民事判決,判令新瑞公司立即停止使用薄膜(特種膜)生產線中被控侵權的技術秘密,新瑞公司賠償中科公司損失80萬元。中科公司與新瑞公司均不服該判決,向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新瑞公司上訴稱:新瑞公司與北京自動化研究所簽訂的《技術服務合同》的技術文件清單中顯示,技術圖紙均由北京自動化研究所提供,本案訴爭的技術信息所有權應當屬于北京自動化研究所,中科公司不享有所有權,不享有對技術信息的獨占使用權,該技術信息不屬于中科公司的商業秘密。且公安機關在中科公司單獨接觸鑒定機構而新瑞公司以及真正所有權人北京自動化研究所沒有參與的情況下,作出的鑒定不客觀也不科學,不應采信。另外,中科公司的薄膜生產線與新瑞公司的薄膜生產線的主要配方截然不同。徐某的筆錄是在被羈押后失去人身自由的情況下完成的,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且中科公司已與北京自動化研究所達成和解協議,再要求新瑞公司承擔賠償責任無事實依據。請求:撤銷原審判決,駁回中科公司的訴訟請求。
中科公司上訴稱:原審判決查明事實清楚,但賠償金額過低。從新鄉市公安機關提取的證據及詢問筆錄可以證明新瑞公司利用高薪引誘徐某共同竊取中科公司的商業秘密,依托中科公司的技術信息生產鋰電子電池隔膜并在全國各地進行銷售,給中科公司造成了巨大損失。河南巨中元資產評估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出具的豫巨評咨字(2010)第3號無形資產評估咨詢報告書可以證明中科公司電池隔膜生產線的技術使用費為1204.48萬元。請求:依法改判新瑞公司賠償中科公司1204.8萬元,并立即停止侵害、并終止生產、銷售侵權產品。
根據雙方當事人上訴、答辯情況,并征詢當事人同意,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歸納本案二審爭議焦點為:1、中科公司是否享有本案訴爭的技術信息所有權,該技術信息是否屬于商業秘密;2、如果屬于商業秘密,新瑞公司是否侵犯了該商業秘密;3、如果新瑞公司侵犯了該商業秘密,責任如何承擔。
2.3 裁判要旨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
2.3.1 關于中科公司是否享有本案訴爭技術信息所有權及是否屬于商業秘密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第三款規定:“本條所稱的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中科公司與自動化研究所簽訂的技術服務合同中約定,自動化研究所按照中科公司的要求為中科公司設計、制造、安裝和現場調試薄膜生產線,雙方對互提供的設計圖紙、文件、軟件、工藝條件都擁有各自知識產權,只供雙方在合同范圍內使用,不得向第三方泄露。北京京洲科技知識產權司法鑒定中心也出具了中科公司主張的技術信息不為公眾所知悉的司法鑒定。并且,中科公司也依據該技術從事生產并獲得收益,也為保護涉案技術信息制定了嚴格的保密制度,與相關技術人員簽訂了保密協議,在與自動化研究所簽訂的技術服務合同中約定了保密條款,采取了一系列的保密措施防止涉案技術信息泄露。依據上述條款規定,本案涉及的技術信息屬于中科公司的商業秘密。
2.3.2 關于新瑞公司是否侵犯該商業秘密的問題。新鄉市紅旗區人民法院作出的(2012)紅刑初字第23號判決已經認定徐某全程參與中科公司鋰離子隔膜產品的研制與開發,徐某從中科公司辭職后通過互聯網個人郵箱向自動化研究所和新瑞公司披露所掌握的中科公司鋰離子隔膜生產技術參數等商業秘密,參與新瑞公司的技術服務工作。且新瑞公司與中科公司同處于新鄉市范圍內,作為同樣生產鋰離子電池隔膜的廠家,應當知道中科公司的存在,也應當知道徐某此前的身份是中科公司的工程師,對徐某所掌握的鋰離子電池隔膜技術是從中科公司帶出來的技術這一情況也應有了解。新瑞公司仍然聘請徐某參與其技術工作,主觀上有侵犯中科公司的商業秘密的故意。另外,新瑞公司也未提交足夠證據證明其生產技術是通過合法手段取得。所以,新瑞公司侵犯了中科公司的商業秘密。
2.3.3 關于責任如何承擔的問題。新瑞公司未經中科公司同意,擅自使用中科公司的商業秘密,損害了中科公司的合法權益,中科公司請求新瑞公司停止侵權、賠償損失的請求符合法律規定,予以支持。一審判決新瑞公司停止使用薄膜(特種膜)生產線中“鋰離子電池隔膜干法雙向拉伸的橫向拉伸長度為27米、干法雙向拉伸工藝的鑄片輥速度為2.5m/min~4.5m/min、干法雙向拉伸工藝的模頭設計圖”的技術秘密正確,予以維持。但其再提出新瑞公司立即停止侵害、并終止生產、銷售侵權產品,理由不足,予以駁回。同時,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在中科公司并未提交足夠證據證明其涉案商業秘密的研究開發成本、實施該項商業秘密的收益以及可得利益的情況下,原審法院酌定判決新瑞公司承擔80萬元的賠償責任并無不當予以維持。
