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是人類文化生活方式的藝術結晶,這也就決定了音樂的審美理想折射著掌握該音樂的人類群體認知、把握世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理念。有鑒于此,本文將在解讀“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基礎上,力求深入淺出地論說音樂的文化屬性,并指出引入民族音樂學方法開展音樂研究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關鍵詞:音樂;文化;民族音樂學;必要性
眾所周知,包括音樂在內的所有藝術形態,都是人類文化生活的結晶。所以,要想深入剖析音樂的內涵,就必須將其放到歷史與文化所構成的宏大視野中,從不同類型人類群體文化思維方式的角度入手,來探究音樂作品之所以表現出特定審美理想的內在成因和機制,進而從價值觀念和審美判斷的雙重角度來把握音樂的文化意蘊。
一、文化的概念內涵
何為文化?對于生活在當代世界的公眾來說,文化似乎是一個耳熟能詳、再尋常不過的概念了。幾乎人類的一切生活內容,都可以被冠之以文化二字。比如飲食文化、服飾文化、茶文化等,可以說是不勝枚舉。但是,雖然人們經常將文化掛在嘴邊,但若論其真實內涵,卻很難用簡練的話語一下子解釋清楚。所以,文化似乎又成為了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奇概念。
對于文化這個似乎難以言詮的概念,筆者曾翻閱許多文獻,嘗試精確而深入地剖析、掌握其內涵。當閱讀到《大美百科全書》對文化人類學和體質人類學兩個學科之間區別與聯系的解釋時,對文化一詞有了豁然開朗的認識:“人類學是從生物學的觀點和文化的觀點來研究人類。涉及到把人類當作一個動物的那部分人類學稱為體質人類學;涉及到生活在社會里的人類所創造出來的生活方式的那部分,稱為文化人類學。”從《大美百科全書》的定義可以看出:文化實際就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生活方式,既包括物質的生活方式,也包括精神的生活方式。所以,文化就是對人類吃、穿、住、用、行等物質生活要素形態以及閱讀、欣賞、創造、理解、交流溝通等精神生活要素形態的總稱。所以,《大美百科全書》將文化概括為人類的全部生活方式,是非常精準而全面的定義方式。由于文化涵蓋了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方面的要素形態,所以它也具有了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文化,包括了人類的物質和精神兩種生活方式;而狹義的文化,則僅是指人類的精神生活方式,也就是文學、藝術、政治、法律、哲學、宗教、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宗法體制、人際關系等等被歸納為“意識形態”范疇的精神生活要素形態。
二、音樂作為文化的屬性
毫無疑問,音樂是人類精神生活的產物,所以它自然應被視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作為文化的音樂卻還具備其特定的屬性和意蘊,這更值得音樂學者及文化學者對此展開深入探究。由此也就誕生了作為文化人類學分支的民族音樂學這門學科。從民族音樂學的視角出發,許多當代音樂學人都對音樂的文化屬性和意蘊進行了探究和歸納。比如,原中國音樂學院院長趙塔里木先生就將其概括為:“音樂的本質是不同的民族用聲音來表達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人們認識和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世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是寶貴的財富,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人類認識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人類的智慧在不同的民族之間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每個民族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其所擁有的音樂都是本民族思維的表達方式。”
從趙塔里木對音樂藝術做出的上述論斷可見,某一種類型的音樂作為特定人群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創作、表演、欣賞、接受、傳承、演化等各種事像,都體現了創造并傳承該種音樂的人類群體的認識和把握世界的思維方式。即,音樂中隱含著該人類群體對世界的認識方式和價值判斷,體現為其所創造的音樂之審美理想;同時,音樂中還傳達出該人類群體對于世界的把握方式,體現為其所創造的音樂中的曲式、調式、音階、旋律、節奏、和聲等各種藝術現象。所以,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生活的結晶,其實質的意蘊在于:借助音樂藝術本身的藝術現象和形態,傳達出了特定人群的審美理想。而透過此類審美理想,人們又可以窺見該人類群體對于世界的認知理念、價值判斷以及把握世界的方式與途徑。所以,透過音樂藝術現象來反映人類精神生活的實質內容,則正是音樂作為文化的屬性及內涵所在,也是音樂藝術的魅力所在。
比如,我國傳統音樂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琴音樂,憑借其寬廣的音域、深沉的音色傳達出了古樸、優雅、沖淡、平和的審美韻味兒,深得歷代文人雅士之鐘愛。而文人雅士之所以對古琴音樂情有獨鐘,從本質上來說則是由于其平和、悠遠的音樂審美效果深度契合了文人雅士們溫良恭儉、與世無爭、獨善其身、寧靜致遠的處世方式,也集中反映了他們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這也就很容易解釋,為何歷代古琴曲多為文人雅士所做,也為文人雅士所賞了。
結 ?語
綜上所述可見,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音樂是人類文化生活方式的結晶,而并非孤立存在的藝術現象。正是由于人類文化生活決定了音樂的題旨內涵與審美風格,所以我們就必須采取文化人類學和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深入考察傳承某一類型音樂的人類群體具體的文化生活場景,來剖析、把握曲式、調式、旋律、節奏、和聲等各種藝術現象背后所反映的文化生活思維、審美理想和價值判斷。惟其如此,我們在解讀特定音樂的審美風格時方能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進而以此來指導藝術實踐,達成本色當行、氣韻生動的音樂唱/奏表演效果。所以,從音樂與文化的關系說開去,倡導采取文化人類學和民族音樂學方法來考察、研究音樂作品,正是本文的寫作宗旨所在。
參考文獻
[1] 褚歷.形態、文化、歷史:音樂研究的三維模式及其多樣組合[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8,(01):23-34.
[2] 張紅玉,羅淑娟.音樂文化價值的藝術傳承——評《音樂審美與音樂文化》[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7,(04):131.
作者簡介:方冰(1971-),男,山東泰安人,研究生學歷,泰山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