綜上,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中科公司、新瑞公司的上訴理由均不能成立。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3 對“中科訴新瑞”案判決的思考
3.1 裁判思路的確定
對于此類案件的審理,法官在理清案情之后確定裁判思路顯得尤為重要。該案作為知識產權案件中的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本文認為其裁判思路可分為四步。第一步,確定中科公司是否享有訴爭的技術信息所有權;第二步,判斷該技術信息是否屬于商業秘密;第三步,若屬于商業秘密,新瑞公司是否侵犯了該商業秘密;第四步,若新瑞公司侵犯了該商業秘密,侵權責任該如何承擔。
3.2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對于商業秘密中保密措施的認定。如果用人單位未把技術信息或經營信息作為商業秘密保護的范圍及具有信息保護的主觀意愿,僅靠簽署單純的競業限制約定,則不構成《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規定的保密措施。保密措施應當明確表明權利人保密的主觀愿望,并將相關信息作為商業秘密的保護范疇,使義務人可以知悉權利人的保密意愿及保密客體,并謹慎的避免涉密信息泄露。
對于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的認定。《TRIPS協議》第39條定義了侵犯商業秘密行為,即:“在未經權利人同意的情況下以違反誠實商業行為的方式向他人披露或被他人取得或使用商業秘密”,對“違反誠實商業行為的方式”的注釋為:如違反合同、泄密和違約引誘,并且包含第三方非善意取得未披露信息等。
2017年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第九條分別禁止了以下幾種侵犯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以非法手段獲取商業秘密的行為、非法披露商業秘密的行為、非法使用或許可他人使用商業秘密的行為以及第三人的侵權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第一款規定,禁止“以盜竊、賄賂、欺詐、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這條規定的核心內涵是:①禁止他人對商業秘密的非正當獲取,即獲取行為的違法性,是否披露、使用不影響違法性的認定;②獲取商業秘密的不正當手段包括盜竊、利誘、欺詐、脅迫及其他不正當手段。其中“盜竊”是指秘密竊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利誘”是指以給付物質利益或其他方式引誘知悉商業秘密的人員及其他知情人告知商業秘密。“欺詐”是指以欺騙的手段使權利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提供商業秘密,“脅迫”是指對商業秘密的權利人及其他知情人或利益相關人員的財產或人身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商業秘密知情人交出商業秘密,“其他不正當手段”是指除以上四種手段以外,違背商業秘密權利人的意愿,非法獲取商業秘密的其余手段,以是否違反誠實信用和商業道德為判斷基礎。第二款“禁止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款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非法披露是指未經權利人同意或者違反保密義務的規定而向他人透漏商業秘密,包含在權利人要求保密的情況下向特定人泄露商業秘密以及向社會公開商業秘密。依據《反不正當竟爭法》和《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非法披露商業秘密的侵權行為主要表現為:一是將非法獲取的商業秘密向他人擴散。二是權利人以外的人違反約定保密義務或保密要求,將其通過合理手段或合法途徑得到或知悉的商業秘密向他人披露。第三款規定了非法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以上述手段獲取的商業秘密的行為,既包括違法獲取商業秘密的人,也包括合法持有商業秘密的人,自己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第四款規定:“第三人明知、應知商業秘密權利人的員工、前員工或者其他單位、個人實施前款所列違法行為,仍獲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該商業秘密的,視為侵犯商業秘密”。第三人是指直接獲取權利人商業秘密以外的人,是否構成了明知或應知。
在賠償數額的確定問題上,法院結合中科公司對涉案技術信息的研發成本、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新瑞公司侵權行為持續時間、相關產品的經營銷售情況和規模、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以及使用相關技術信息的付酬標準等多種因素最終確定了一個合理數額。再者,中科公司放棄對自動化研究所的訴請也作為確定賠償數額的情節。侵害商業秘密損害賠償數額的計算方法并非隨意選擇,而是有一定的適用順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七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六十五條之規定,商業秘密損害賠償數額的計算方法依照以下順序進行:權利人實際損失、侵權人所獲利潤、許可使用費的倍數以及法官根據案件情況酌定賠償數額。即首先適用權利人的實際損失,包括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其次適用侵權人實際獲利,包括直接利潤與間接利潤;再次適用商業秘密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對于與權利人有利益關聯企業或個人的許可使用費,應當結合市場價值綜合考量。在上述各種方法均無法確定之時,采用法定賠償的計算方式酌定確定賠償數額,以保護商業秘密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本案屬于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典型的法定賠償案例。由于在該類侵害商業秘密案件中,證明原告損失、被控侵權人獲利較為困難,而很多商業秘密糾紛中權利人未許可他人使用,不能參照許可使用費的倍數進行計算。因此,在司法實務中大多數案件的損害賠償數額是由法官在法定賠償數額范圍內酌情予以確定。
法院在酌情確定賠償數額時,考慮的要素應當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商業秘密的商業價值;商業秘密的研發費用及實際支出;權利人使用商業秘密的收益、可得利益,有效獲益的時間;涉案商業秘密的類型、技術含量;侵權人主觀過錯、主觀惡意程度;被控侵權人侵權范圍,侵犯部分商業秘密還是全部,以及是否是核心商業秘密;被控侵權人侵權持續時間;被控侵權人因侵權的獲益情況;被控侵權人侵權行為造成的后果;行業平均利潤以及涉案商業秘密的行業貢獻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權利人商業秘密的價值、被控侵權人的主觀過錯程度、被控侵權人侵權持續時間和被控侵權人因侵權的獲益。本案中,中科公司因與自動化研究所達成了和解協議,已經對中科公司的侵權損失進行了彌補,或者中科公司主動放棄了該部分的賠償,因此對于侵權人新瑞公司應支付的損害賠償數額應適度降低。
本案除了判決新瑞公司停止侵權外,還判令其賠償80萬元,因獲取利益但侵害中科公司商業秘密的原技術人員徐某也因此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七個月,共同參與侵害中科公司商業秘密的自動化研究所事后也承擔了相應侵權責任。本案的裁決,對于打擊侵權,樹立員工忠實義務,建立社會誠信體系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意義,也為企業防范掌握商業秘密人員可能帶來的法律風險提供了指引。
另外,本案對涉案技術信息是否為公眾所知悉、是否為公知技術;以及涉案技術信息與權利人的技術信息是否有同一性進行了司法鑒定。
4 從實踐出發的進一步展望
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二款第五項將“商業秘密”納入知識產權客體予以保護,為商業秘密權的設立提供了法律依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2017年修訂)雖然對商業秘密的概念及構成要件作出了規定,但對需要保護商業秘密的具體內容、范圍缺乏具體細則。另外,《民法》《刑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有關的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中,零散規定了對商業秘密的保護,但容易造成法律適用的沖突。《TRIPS協議》序言規定,“保證知識產權的執法措施與程序不至于成為合法貿易的障礙。"第7條規定,“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權利的行使,目的應在于促進技術的革新、技術的傳播與轉讓,以有利于社會及經濟福利的方式去促進技術知識的生產者與使用者互利,并促進權利與義務的平衡。”④第8條規定,“成員可在其國內法律及條例的制定或修訂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護公眾的健康與發展,以增加對其社會經濟與技術發展至關重要領域中的公益,只該措施與本協定的規定一致;成員可采取適當的措施防止權利人造用知識產權,防止國際技術轉讓中的不合理的限制貿易行為或消極影響的行為,只要該措范與本協定的規定一致。”⑤《TRIPS協議》對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規定較為具體,涵蓋范圍較廣,適用標準較低,更有利于商業秘密的保護,值得我國在立法予以借鑒。除此之外,我國可以充分借鑒其它國家立法的經驗,契合《TRIPS協議》中的相關規定,結合我國企業維權過程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專門立法,以填補《商業秘密保護法》的缺位。
對于侵害商業秘密應承擔的問題。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采取了補償性的侵權責任,懲治力度不夠,不利于充分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可以考慮增加懲罰性賠償的內容,使侵權者喪失再次侵權的能力,杜絕再次侵權,持續侵權的行為發生。第一,制定較為清晰的賠償金計算標準,從而使法院在審判過程中有更科學的標準,不會造成類案不類判的現象。制定相應標準時主要從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主觀因素方面:行為人是否明知侵犯了商業秘密以及侵犯商業秘密需承擔的責任。客觀因素方面:考察行為人是僅僅獲取商業秘密還是已獲取商業秘密并且加以披露和使用。第二,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確立,有益于突破填平原則的限制,對于較為嚴重的惡意侵權行為施以更嚴厲的處罰,從而更好地保障權利人的相關權益,規范市場秩序。但應該嚴格限定其適用范圍,①原則上僅適用于故意侵權;②惡意侵權、情節嚴重;③當事人申請適用。懲罰性賠償的基準數額應當以侵權人實際經濟損失或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利益為準,對于故意侵權并且情節惡劣的侵權行為人,被侵權人可以要求以其實際經濟損失或侵權獲利或正常許可使用費的二至三倍的金額為損失賠償額。第三,完善間接損失賠償制度。僅根據侵權人因侵害商業秘密行為所獲得的經濟利益來確定具體賠償數額的多少,在司法實踐中往往使得受害人的損失無法得到應有的賠償,這違反了商業秘密救濟法律的立法本意[4]。可以依據開發成本、權利人可得利益等因素來確定間接損失。
注釋:
①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第一款規定:“有關信息不為其所屬領域的相關人員普遍知悉和容易獲得,應當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第三款規定的‘不為公眾所知悉”。
②上述法律第十條:有關信息具有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能為權利人帶來競爭優勢的,應當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第三款規定的“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
③參見(2014)豫法知民終字第254號民事判決書。
④TRIPS協議第七條:“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權利的行使,目的應在于促進技術的革新、技術的傳播與轉讓,以有利于社會及經濟福利的方式去促進技術知識的生產者與使用者互利,并促進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⑤TRIPS協議第八條:“成員可在其國內法律及條例的制定或修訂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護公眾的健康與發展,以增加對其社會經濟與技術發展至關重要領域中的公益,只該措施與本協定的規定一致;成員可采取適當的措施防止權利人造用知識產權,防止國際技術轉讓中的不合理的限制貿易行為或消極影響的行為,只要該措范與本協定的規定一致。”
參考文獻:
[1] 孔祥俊.商業秘密司法保護實務[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2] 張玉瑞.商業秘密法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
[3] 孔祥俊.商業秘密保護法原理[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
[4]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完善我國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制度[J].人民司法,199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